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连接部分为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个对称面上;连接板体I与支撑部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连接板体II与支撑部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I;连接板体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连接板体I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I,支撑部在不设置连接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设置凹口,凹口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的方向一致且贯通支撑部的两端;连接板体I的中部和连接板体II的中部朝支撑部设置凹口的一侧面分别设置内凹的插接口,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相对于设置插接口一侧的背面分别设置插接块,插接块与插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
Prefabricated block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
技术介绍
建筑砌块是建筑材料半成品,是组成砌体构件如墙、柱等的基本单元块体;传统的砌块砌墙方式是每两个砌块之间都要用砂浆黏结,在砌墙的时候,每砌一个砌块的时候都要施工人员手动抹上砂浆,这种砌块的砌墙方式效率工作效率低,且砌块之间没有连接结构,需要靠施工人员的经验来保证墙面的竖直度;为了解决传统砌块的缺陷,现有技术中设计具有连接结构的砌块,相邻砌块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在砌墙的时候,不需要一块一块地涂抹砂浆,而是砌好一层砌块或者砌好一面墙后,再统一灌注芯材,但是现有砌块结构较复杂,质量大,装配不便,影响砌墙的效率,且芯材灌注空间设计不够合理,导致砌块砌成墙体后,芯材灌注效果不佳;另外,现有的砌块在装配时,只能沿墙体的竖直向设置钢筋,无法满足墙体高强度要求的工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支撑部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个对称面上,连接板体I对称设置于支撑部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I对称设置于支撑部另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与支撑部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连接板体II与支撑部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I;所述连接板体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连接板体I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I,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与另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I相接;所述支撑部在不设置连接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设置凹口,凹口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的方向一致,凹口贯通支撑部该面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体I的中部和连接板体II的中部朝支撑部设置凹口的一侧面分别设置内凹的插接口,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相对于设置插接口一侧的背面分别设置插接块,插接块与插接口位于同一水平线,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插接块插入另一个砌块的插接口内。所述连接脚I包括定位平台I和支撑脚I,所述定位平台I朝向凹槽I内设置,支撑脚I位于定位平台I的外侧;所述连接脚II包括定位平台II和支撑脚II,所述定位平台II背离凹槽II设置,定位平台的里侧为支撑脚II;支撑脚II的尺寸对应于定位平台I的尺寸,支撑脚I的尺寸对应于定位平台II的尺寸。所述的凹口为U型结构,凹口均匀间隔设置三个以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砌块,由于在支撑部的一侧设置凹口,在装配时,砌块设置凹口的一面朝上,凹口内可以放置钢筋,因此在沿墙体的水平方向上,可以设置钢筋,同时在两块砌块装配后,形成芯材灌注空间,可以在芯材灌注空间内设置竖直方向的钢筋,可以大大提高最终墙体的强度。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砌块,通过连接脚I和连接脚II相互搭接即可实现水平方向的装配,通过将插接块插入插接口内即可实现竖直方向的装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快捷,可大大提高装配的效率。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与支撑部之间形成的凹槽空间较大,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于现有的砌块,可减轻重量,在与现有的砌块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具有更大的体积,不仅减轻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体积大的砌块砌墙效率更高,在砌块装配之后,也可形成较大的芯材灌注空间,芯材灌注方便,灌注效果好,可以提高墙体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设置凹口朝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设置插接块朝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砌块的A向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砌墙时竖直方向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砌墙时水平方向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砌成墙体时拐角连接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砌成墙体时丁字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砌块砌成墙体时十字连接示意图;图中各序号及对应的结构名称如下:1-支撑部,2-连接板体I,3-连接板体II,4-凹槽I,5-凹槽II,6-连接脚I,61-定位平台I,62-支撑脚I,7-连接脚II,71-定位平台II,72-支撑脚II,8-凹口,9-插接口,10-插接块,11-钢筋,12-芯材灌注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8所示的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包括支撑部1和连接部,支撑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支撑部1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体I2和连接板体II3,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设置在支撑部1的两个对称面上,连接板体I2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I3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另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2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4,连接板体II3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I5;所述连接板体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6,连接板体I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I7,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6与另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I7相接;所述支撑部1在不设置连接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设置凹口8,凹口8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的方向一致,凹口贯通支撑部1该面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体I的中部和连接板体II的中部朝支撑部1设置凹口8的一侧面分别设置内凹的插接口9,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相对于设置插接口一侧的背面分别设置插接块10,插接块10与插接口9位于同一水平线,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插接块插入另一个砌块的插接口内。所述连接脚I6包括定位平台I61和支撑脚I62,所述定位平台I61朝向凹槽I4内设置,支撑脚I62位于定位平台I的外侧;所述连接脚II7包括定位平台II71和支撑脚II72,所述定位平台II71背离凹槽II5设置,定位平台的里侧为支撑脚II72;支撑脚II72的尺寸对应于定位平台I61的尺寸,支撑脚I62的尺寸对应于定位平台II71的尺寸。所述的凹口8为U型结构,凹口均匀间隔设置三个以上。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砌块在砌墙时,在基础上放第一层砌块时将凹口8的一面朝上,水平方向的装配是将连接脚I与连接脚II互相搭接,水平方向的搭接如图5所示,相邻的砌块搭接后凹槽I与凹槽II组成一个封闭的芯材灌注空间12,然后将钢筋11放入凹口8内,放入凹口8内的钢筋是水平方向的钢筋,凹口内的钢筋放置好后,在芯材灌注空间12内设置竖直向上的钢筋,然后向竖直方向上装配砌块,竖直方向上的装配是将第二层砌块的插接块10插入第一层砌块的插接口9内,以此类推,位于上一层的插接块插入位于下一层的插接口内,竖直方向的搭接如图4所示,每装配完一层砌块,都在凹口内放置钢筋11,搭建同一面墙体的砌块的规格一致,砌块搭接成墙体后,每砌出1.5米左右高度的墙体时从顶部灌注一次芯材,芯材根据建筑物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选择混凝土、砂浆、保温材料或防水材料等,芯材除了填充芯材灌注空间外,还会注入凹口8内将钢筋与凹口之间的空隙填满。直接与建筑物基础相连的第一层砌块,可在基础上设置与插接块对应的凹坑;或者制作时,第一层砌块不设置插接块,砌墙时有凹口8的一面朝上,朝下的一面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和连接部,支撑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支撑部(1)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体I(2)和连接板体II(3),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设置在支撑部(1)的两个对称面上,连接板体I(2)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I(3)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另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2)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4),连接板体II(3)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I(5);所述连接板体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6),连接板体I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I(7),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6)与另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I(7)相接;所述支撑部(1)在不设置连接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设置凹口(8),凹口(8)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的方向一致,凹口贯通支撑部(1)该面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体I的中部和连接板体II的中部朝支撑部(1)设置凹口(8)的一侧面分别设置内凹的插接口(9),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相对于设置插接口一侧的背面分别设置插接块(10),插接块(10)与插接口(9)位于同一水平线,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插接块插入另一个砌块的插接口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施工用的装配式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1)和连接部,支撑部和连接部一体成型,支撑部(1)为立方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板体I(2)和连接板体II(3),连接板体I和连接板体II设置在支撑部(1)的两个对称面上,连接板体I(2)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I(3)对称设置于支撑部(1)另一个面的两侧;连接板体I(2)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4),连接板体II(3)与支撑部(1)表面之间形成凹槽II(5);所述连接板体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6),连接板体II的端部设置连接脚II(7),砌块之间装配时,可让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6)与另一个砌块的连接脚II(7)相接;所述支撑部(1)在不设置连接部的其中一个面上设置凹口(8),凹口(8)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的方向一致,凹口贯通支撑部(1)该面的两端;所述连接板体I的中部和连接板体II的中部朝支撑部(1)设置凹口(8)的一侧面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斌,刘向军,孙延涛,宋爱华,赵建玲,宋涌辉,胡建琦,朱小路,田子波,项超,张涛,刘法宝,
申请(专利权)人:肖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