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58301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包括:U1、U2两个MOC3081M,U1的1引脚接COM端,接收触发信号正极,U1的6引脚接G1、电阻R25、电阻R19,电阻R25的另一端接K1;U2和U1串联,U2的1引脚接U1的2引脚、2引脚接KA端,接收触发信号负极,U2的6引脚接U1的4引脚、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18,U2的4引脚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G2、电阻R24,电阻R24的另一端接K2;K1和K2为可控硅的输入与输出端,G1、G2接可控硅的G极,电路简单,投切灵活,成本低,比传统的接触器投切电路具有更久的寿命,对电网干扰也更小。

A thyristor switch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
本技术主要涉及可控硅调节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
技术介绍
可控硅投切装置广泛用于电能质量行业,主要用于改善电网的功率因数。通过过零检测功能实现在电网和补偿装置(电力电容器、电力电抗器等)两端压差极低时(过零点),将补偿装置投入电网,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同时也能有效保护补偿装置。现有的可控硅投切装置多采用较复杂的过零检测电路来达到实时投切补偿装置的功能,电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对维护人员要求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包括:U1、U2两个MOC3081M,U1的1引脚接COM端,接收触发信号正极,U1的6引脚接G1、电阻R25、电阻R19,电阻R25的另一端接K1;U2和U1串联,U2的1引脚接U1的2引脚、2引脚接KA端,接收触发信号负极,U2的6引脚接U1的4引脚、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18,U2的4引脚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G2、电阻R24,电阻R24的另一端接K2;K1和K2为可控硅的输入与输出端,G1、G2接可控硅的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1、U2两个MOC3081M,U1的1引脚接COM端,接收触发信号正极,U1的6引脚接G1、电阻R25、电阻R19,电阻R25的另一端接K1;U2和U1串联,U2的1引脚接U1的2引脚、2引脚接KA端,接收触发信号负极,U2的6引脚接U1的4引脚、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18,U2的4引脚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G2、电阻R24,电阻R24的另一端接K2;K1和K2为可控硅的输入与输出端,G1、G2接可控硅的G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1、U2两个MOC3081M,U1的1引脚接COM端,接收触发信号正极,U1的6引脚接G1、电阻R25、电阻R19,电阻R25的另一端接K1;U2和U1串联,U2的1引脚接U1的2引脚、2引脚接KA端,接收触发信号负极,U2的6引脚接U1的4引脚、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18,U2的4引脚接电阻R18的另一端、电阻R10,电阻R10的另一端接G2、电阻R24,电阻R24的另一端接K2;K1和K2为可控硅的输入与输出端,G1、G2接可控硅的G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硅投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7,COM端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悦丁仕彬
申请(专利权)人:莱提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