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3616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属于建筑节材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材料用量的控制较差、对节材指数无法做到定量分析、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效率较低、方向性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分为依据工程设计阶段的纵向展开方法及工程设计内容的横向展开方法;节材控制方法包括计算纵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纵向展开评价等级;计算横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横向展开评价等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在满足建设项目外观、功能、安全的情况下,使得建筑结构节材指数进行量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化控制。

A material sav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5%以上,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建筑结构控制方法对结构材料用量的控制较差,对节材指数仅能够通过经验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无法做到定量分析,使得对节材指数的判断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效率较低,方向性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材料的控制较差、对节材指数无法做到定量分析、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效率较低、方向性不稳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分为依据工程设计阶段的纵向展开阶段及工程设计内容的横向展开阶段;节材控制方法包括计算纵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纵向展开评价等级;计算横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横向展开评价等级。纵向综合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Wv=Bp1×Wp1+Bp2×Wp2+Bp3×Wp3+Bp4×Wp4+Bp5×Wp5Wp1+Wp2+Wp3+Wp4+Wp5=1.00Wv:纵向综合节材指数;Bp1:概念阶段节材指数;Bp2:方案深化阶段节材指数;Bp3:初步设计阶段节材指数;B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节材指数;Bp5:施工图设计阶段节材指数。Wp1:概念方案阶段综合权重;Wp2:方案深化阶段权重;Wp3:初步设计阶段权重;W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权重;Wp5:施工图设计阶段权重。Bp1=Bp1a×Wp1a+Bp1b×Wp1b+Bp1c×Wp1cWp1a+Wp1b+Wp1c=1.00Bp1a:概念方案前期阶段节材指数,考虑主要设计依据、设计参数取值正确性及结构可行性/安全性建议和合理性/经济性建议综合确定,取值范围0%~20%。Bp1b:概念方案中期阶段节材指数,考虑结构可行性/安全性及结构合理性/经济性的初步定性判别水平、技术反馈水平及上部结构体系与地基基础形式的初步建议技术水平综合确定,取值范围0%~20%。Bp1c:概念方案定稿阶段节材指数,考虑结构可行性/安全性定性判别建议、结构合理性/经济性定量判别建议、上部结构体系及地基基础形式深化建议综合确定,取值范围0%~20%。Wp1a:概念方案前期阶段节材指数权重;Wp1b:概念方案中期阶段节材指数权重;Wp1c:概念方案定稿阶段节材指数权重。依据项目具体情况,3个阶段的权重取值依据实际项目建筑方案复杂程度、自然基础条件综合确定。具体给出工程经验建议值:对于项目建筑方案较为复杂、自然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可以取Wp1a为0.50、Wp1b为0.30、Wp1c为0.20;对于项目建筑方案较为常规、自然基础条件较好的情况,可以取Wp1a为0.20、Wp1b为0.30、Wp1c为0.50。Bp2=Bp2a×Wp2a+Bp2b×Wp2b+Bp2c×Wp2c+Bp2d×Wp2d+Bp2e×Wp2e+Bp2f×Wp2f+Bp2g×Wp2g+Bp2h×Wp2hWp2a+Wp2b+Wp2c+Wp2d+Wp2e+Wp2f+Wp2g+Wp2h=1.00Bp2a:方案深化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考虑主要设计依据、设计参数取值的校核及技术确认情况确定,取值0%或20%。Bp2b:方案深化阶段结构设计荷载取值节材指数,考虑结构设计荷载取值情况具体确定,取值0%或20%。Bp2c:方案深化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考虑地基基础方案初步控制建议的技术水平确定,取值0%或20%。Bp2d:方案深化阶段地下室结构方案节材指数,考虑地下室结构方案初步控制建议的技术水平确定,取值0%或20%。Bp2e:方案深化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考虑楼盖体系方案初步控制建议的技术水平确定,取值0%或20%。Bp2f:方案深化阶段抗侧力体系方案节材指数,考虑抗侧力体系方案初步控制建议的技术水平确定,取值0%或20%。Bp2g:方案深化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考虑特殊建筑结构方案初步控制建议的技术水平确定,取值0%或20%。Bp2h:方案深化阶段设计校核节材指数,考虑结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及上部结构体系及地基基础选型的设计校核确定,取值范围0%~20%。Wp2a:方案深化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权重;Wp2b:方案深化阶段结构设计荷载取值节材指数权重;Wp2c:方案深化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d:方案深化阶段地下室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e:方案深化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f:方案深化阶段抗侧力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g:方案深化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h:方案深化阶段设计校核节材指数权重。依据项目具体情况,各个权重系数取值依据其对于实际工程的结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影响程度综合确定。具体给出工程经验建议值:对于项对于常规工程项目,可以取Wp2a为0.10、Wp2b为0.10、Wp2c为0.15、Wp2d为0.10、Wp2e为0.15、Wp2f为0.30、Wp2g为0.05、Wp2h为0.05;当涉及超高层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不规则复杂结构等特殊上部结构情况或复杂地质条件等特殊地基基础情况,相关对应项可以酌情调整权重系数比例。Bp3=Bp3a×Wp3a+Bp3b×Wp3b+Bp3c×Wp3dc+Bp3d×Wp3d+Bp3e×Wp3e+Bp3f×Wp3f+Bp3g×Wp3g+Bp3h×Wp3h+Bp3i×Wp3i+Bp3j×Wp3jWp3a+Wp3b+Wp3c+Wp3d+Wp3e+Wp3f+Wp3g+Wp3h+Wp3i+Wp3j=1.00Bp3a: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考虑主要设计依据、设计参数取值合理性分析情况确定。当采取以参数识别方法对应的结构计算统计作为判别依据时,可以按照下式计算:Bp3a=Bsp3a×Wsp3a+Bcp3a×Wcp3aWsp3a+Wcp3a=1.00Bsp3a: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钢筋/钢材节材指数,Bcp3a: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混凝土节材指数。其中,以结构材料用量结构计算统计为基准。具体以钢筋/钢材用量、混凝土用量节材比例为准。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钢筋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Bsp3a=((Asp3a0-Asp3a1)/Asp3a0)×100%Asp3a0: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前钢筋/钢材用量,Asp3a1: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混凝土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Bcp3a=((Acp3a0-Acp3a1)/Acp3a0)×100%Acp3a0: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分为依据工程设计阶段的纵向展开阶段及工程设计内容的横向展开阶段;/n所述节材控制方法包括计算纵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纵向展开评价等级;计算横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横向展开评价等级;/n所述纵向综合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nWv=Bp1×Wp1+Bp2×Wp2+Bp3×Wp3+Bp4×Wp4+Bp5×Wp5/nWv:纵向综合节材指数;Bp1:概念方案阶段节材指数;Bp2:方案深化阶段节材指数;Bp3:初步设计阶段节材指数;B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节材指数;Bp5:施工图设计阶段节材指数;Wp1:概念方案阶段综合权重;Wp2:方案深化阶段综合权重;Wp3:初步设计阶段综合权重;W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综合权重;Wp5:施工图设计阶段综合权重;/n所述横向综合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nWt=Bd1×Wd1+Bd2×Wd2+Bd3×Wd3+Bd4×Wd4+Bd5×Wd5+Bd6×Wd6+Bd7×Wd7+Bd8×Wd8+Bd9×Wd9+Bd10×Wd10/nWt:横向综合节材指数;Bd1:设计依据方向节材指数;Bd2:设计参数方向节材指数;Bd3:设计荷载方向节材指数;Bd4:地基基础方向节材指数;Bd5:地下室方向节材指数;Bd6:楼盖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7:剪力墙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8:框架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9:抗震措施方向节材指数;Bd10:特殊建筑结构方向节材指数;Wd1:设计依据方向综合权重;Wd2:设计参数方向综合权重;Wd3:设计荷载方向综合权重;Wd4:地基基础方向综合权重;Wd5:地下室方向综合权重;Wd6:楼盖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7:剪力墙抗侧力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8:框架抗侧力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9:抗震措施方向综合权重;Wd10:特殊建筑结构方向综合权重。/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08 CN 20191017652001.一种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分为依据工程设计阶段的纵向展开阶段及工程设计内容的横向展开阶段;
所述节材控制方法包括计算纵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纵向展开评价等级;计算横向综合节材指数,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建筑结构节材控制横向展开评价等级;
所述纵向综合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Wv=Bp1×Wp1+Bp2×Wp2+Bp3×Wp3+Bp4×Wp4+Bp5×Wp5
Wv:纵向综合节材指数;Bp1:概念方案阶段节材指数;Bp2:方案深化阶段节材指数;Bp3:初步设计阶段节材指数;B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节材指数;Bp5:施工图设计阶段节材指数;Wp1:概念方案阶段综合权重;Wp2:方案深化阶段综合权重;Wp3:初步设计阶段综合权重;Wp4: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综合权重;Wp5:施工图设计阶段综合权重;
所述横向综合节材指数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Wt=Bd1×Wd1+Bd2×Wd2+Bd3×Wd3+Bd4×Wd4+Bd5×Wd5+Bd6×Wd6+Bd7×Wd7+Bd8×Wd8+Bd9×Wd9+Bd10×Wd10
Wt:横向综合节材指数;Bd1:设计依据方向节材指数;Bd2:设计参数方向节材指数;Bd3:设计荷载方向节材指数;Bd4:地基基础方向节材指数;Bd5:地下室方向节材指数;Bd6:楼盖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7:剪力墙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8:框架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9:抗震措施方向节材指数;Bd10:特殊建筑结构方向节材指数;Wd1:设计依据方向综合权重;Wd2:设计参数方向综合权重;Wd3:设计荷载方向综合权重;Wd4:地基基础方向综合权重;Wd5:地下室方向综合权重;Wd6:楼盖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7:剪力墙抗侧力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8:框架抗侧力体系方向综合权重;Wd9:抗震措施方向综合权重;Wd10:特殊建筑结构方向综合权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Wp1+Wp2+Wp3+Wp4+Wp5=1.00
Wd1+Wd2+Wd3+Wd4+Wd5+Wd6+Wd7+Wd8+Wd9+Wd1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概念阶段节材指数Bp1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1=Bp1a×Wp1a+Bp1b×Wp1b+Bp1c×Wp1c
Wp1a+Wp1b+Wp1c=1.00
Bp1a为概念方案前期阶段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1b为概念方案中期阶段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1c为概念方案定稿阶段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Wp1a为概念方案前期阶段节材指数权重;Wp1b为概念方案中期阶段节材指数权重;Wp1c为概念方案定稿阶段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方案深化阶段节材指数Bp2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2=Bp2a×Wp2a+Bp2b×Wp2b+Bp2c×Wp2c+Bp2d×Wp2d+Bp2e×Wp2e+Bp2f×Wp2f+Bp2g×Wp2g+Bp2h×Wp2h
Wp2a+Wp2b+Wp2c+Wp2d+Wp2e+Wp2f+Wp2g+Wp2h=1.00
Bp2a为方案深化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b为方案深化阶段结构设计荷载取值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c为方案深化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d为方案深化阶段地下室结构方案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e为方案深化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f为方案深化阶段抗侧力体系方案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g为方案深化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2h为方案深化阶段设计校核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Wp2a为方案深化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权重;Wp2b为方案深化阶段结构设计荷载取值节材指数权重;Wp2c为方案深化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d为方案深化阶段地下室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e为方案深化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f为方案深化阶段抗侧力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g为方案深化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2h为方案深化阶段设计校核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节材指数Bp3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Bp3a×Wp3a+Bp3b×Wp3b+Bp3c×Wp3dc+Bp3d×Wp3d+Bp3e×Wp3e+Bp3f×Wp3f+Bp3g×Wp3g+Bp3h×Wp3h+Bp3i×Wp3i+Bp3j×Wp3j
Wp3a+Wp3b+Wp3c+Wp3d+Wp3e+Wp3f+Wp3g+Wp3h+Wp3i+Wp3j=1.00
B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B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指数;B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B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指数;B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B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方案节材指数;Bp3g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指数;B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Bp3i为初步设计阶主体结构计算指标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3j为初步设计阶段方案比选校核、参数识别校核、措施识别校核节材指数,取值0%或20%;W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权重;W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取值节材指数权重;W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3g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指数权重;W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3i为初步设计阶段主体结构计算指标节材指数权重;Wp3j为初步设计阶段方案比选校核、参数识别校核、措施识别校核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节材指数Bp4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4=Bp4a×Wp4a+Bp4b×Wp4b+Bp4c×Wp4c+Bp4d×Wp4d+Bp4e×Wp4e+Bp4f×Wp4f+Bp4g×Wp4g
Wp4a+Wp4b+Wp4c+Wp4d+Wp4e+Wp4f+Wp4g=1.00
Bp4a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b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主要计算指标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c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地基基础选型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d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e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性能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f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设计加强措施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4g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补充计算手段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Wp4a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权重;Wp4b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主要计算指标节材指数权重;Wp4c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p4d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指数权重;Wp4e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性能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Wp4f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设计加强措施节材指数权重;Wp4g为初设或超限审查阶段补充计算手段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施工图设计阶段节材指数Bp5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5=Bp5a×Wp5a+Bp5b×Wp5b+Bp5c×Wp5c+Bp5d×Wp5d
Wp5a+Wp5b+Wp5c+Wp5d=1.00
Bp5a为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依据、设计参数、上部结构体系、地基基础形式、设计加强措施校核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p5b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统一技术措施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5c为施工图设计阶段补充技术措施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p5d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审查技术风险评估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Wp5a为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依据、设计参数、上部结构体系、地基基础形式、设计加强措施校核节材指数权重;Wp5b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统一技术措施节材指数权重;Wp5c为施工图设计阶段补充技术措施节材指数权重;Wp5d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审查技术风险评估节材指数权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Bp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a=Bsp3a×Wsp3a+Bcp3a×Wcp3a
Wsp3a+Wcp3a=1.00
Bs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a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钢筋节材指数Bsp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a=((Asp3a0-Asp3a1)/Asp3a0)×100%
Asp3a0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a1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a=((Acp3a0-Acp3a1)/Acp3a0)×100%
Acp3a0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a1为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指数Bp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b=Bsp3b×Wsp3b+Bcp3b×Wcp3b
Wsp3b+Wcp3b=1.00
Bs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b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p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b=((Bsp3b0-Bsp3b1)/Bsp3b0)×100%
Bsp3b0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Bsp3b1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控制后钢筋或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b=((Bcp3b0-Bcp3b1)/Bcp3b0)×100%
Bcp3b0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Bcp3b1为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Bp3c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c=Bsp3c×Wsp3c+Bcp3c×Wcp3c
Wsp3c+Wcp3c=1.00
Bs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c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p3c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c=((Bsp3c0-Bsp3c1)/Bsp3c0)×100%
Bsp3c0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Bsp3c1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控制后钢筋或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c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c=((Bcp3c0-Bcp3c1)/Bcp3c0)×100%
Bcp3c0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Bcp3c1为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指数Bp3d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d=Bsp3d×Wsp3d+Bcp3d×Wcp3d
Wsp3d+Wcp3d=1.00
Bs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d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钢筋节材指数Bsp3d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d=((Asp3d0-Asp3d1)/Asp3d0)×100%
Asp3d0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d1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d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d=((Acp3d0-Acp3d1)/Acp3d0)×100%
Acp3d0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d1为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Bp3e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e=Bsp3e×Wsp3e+Bcp3e×Wcp3e
Wsp3e+Wcp3e=1.00
Bs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e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钢筋节材指数Bsp3e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e=((Asp3e0-Asp3e1)/Asp3e0)×100%
Asp3e0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e1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e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e=((Acp3e0-Acp3e1)/Acp3e0)×100%
Acp3e0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e1为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指数Bp3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f=Bsp3f×Wsp3f+Bcp3f×Wcp3f
Wsp3f+Wcp3f=1.00
Bs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f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钢筋节材指数Bsp3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f=((Asp3f0-Asp3f1)/Asp3f0)×100%
Asp3f0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f1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f=((Acp3f0-Acp3f1)/Acp3f0)×100%
Acp3f0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f1为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指数Bp3g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g=Bsp3g×Wsp3g+Bcp3g×Wcp3g
Wsp3g+Wcp3g=1.00
Bsp3g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g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g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g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钢筋节材指数Bsp3g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g=((Asp3g0-Asp3g1)/Asp3g0)×100%
Asp3g0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g1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g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g=((Acp3g0-Acp3g1)/Acp3g0)×100%
Acp3g0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g1为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Bp3h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p3h=Bsp3h×Wsp3h+Bcp3h×Wcp3h
Wsp3h+Wcp3h=1.00
Bs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Ws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p3h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钢筋节材指数Bsp3h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p3h=((Asp3h0-Asp3h1)/Asp3h0)×100%
Asp3h0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p3h1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混凝土节材指数Bcp3h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p3h=((Acp3h0-Acp3h1)/Acp3h0)×100%
Acp3h0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p3h1为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参数节材指数Bp3a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结构设计荷载节材指数Bp3b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基基础方案节材指数Bp3c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段地下室方案节材指数Bp3d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段楼盖体系方案节材指数Bp3e取值为0%;所述初步设计阶段上部结构体系方案节材指数Bp3f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主要抗震措施节材指数Bp3g取值范围0%~5%;所述初步设计阶段特殊建筑结构方案节材指数Bp3h取值范围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依据方向节材指数Bd1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1=Bd1a×Wd1a+Bd1b×Wd1b+Bd1c×Wd1c+Bd1d×Wd1d
Wd1a+Wd1b+Wd1c+Wd1d=1.00
Bd1a: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规程识别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d1b:地勘报告识别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d1c:地震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识别数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d1d: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复杂节点试验补充设计依据识别数节材指数,取值0%或20%;Wd1a: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规程识别节材指数权重;Wd1b:地勘报告识别节材指数权重;Wd1c:地震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识别数节材指数权重;Wd1d:风洞试验、振动台试验、复杂节点试验补充设计依据识别数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设计参数方向节材指数Bd2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2=Bd2a×Wd2a+Bd2b×Wd2b+Bd2c×Wd2c+Bd2d×Wd2d+Bd2e×Wd2e+Bd2f×Wd2f+Bd2g×Wd2g
Wd2a+Wd2b+Wd2c+Wd2d+Wd2e+Wd2f+Wd2g=1.00
Bd2a: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指数;B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指数;Bd2c: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d2d:结构阻尼比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d2e:梁柱刚域计算假定节材指数,取值0%或20%;B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指数;Bd2g:其他结构经济和理性控制相关参数节材指数,取值0%或20%;Wd2a: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指数权重;W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指数权重;Wd2c:中梁刚度放大系数节材指数权重;Wd2d:结构阻尼比节材指数权重;Wd2e:梁柱刚域计算假定节材指数权重;W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指数权重;Wd2g:结构经济和理性控制参数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设计荷载方向节材指数Bd3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3=Bd3a×Wd3a+Bd3b×Wd3b+Bd3c×Wd3c+Bd3d×Wd3d+Bd3e×Wd3e
Wd3a+Wd3b+Wd3c+Wd3d+Wd3e=1.00
B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c: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d:幕墙荷载、设备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e:活荷载敏感性分析节材指数;W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权重;W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权重;Wd3c: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节材指数权重;Wd3d:幕墙荷载、设备荷载控制节材指数权重;Wd3e:活荷载敏感性分析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地基基础方向节材指数Bd4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4=Bd4a×Wd4a+Bd4b×Wd4b+Bd4c×Wd4c+Bd4d×Wd4d
Wd4a+Wd4b+Wd4c+Wd4d=1.00
Bd4a:地基选型方案节材指数;Bd4b:结构基础选型方案节材指数;Bd4c:抗浮设计方案节材指数;Bd4d:地基处理方案节材指数;Wd4a:地基选型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d4b:结构基础选型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d4c:抗浮设计方案节材指数权重;Wd4d:地基处理方案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地下室方向节材指数Bd5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5=Bd5a×Wd5a+Bd5b×Wd5b+Bd5c×Wd5c+Bd5d×Wd5d+Bd5e×Wd5e
Wd5a+Wd5b+Wd5c+Wd5d+Wd5e=1.00
Bd5a:无梁楼盖地下室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节材指数;Bd5b:地下室层高与结构沉降验算相关性分析节材指数;Bd5c:地下室层高与结构抗浮验算相关性分析节材指数;Bd5d:地下室设置范围方案比选节材指数;Bd5e:地下室设置深度方案比选节材指数;Wd5a:无梁楼盖地下室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节材指数权重;Wd5b:地下室层高与结构沉降验算相关性分析节材指数权重;Wd5c:地下室层高与结构抗浮验算相关性分析节材指数权重;Wd5d:地下室设置范围方案比选节材指数权重;Wd5e:地下室设置深度方案比选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楼盖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6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6=Bd6a×Wd6a+Bd6b×Wd6b+Bd6c×Wd6c+Bd6d×Wd6d+Bd6e×Wd6e
Wd6a+Wd6b+Wd6c+Wd6d+Wd6e=1.00
Bd6a:地上结构普通楼盖体系节材指数;Bd6b:地下室普通楼盖体系节材指数;Bd6c:嵌固端楼盖体系节材指数;Bd6d:人防顶板楼盖体系节材指数;Bd6e:组合楼盖、空心楼盖特殊楼盖体系节材指数;Wd6a:地上结构普通楼盖体系节材指数权重;Wd6b:地下室普通楼盖体系节材指数权重;Wd6c:嵌固端楼盖体系节材指数权重;Wd6d:人防顶板楼盖体系节材指数权重;Wd6e:组合楼盖、空心楼盖特殊楼盖体系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剪力墙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7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7=Bd7a×Wd7a+Bd7b×Wd7b+Bd7c×Wd7c+Bd7d×Wd7d+Bd7e×Wd7e++Bd7f×Wd7f
Wd7a+Wd7b+Wd7c+Wd7d+Wd7e+Wd7f=1.00
Bd7a:剪力墙平面布置方案影响分析节材指数;Bd7b:剪力墙竖向布置方案影响分析节材指数;Bd7c:剪力墙筒体布置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Bd7d:剪力墙墙肢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Bd7e:剪力墙连梁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Bd7f:剪力墙相关体系比选节材指数;Wd7a:剪力墙平面布置方案影响分析节材指数权重;Wd7b:剪力墙竖向布置方案影响分析节材指数权重;Wd7c:剪力墙筒体布置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Wd7d:剪力墙墙肢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Wd7e:剪力墙连梁方案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Wd7f:剪力墙相关体系比选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框架抗侧力体系方向节材指数Bd8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8=Bd8a×Wd8a+Bd8b×Wd8b+Bd8c×Wd8c
Wd8a+Wd8b+Wd8c=1.00
Bd8a:框架相关体系比选节材指数;Bd8b:框架柱轴压比控制节材指数;Bd8c:宽扁梁、强化框架特殊框架做法节材指数;Wd8a:框架相关体系比选节材指数权重;Wd8b:框架柱轴压比控制节材指数权重;Wd8c:宽扁梁、强化框架特殊框架做法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抗震措施方向节材指数Bd9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9=Bd9a×Wd9a+Bd9b×Wd9b+Bd9c×Wd9c+Bd9d×Wd9d
Wd9a+Wd9b+Wd9c+Wd9d=1.00
Bd9a:结构抗震等级确定及其影响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d9b: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确定及其影响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d9c:性能化设计及其结构合理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Bd9d:结构不规则控制及其结构合理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取值范围0%~20%;Wd9a:结构抗震等级确定及其影响节材指数权重;Wd9b: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确定及其影响节材指数权重;Wd9c:性能化设计及其结构合理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Wd9d:结构不规则控制及其结构合理化控制方法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特殊建筑结构方向节材指数Bd10取值范围0%~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结构合理化的节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指数Bd2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2a=Bsd2a×Wsd2a+Bcd2a×Wcd2a
Wsd2a+Wcd2a=1.00
Bsd2a:周期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2a:周期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Wsd2a:周期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d2a:周期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周期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d2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d2a=((Asd2a0-Asd2a1)/Asd2a0)×100%
Asd2a0: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d2a1: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周期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Bcd2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d2a=((Acd2a0-Acd2a1)/Acd2a0)×100%
Acd2a0:周期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d2a1:周期折减系数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指数Bd2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2b=Bsd2b×Wsd2b+Bcd2b×Wcd2b
Wsd2b+Wcd2b=1.00
Bs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Ws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d2b: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d2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d2b=((Asd2b0-Asd2b1)/Asd2b0)×100%
Asd2b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d2b1: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混凝土节材指数Bcd2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d2b=((Acd2b0-Acd2b1)/Acd2b0)×100%
Acd2b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d2b1: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指数Bd2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2f=Bsd2f×Wsd2f+Bcd2f×Wcd2f
Wsd2f+Wcd2f=1.00
Bs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混凝土节材指数,Ws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d2f: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d2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d2f=((Asd2f0-Asd2f1)/Asd2f0)×100%
Asd2f0: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d2f1: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混凝土节材指数Bcd2f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d2f=((Acd2f0-Acd2f1)/Acd2f0)×100%
Acd2f0: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d2f1:结构抗震设防分类及安全等级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3a=Bsd3a×Wsd3a+Bcd3a×Wcd3a
Wsd3a+Wcd3a=1.00
Bs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Ws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d3a: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d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d3a=((Asd3a0-Asd3a1)/Asd3a0)×100%
Asd3a0: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d3a1: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Bcd3a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d3a=((Acd3a0-Acd3a1)/Acd3a0)×100%
Acd3a0: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d3a1:建筑隔墙材质荷载控制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3b=Bsd3b×Wsd3b+Bcd3b×Wcd3b
Wsd3b+Wcd3b=1.00
Bs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Ws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权重,Wcd3b: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权重;
所述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sd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sd3b=((Asd3b0-Asd3b1)/Asd3b0)×100%
Asd3b0: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前钢筋或钢材用量,Asd3b1: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后钢筋/钢材用量;
所述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Bcd3b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cd3b=((Acd3b0-Acd3b1)/Acd3b0)×100%
Acd3b0: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节材控制前混凝土用量;Acd3b1:建筑面层材质荷载控制材控制后混凝土用量;
所述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节材指数Bd3c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Bd3c=Bsd3c×Wsd3c+Bcd3c×Wcd3c
Wsd3c+Wcd3c=1.00
Bsd3c: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钢筋或钢材节材指数,Bcd3c: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混凝土节材指数,Wsd3c:种植土及覆土荷载控制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路霍文营张淮湧何相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