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4846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7:11
提供一种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其中钢结构塔柱包括主体部分和从主体部分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两钢接头塔柱的主体部分各自倾斜设置并具有转动点,并且二者呈V形布置;两钢接头塔柱的延伸部分处于水平状态并且彼此相对间隔;在各个延伸部分的自由端架设提升支架,提升支架通过缆绳悬吊被提升合拢段;对拉系统包括钢绞线和穿心式千斤顶,在一个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一个穿心式千斤顶,另一个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底锚平台,两延伸部分的自由端的穿心式千斤顶和底锚平台之间通过穿心式千斤顶以及钢绞线对拉,通过对拉产生的拉力以及被提升合拢段的自重平衡两钢结构塔柱由于倾斜在转动点产生的附加弯矩应力。

Construction stress and gap control system of v-tower closure s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的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特大型钢箱梁平面转体施工技术》(张强等,施工技术,2010年8月)公开一种了一种桥梁施工技术,为最大限度减小高架桥施工对路面正常运营的影响,跨线部分钢箱梁安装采取平面转体施工方案。根据施工工艺,钢梁现场拼装施工工艺为两个墩上的后拼段和中墩上的转体段。转体段的转心设置在中墩盖梁上,采用液压穿心千斤顶牵引钢梁转体,转体到位后,后拼段与转体段合拢焊接,在转体过程中,连续梁跨铁路侧为悬臂状态,另一侧为简支状态。转心处设置辅助塔,用于张拉临时拉索,控制悬臂端钢梁下扰,简支侧和转心一侧分别设置平衡重,防止钢梁转体过程中的倾覆。该方案结合桥梁特点,在施工中解决了结构挠曲变型及结构不对称造成倾覆等严重影响施工的问题。目前专利技术人的实践中遇到了钢结构V塔的施工,其中钢结构V塔合拢段的施工需要进行新的研究并采用新的方案应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以确保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顺利完成。一种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包括两钢结构塔柱、被提升合拢段、两提升支架以及对拉系统,所述钢结构塔柱包括主体部分和从所述主体部分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主体部分各自倾斜设置并具有转动点,并且二者呈V形布置;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延伸部分处于水平状态并且彼此相对间隔;在各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架设所述提升支架,所述提升支架通过缆绳悬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所述对拉系统包括钢绞线和穿心式千斤顶,在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一个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另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底锚平台,两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的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和底锚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以及钢绞线对拉,通过所述对拉产生的拉力以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的自重平衡两所述钢结构塔柱由于倾斜在所述转动点产生的附加弯矩应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提升支架包括两水平横梁,各水平横梁由两支座支撑在所述自由端,在两水平横梁的突出于所述自由端的端部设置纵梁,在所述纵梁上设置吊具,以悬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对拉大梁以承载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产生的反推力或与所述穿心式千斤顶配合的底锚产生的推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对拉大梁以承载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产生的反推力或与所述穿心式千斤顶配合的底锚产生的推力,所述对拉大梁以所述支座为反力提供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拉大梁由双拼H型钢构成,所述对拉大梁的中部设置穿孔,供所述钢绞线穿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穿心式千斤顶采用200T级别的油缸,油缸内穿15-22根直径为10-20mm的钢绞线。在前述技术方案中,在各钢结构塔柱的延伸部分增加一个对拉力,以平衡自重产生的过大弯矩,同时可通过穿心式千斤顶对合拢间隙进行相应控制,从而确保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顺利完成。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图1是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一个钢结构塔柱的延伸部分的自由端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1-1断面图。图4是图2中的2-2断面图。图5是对拉大梁的示意图。图6是对拉大梁的俯视图。图7是对拉大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所述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如图1所示,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包括两钢结构塔柱1、2,还包括被提升合拢段3、两提升支架4以及对拉系统5。钢结构塔柱1包括主体部分10和从主体部分10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11。同样地,钢结构塔柱2包括主体部分20和从主体部分20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21。延伸部分21也可称之为横梁,主体部分10称之为斜梁。两钢接头塔柱1、2的主体部分10、20各自倾斜设置并具有转动点101、201,并且二者呈V形布置。V形在此并非要求主体部分10、20相交,二者的延伸部分可相交。两钢接头塔柱1、2的延伸部11、21分处于水平状态并且彼此相对间隔。在各个延伸部分11、21的自由端架设提升支架4。提升支架4通过缆绳6悬吊被提升合拢段3。对拉系统5包括钢绞线51和穿心式千斤顶52(可同时参照图2)。穿心式千斤顶52与底锚成对配合使用,因此在一个延伸部分4的自由端布设一个穿心式千斤顶,而另一个延伸部分4的自由端布设底锚平台。两延伸部分4的自由端的穿心式千斤顶和底锚平台之间通过穿心式千斤顶以及钢绞线51对拉,通过对拉产生的拉力以及被提升合拢段3的自重平衡两钢结构塔柱1、2由于倾斜在转动点产生的附加弯矩应力。此处所述的钢绞线、缆绳虽然表述不同,但二者具有等同的含义,同样地,其等同含义还覆盖其它任何柔性的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构成的绳索。由于在正式提升施工之前,两侧独立的塔柱1、2处于悬臂状态,受自重的影响,会有绕着转动点101、201旋转的趋势,当合拢段3提升离地之后,由于合龙段自身重力所产生的拉力F不足以平衡自重G的影响,故会对塔根部产生额外的附加弯矩应力,同时会产生一个向外侧的位移量,对于结构施工质量存在影响,因此需要额外的力来对结构体系进行平衡。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延伸部分11、21的自由端增加一个对拉力T,以平衡自重产生的过大弯矩,同时对合拢间隙进行相应控制。虽然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1如上所述,但是在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的其它实施例中,相对于上述实施例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具有更多的细节,并且这些细节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具有多样的变化。下面以一些实施例对这细节和些变化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提升支架4包括两水平横梁41,各水平横梁41由两支座43支撑在延伸部分4的自由端。在两水平横梁41的突出于自由端的端部上设置纵梁42,在纵梁42上设置吊具7(如图1所示),以悬吊被提升合拢段3。提升支架4以双支点形式设置在延伸部分4的自由端,水平横梁41的一端突出设置,在突出部分上设置纵梁42,如此可以提供受力情况更优化的支撑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钢结构塔柱、被提升合拢段、两提升支架以及对拉系统,所述钢结构塔柱包括主体部分和从所述主体部分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主体部分各自倾斜设置并具有转动点,并且二者呈V形布置;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延伸部分处于水平状态并且彼此相对间隔;在各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架设所述提升支架,所述提升支架通过缆绳悬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所述对拉系统包括钢绞线和穿心式千斤顶,在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一个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另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底锚平台,两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的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和底锚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以及钢绞线对拉,通过所述对拉产生的拉力以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的自重平衡两所述钢结构塔柱由于倾斜在所述转动点产生的附加弯矩应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钢结构塔柱、被提升合拢段、两提升支架以及对拉系统,所述钢结构塔柱包括主体部分和从所述主体部分侧向伸出的延伸部分;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主体部分各自倾斜设置并具有转动点,并且二者呈V形布置;所述两钢接头塔柱的延伸部分处于水平状态并且彼此相对间隔;在各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架设所述提升支架,所述提升支架通过缆绳悬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所述对拉系统包括钢绞线和穿心式千斤顶,在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一个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另一个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布设底锚平台,两所述延伸部分的自由端的所述穿心式千斤顶和底锚平台之间通过所述穿心式千斤顶以及钢绞线对拉,通过所述对拉产生的拉力以及所述被提升合拢段的自重平衡两所述钢结构塔柱由于倾斜在所述转动点产生的附加弯矩应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V塔合拢段施工应力及间隙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支架包括两水平横梁,各水平横梁由两支座支撑在所述自由端,在两水平横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明胡震敏张波陈骏烽陈正军包越潇张艺川
申请(专利权)人:宏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