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忠海专利>正文

Z形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2983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Z形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尾端设置有弯折的直立段,在所述直立段的尾端设置有偏向针体尾部弯折的横折段,所述横折段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的上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该针可在横向插入患者体内后,方便地进行相关治疗操作。

Z-shaped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Z形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Z形针。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针法治疗也逐渐大放异彩,不仅是传统的针灸疗法在发展,使用针具进行微创手术的疗法也逐步发展壮大,并在很多领域内取得突出效果。比如治疗软组织粘连,仅需在病人皮肤开一微小开口,即可用针具对相关组织剥离。又如局部肌纤维紧张:通常肌肉可以整体放松下来,但一些病变肌纤维会持续紧张,造成整体肌肉始终维持一个拉力,这尤其在背部可造成脊柱两侧受力不均,持久的重症者可形成脊柱侧弯,而目前可用针法对相关肌肉进行松解,使肌力回复正常。但传统针具基本都是一根细长的直针,在需横向插入患者体内进行操作时,由于针柄过于贴近病人肌体,使其很难持握,影响正常的治疗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Z形针,该针可在横向插入患者体内后,方便地进行相关治疗操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Z形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的尾端设置有Z形针柄,所述Z形针柄包括与针体呈角度相连的直立段,以及在所述直立段的尾端偏向针体尾部弯折的横折段,所述横折段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的上侧。进一步的:所述横折段包覆有手柄。进一步的:所述横折段的轴线与针体的轴线相平行。进一步的:直立段的轴线与针体的轴线相互垂直。进一步的:直立段的轴线长度在2cm以上。进一步的:所述针体在针头处设置有探头,在所述探头后方的针体上设置有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前端面为与针体轴线垂直的立面。<br>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后端面为锥面或曲面。进一步的:所述探头为圆柱体。进一步的:所述探头的前端为与针体轴线垂直的平面。通过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通过采用在针体的尾端设置有Z形针柄,所述Z形针柄包括与针体呈角度相连的直立段,以及在直立段的尾端偏向针体尾部弯折的横折段,横折段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的上侧的技术方案,从而提供了一种可在横向插入患者体内后、方便地进行相关治疗操作的Z形针。2.本技术通过采用在横折段包覆有手柄的方案,使得针体可被方便地拿捏持握。3.本技术通过采用横折段的轴线与针体的轴线相平行的方案,使得本产品具备了可方便感知针体位置的操作直观性。4.本技术通过采用直立段的轴线与针体的轴线相互垂直的方案,使得本产品在进行横扫操作时,可具备容易找准旋转中心的操作直观性。5.本技术通过采用直立段的轴线长度在2cm以上的方案,使得针体可被有效持握,可增大操作力度。6.本技术通过采用在针头处设置有探头,在探头后方的针体上设置有凹槽的方案,使得本产品可探查需重点治疗的病变位置。7.本技术通过采用凹槽的前端面为与针体轴线垂直的立面的方案,使得本产品在探查病变位时更容易形成绊针感,且由此形成的立坎具有切割作用。8.本技术通过采用凹槽的后端面为锥面或曲面的方案,使得探头后方的针体在探入病人体内时行进地更顺畅,且避免对前方探头所形成的绊针感产生影响。9.本技术通过采用探头为圆柱体的方案,使探头在制造时更为简单,节省成本。此外病变位在通过平直的探头后再于凹槽处回弹引起震动,这种前顺后振的感觉使绊针感更为明显。圆柱体探头还具有在针体产生回转侧歪后,相对于棱柱体仍使后部立坎的高度保持不变,从而使绊针感的强度不变,避免同一羁绊物因针体倾斜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强度的绊针感,有利于医生统一判断标准。10.本技术通过采用探头的前端为与针体轴线垂直的平面的方案,使本产品在推进方向上也可具有切割作用,提高了切割效率,且这种钝头除非在快速用力的操作下才具切割功能,在平常缓慢探入病人体内时又可避免对正常组织的刺割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右视图;其中,1-探头、2-变径段、3-横折段、4-手柄、5-直立段、6-针体、7-立面。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文所述及的前后方位,除特别指明的外,均以针头针尾的朝向而定。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具有细长的针体6,针体6的尾端设置有弯折的直立段5,在直立段5的尾端设置有偏向针体6尾部弯折的横折段3,直立段5与横折段3构成Z形针柄,使整根针在主视图方向上形成类似Z字形。这里特别定义,主视图平面位于由针体6与直立段5两者的相交叉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并以针体6轴线为水平轴,直立段5弯折所偏向的一侧为上侧。另需要指明的是,这里所述的类似Z字形并不必须与Z字完全符合,直立段5既可以偏向针头弯折从而使其看起来像Z字的中间笔画,也可以与针体6垂直或偏向针体6尾端弯折使全针整体看起来像上下横笔被左右抻拽后的Z字。另外横折段3在主视方向上也不必须与针体6相平行,只需偏向针体6尾部弯折即可,且横折段3不必须处于针体6与直立段5形成的平面内,即在俯视方向上横折段3不必与针体6同轴线,总体而言,只要在做弯折量分解后,横折段3具有朝向针体6尾部的弯折分解量即可。本技术之所以要具备这种所述的类似Z字的形状,有如下原因:1.治疗中,在需要将针横向插入病人肌肤下操作时,如使用传统直针,病人在针尾部的皮肤将会阻碍医生对针柄的持握,影响后续操作。本技术将针柄弯折后抬离肌肤,使之便于持握。当然弯折后的针柄末端不能低于患者肌肤以免再次影响操作,也即横折段3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6的上侧。2.本技术将针设置为类Z形而非C型,是因在横插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观察针体走向,针柄需与针头互为对侧才行。如为C形则手持握针柄后会遮挡医生观察针头针体,影响判断。3.本技术的横折段3需具有朝向针体6尾部的弯折分解量,不仅是因上面第2条所述针柄需与针头互为对侧,也因在治疗过程中,常需对针体6进行上挑或下压的操作,如果横折段3与针体6在俯视方向上完全垂直,则医生只能通过旋转横折段3来完成对针体6的上挑或下压,这种力道很弱,很影响操作。4.本技术设置有直立段5,而非直接将针柄通过一次弯折后远离患者肌肤,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常需用针进行横向扫动,而一次弯折后形成两段的针,较难完成此类操作,因为医生只能操作弯折后伸出的这一根轴,较难限制住该轴的周向转动,故很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即发力后针头不动而中部针体移动,但由于针体是通过微孔刺入患者肌肤的,这种滑动将把患者肌肤的微孔扯大,既增加病人痛苦也影响愈后效果。而设置有直立段5,可使医生持握住横折段3后再用食指与拇指捏住直立段5,由于直立段5与横折段3是两个交叉轴,固定住直立段5即可限制整针的周向转动,从而防止针体打滑,使医生在整体上把控住了针,增加了操控性。此外由于直立段5的存在,也使横折段3具有了与针体6相平行的可能。本实施例在具备上述类Z字形后,其优选实施方式是,横折段3的轴线与针体6的轴线相平行。由于两者相平行,使横折段3在空间上仅与针体6相差一定高度,而在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Z形针,包括针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6)的尾端设置有Z形针柄;所述Z形针柄包括与针体(6)呈角度相连的直立段(5),以及在所述直立段(5)的尾端偏向针体(6)尾部弯折的横折段(3);所述横折段(3)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6)的上侧;所述针体(6)在针头处设置有探头(1),在所述探头(1)后方的针体(6)上设置有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Z形针,包括针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6)的尾端设置有Z形针柄;所述Z形针柄包括与针体(6)呈角度相连的直立段(5),以及在所述直立段(5)的尾端偏向针体(6)尾部弯折的横折段(3);所述横折段(3)的末端在主视方向上位于针体(6)的上侧;所述针体(6)在针头处设置有探头(1),在所述探头(1)后方的针体(6)上设置有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折段(3)包覆有手柄(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Z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折段(3)的轴线与针体(6)的轴线相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忠海梁润言谷艳侨
申请(专利权)人:梁忠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