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862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逆变电源领域,尤其是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存在依靠风扇只能对电源的一部分进行散热,因此就会容易造成电源局部温度过高,易出现损坏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卡装有盖板,所述壳体内卡装有逆变电源,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筛网,且位于一侧的筛网上固定安装有锥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启动风机可以通过环形管和格栅管进行分别向逆变电源上的多个角度进行吹气,以此便可以实现多个角度对逆变电源进行散热,实现了逆变电源的均匀散热,所以可以消除逆变电源局部过热的问题。

A shell structure of inverter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
本技术涉及逆变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逆变电路是把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的电路称为逆变电路。在特定场合下,同一套晶闸管变流电路既可作整流,又能作逆变;现有的逆变电源在使用时一般只是在安装壳体内加装风扇,但由于安装壳体内部的结构复杂,所以依靠风扇只能对电源的一部分进行散热,因此就会容易造成电源局部温度过高,易出现损坏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用于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依靠风扇只能对电源的一部分进行散热,因此就会容易造成电源局部温度过高,易出现损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卡装有盖板,所述壳体内卡装有逆变电源,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筛网,且位于一侧的筛网上固定安装有锥形管,所述锥形管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内并固定安装有环形管,且环形管套设在逆变电源,所述环形管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流动孔,所述锥形管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风机。优选的,所述环形管的底部内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L型管,且两个L型管的底端均延伸至环形管的下方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格栅管,所述格栅管位于逆变电源的下方,所述格栅管的顶部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气孔,利用格栅管可以方便对逆变电源的底部进行吹气。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底部和壳体的底部内壁上均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限位杆,且八个限位杆均与逆变电源相卡装,利用限位杆,可以方便对逆变电源进行定位。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卡柱,且壳体的两侧顶部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罩,所述限位罩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柱,两个转动柱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壳体的两侧,所述卡柱的底端延伸至限位罩,所述转动柱的一端与卡柱相卡装,利用卡柱和转动柱可以方便对盖板进行卡装。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板,且卡柱的两侧均开设有卡口,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卡杆,且两个卡杆分别与两个与两个卡口活动卡装,所述转动柱上套设有扭力弹簧,且扭力弹簧位于限位罩内,所述扭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的另一侧和限位罩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利用扭力弹簧可以对转动柱进行弹性限位,可以防止转动柱随意进行移动。本技术中,所述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首先将逆变电源放置在壳体内,接着可以将盖板放入壳体内,此时可以将两个卡柱分别移动至限位罩内,则可以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带动转动柱进行转动,这时两个卡杆就会进行弧型运动,分别移动至两个卡口内,以此实现对盖板的卡装,且在八个限位杆的作用下,可以实现逆变电源悬空放置在壳体内;启动风机可以将外界的气体抽送至锥形管内,之后气体会向环形管内进行输送,并且由流动孔向逆变电源上进行吹气,并且气体也会通过左侧的L型管向格栅管内进行输气,此时位于格栅管内的气体也会由气孔向逆变电源的底部进行吹气,实现均匀的对逆变电源进行散热降温。本技术通过启动风机可以通过环形管和格栅管进行分别向逆变电源上的多个角度进行吹气,以此便可以实现多个角度对逆变电源进行散热,实现了逆变电源的均匀散热,所以可以消除逆变电源局部过热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的结构三维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的限位罩内部结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的格栅管结构俯视图。图中:1壳体、2盖板、3通风孔、4筛网、5锥形管、6风机、7连接管、8限位杆、9逆变电源、10L型管、11格栅管、12环形管、13限位罩、14卡柱、15转动柱、16安装板、17卡杆、18扭力弹簧、19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参照图1-4,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顶部卡装有盖板2,壳体1内卡装有逆变电源9,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筛网4,且位于一侧的筛网4上固定安装有锥形管5,锥形管5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管7,连接管7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内并固定安装有环形管12,且环形管12套设在逆变电源9,环形管12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流动孔,锥形管5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风机6。其中,首先将逆变电源9放置在壳体1内,接着可以将盖板2放入壳体1内,此时可以将两个卡柱14分别移动至限位罩13内,则可以在扭力弹簧18的作用下,带动转动柱15进行转动,这时两个卡杆17就会进行弧型运动,分别移动至两个卡口内,以此实现对盖板2的卡装,且在八个限位杆8的作用下,可以实现逆变电源9悬空放置在壳体1内,启动风机6可以将外界的气体抽送至锥形管5内,之后气体会向环形管12内进行输送,并且由流动孔向逆变电源9上进行吹气,并且气体也会通过左侧的L型管10向格栅管11内进行输气,此时位于格栅管11内的气体也会由气孔19向逆变电源9的底部进行吹气,实现均匀的对逆变电源9进行散热降温,本技术通过启动风机6可以通过环形管12和格栅管11进行分别向逆变电源9上的多个角度进行吹气,以此便可以实现多个角度对逆变电源9进行散热,实现了逆变电源9的均匀散热,所以可以消除逆变电源9局部过热的问题。实施例二本技术中,环形管12的底部内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L型管10,且两个L型管10的底端均延伸至环形管12的下方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格栅管11,格栅管11位于逆变电源9的下方,格栅管11的顶部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气孔19,利用格栅管11可以方便对逆变电源9的底部进行吹气。本技术中,盖板2的底部和壳体1的底部内壁上均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限位杆8,且八个限位杆8均与逆变电源9相卡装,利用限位杆8,可以方便对逆变电源9进行定位。本技术中,盖板2的底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卡柱14,且壳体1的两侧顶部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罩13,限位罩13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柱15,两个转动柱15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壳体1的两侧,卡柱14的底端延伸至限位罩13,转动柱15的一端与卡柱14相卡装,利用卡柱14和转动柱15可以方便对盖板2进行卡装。本技术中,转动柱1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6,且卡柱14的两侧均开设有卡口,安装板16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卡杆17,且两个卡杆17分别与两个与两个卡口活动卡装,转动柱15上套设有扭力弹簧18,且扭力弹簧18位于限位罩13内,扭力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16的另一侧和限位罩13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利用扭力弹簧18可以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卡装有盖板(2),所述壳体(1)内卡装有逆变电源(9),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筛网(4),且位于一侧的筛网(4)上固定安装有锥形管(5),所述锥形管(5)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内并固定安装有环形管(12),且环形管(12)套设在逆变电源(9),所述环形管(12)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流动孔,所述锥形管(5)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风机(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卡装有盖板(2),所述壳体(1)内卡装有逆变电源(9),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等间距开设有多个通风孔(3),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筛网(4),且位于一侧的筛网(4)上固定安装有锥形管(5),所述锥形管(5)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内并固定安装有环形管(12),且环形管(12)套设在逆变电源(9),所述环形管(12)的一侧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流动孔,所述锥形管(5)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风机(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管(12)的底部内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L型管(10),且两个L型管(10)的底端均延伸至环形管(12)的下方并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格栅管(11),所述格栅管(11)位于逆变电源(9)的下方,所述格栅管(11)的顶部内壁上等间距开设有多个气孔(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电源壳体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博舜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