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灯透镜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5238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使光线聚拢的射灯透镜组件,包括镜片和设于镜片上的透镜阵列,透镜阵列包含多个第一杯透镜,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镜片中央,每个第一杯透镜均包含杯状部和加厚部,所述杯状部一端面作为出光面与镜片贴合,另一端面作为入光面外露,所述入光面中心处设有用于容纳光源的孔槽,所述杯状部的侧壁从出光面往入光面逐步聚拢并形成外凸弧面,所述加厚部覆盖住杯状部的侧壁并留有开口使杯状部的部分侧壁得以外露,所述开口朝向远离镜片中央的方向,所述杯状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大于加厚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所述杯状部外露的侧壁及加厚部的外侧壁设有朝向第一杯透镜内部的反光面。

A spotlight lens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射灯透镜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灯透镜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射灯为获得较大发光功率,其灯头会设置多个阵列排布的LED灯珠,为配合灯珠,灯头前方的镜片也就需设计成相应配套的透镜阵列。现有射灯用的透镜阵列,其采用杯透镜结构,各个杯透镜大小一致,造成光线不够聚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改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使光线聚拢的射灯透镜组件。提供一种射灯透镜组件,包括镜片和设于镜片上的透镜阵列,透镜阵列包含多个第一杯透镜,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镜片中央,每个第一杯透镜均包含杯状部和加厚部,所述杯状部一端面作为出光面与镜片贴合,另一端面作为入光面外露,所述入光面中心处设有用于容纳光源的孔槽,所述杯状部的侧壁从出光面往入光面逐步聚拢并形成外凸弧面,所述加厚部覆盖住杯状部的侧壁并留有开口使杯状部的部分侧壁得以外露,所述开口朝向远离镜片中央的方向,所述杯状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大于加厚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所述杯状部外露的侧壁及加厚部的外侧壁设有朝向第一杯透镜内部的反光面。进一步地,所述透镜阵列还包含第二杯透镜,第二杯透镜位于镜片中央,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第二杯透镜四周,其加厚部抵住所述第二杯透镜的外侧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杯透镜的形状与第一杯透镜的杯状部相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杯透镜的孔槽小于第一杯透镜的孔槽。进一步地,所述加厚部的底面与镜片贴合,且该底面的边缘恰好抵住第二杯透镜的侧壁,加厚部的顶面与杯状部的入光面齐平。进一步地,所述镜片具体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杯状部的端面为圆形。进一步地,所述杯状部和加厚部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透镜阵列与镜片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孔槽位于入光面中央。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射灯透镜组件通过加厚部与杯状部的配合,使射出光线会朝镜片中央聚拢,形成较好的射灯灯光效果,此外,由于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镜片中央,且其加厚部靠近位于镜片中央设置、杯状部与镜片的边缘相邻,使得透镜阵列可较大限度地布满镜片的背面,从而提高镜片背面的空间利用率,实现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多且合理地设置杯透镜。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射灯透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射灯透镜组件的剖面图。图3示出了将杯透镜B放大后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本实施例的射灯透镜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常规的圆形镜片1,圆形镜片1的正面平齐,背面分布有透镜阵列,透镜阵列与镜片1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透镜阵列具体由6个杯透镜A-F组成,当然也可为更多或更少的数量。其中,杯透镜A作为第二杯透镜位于圆形镜片1的背面中央,其一端面为圆形,作为出光面与镜片1无缝贴合,杯透镜A的另一端面也为圆形,作为入光面外露。入光面中央内凹形成圆形孔槽2,孔槽2表面光滑,作为光腔用于容纳LED灯珠(图中未示出)进行发光。杯透镜A的侧壁从出光面往入光面逐步聚拢从而使其侧壁呈现外凸的弧面,弧面用于对光腔所发出光线进行导向。杯透镜B-F作为第一杯透镜环绕杯透镜A均匀分布,对于杯透镜B-F,其中每个杯透镜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摆放方位具有差异,故下文仅以透镜B进行介绍,杯透镜C-F参照设置。见图1,杯透镜B设置于杯透镜A的旁侧,其由杯状部B1和加厚部B2组成,杯状部B1和加厚部B2通过注塑工艺共同一体成型。其中,杯状部B1设于镜片1的边缘且与之相邻,其形状与杯透镜A相仿,但入光面上的圆形孔槽3较杯透镜A的圆形孔槽2大,因此能容纳更大的LED灯珠。加厚部B2为带状结构,其覆盖住杯状部B1的3/4侧壁,并留有开口使杯状部B1的侧壁得以部分外露,其中开口朝向远离杯透镜A的方向。加厚部B2的底面与镜片1无缝贴合,且该底面的边缘恰好抵住杯透镜A的侧壁,加厚部B2的顶面与杯状部B1的入光面齐平。射灯透镜组件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为简化图示,单独将图2中的杯透镜B的剖面在图3中进行示出。由图3可知,杯状部B1外侧壁弧面B11的弧度略微比加厚部B2外侧壁弧面B21的弧度大,且弧面B21较之弧面B11而言,要更远离圆形孔槽3的中心线C1,如此,通过将杯状部B1外露的侧壁及加厚部B2的外侧壁设置成朝向杯透镜B内部的反光面,当LED灯珠位于中心线C1上时,其光线的光路就能如图3中带箭头的实线所示,从图可见,对于光线而言,其在弧面B11上的反射角要小于在弧面B21上反射角,这会使得光线在射出出光面时,整体会略微往靠近加厚部B2的方向偏移,见图1,由于加厚部B2靠近位于镜片1中央设置,故使用该射灯透镜组件后的射出光线会朝镜片1中央略微聚拢,从而形成较好的射灯灯光效果。此外,由于杯透镜B-F环绕杯透镜A均匀分布,且杯透镜B-F的加厚部B2均与杯透镜A接触,杯状部B1设置与镜片1的边缘相邻,使得透镜阵列可较大限度地布满镜片1的背面,从而提高镜片1背面的空间利用率,实现在有限空间内尽可能多且合理地设置杯透镜。需要说明的是,杯透镜A在本实施例的用途在于为射出光线的中央处补光,以免中央暗淡,其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省去或增设。进一步地,镜片1的背面空余处设有定位柱4来用以连接射灯的灯头。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射灯透镜组件,包括镜片和设于镜片上的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n透镜阵列包含多个第一杯透镜,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镜片中央,每个第一杯透镜均包含杯状部和加厚部,所述杯状部一端面作为出光面与镜片贴合,另一端面作为入光面外露,所述入光面中心处设有用于容纳光源的孔槽,所述杯状部的侧壁从出光面往入光面逐步聚拢并形成外凸弧面,所述加厚部覆盖住杯状部的侧壁并留有开口使杯状部的部分侧壁得以外露,所述开口朝向远离镜片中央的方向,所述杯状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大于加厚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所述杯状部外露的侧壁及加厚部的外侧壁设有朝向第一杯透镜内部的反光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灯透镜组件,包括镜片和设于镜片上的透镜阵列,其特征在于:
透镜阵列包含多个第一杯透镜,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镜片中央,每个第一杯透镜均包含杯状部和加厚部,所述杯状部一端面作为出光面与镜片贴合,另一端面作为入光面外露,所述入光面中心处设有用于容纳光源的孔槽,所述杯状部的侧壁从出光面往入光面逐步聚拢并形成外凸弧面,所述加厚部覆盖住杯状部的侧壁并留有开口使杯状部的部分侧壁得以外露,所述开口朝向远离镜片中央的方向,所述杯状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大于加厚部外侧壁弧面的弧度,所述杯状部外露的侧壁及加厚部的外侧壁设有朝向第一杯透镜内部的反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灯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阵列还包含第二杯透镜,第二杯透镜位于镜片中央,各个第一杯透镜均匀环绕于第二杯透镜四周,其加厚部抵住所述第二杯透镜的外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灯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宏磊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