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208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提供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包括多个摄像机、数据传送装置和智能终端,所述多个摄像机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摄像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用于与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摄像机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信连接。通过上述方式,该野生动物监控系统无需在自然保护区内铺设电缆或者建设基站,通过多个摄像机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进而实现自组网络,完成数据传输,从而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完成了对野生动物的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测。

Wildlife monitor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野生动物监控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栖息与繁衍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随着野生动物监测数据的多元化,野生动物监测数据需要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得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更加便捷。野生动物监测有助于全面实时的了解野生动物的栖息状况、种群信息,为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由于大部分野生动物生活于自然保护区内,为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铺设电缆和建设基站,因此无法对野生动物进行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提供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包括:多个摄像机、数据传送装置和智能终端,所述多个摄像机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摄像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用于与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摄像机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数据传送装置无线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内部设置有有处理器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处理器和第一通信模块电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内设置有第二通信模块和第三通信模块,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距离最近的所述摄像机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与所述智能终端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均为zigbee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包括:防护罩;摄像头,所述防护罩套设于所述摄像头的镜头;安装座组件,所述摄像头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组件,所述安装座组件用于固定安装于户外的岩石或者土壤中;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安装座组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摄像头和安装座组件连接处的缝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包括摄像头本体、卡接部和卡块,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一端为镜头,所述卡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摄像头本体的另一端端面,所述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卡接部的另一端;所述安装座组件包括安装座、卡扣件和弹性元件,所述卡扣件和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内,并且所述卡扣件可在所述安装座内移动,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持所述卡扣件,另一端抵持所述安装座,所述卡接部和卡块可插入所述安装座内,并且所述卡块被所述卡扣件和安装座共同夹持,以使得所述摄像头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连接部、支撑部和安装部,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和安装部之间,所述卡扣件和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连接部内,所述安装部用于固定安装于户外的岩石或者土壤中;所述连接部设置有隔板和容纳腔,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处,所述卡扣件和弹性元件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持所述卡扣件,另一端抵持所述容纳腔的底面;所述隔板的中心部设置有用于允许所述卡接部穿过的通孔和用于允许所述卡块穿过的贯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扣件包括基部和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固定于所述基部的一表面,并且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卡块相对应;所述隔板面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设置有阻挡块,当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组件时,所述阻挡块与所述抵持部共同夹持所述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块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抵持部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相适配,当所述摄像头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组件时,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相互贴合并抵持,从而使得所述抵持部抵持所述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卡扣件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由基部的一表面中部沿垂直于基部的方向延伸而成,所述基部的另一表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容置槽,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插入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用于穿过所述通孔,并抵持所述压力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本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收容槽和突出部,所述收容槽环绕于所述突出部,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突出部的一端端面,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收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自然保护区内,包括多个摄像机、数据传送装置和智能终端,所述多个摄像机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摄像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用于与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摄像机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信连接。通过上述方式,该野生动物监控系统无需在自然保护区内铺设电缆或者建设基站,通过多个摄像机之间建立无线通信连接,进而实现自组网络,完成数据传输,从而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完成了对野生动物的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测。【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野生动物监控系统中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摄像机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摄像机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摄像机中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的摄像机中安装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摄像机中安装座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的摄像机中安装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安装座组件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所示安装座组件中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摄像头与卡扣件处于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包括多个摄像机100、数据传送装置200和智能终端300,所述多个摄像机100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摄像机100之间无线通信连接,从而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摄像机、数据传送装置和智能终端,所述多个摄像机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摄像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用于与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摄像机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摄像机、数据传送装置和智能终端,所述多个摄像机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环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摄像机之间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安装于自然保护区的边缘,用于与距离最近的一个所述摄像机无线通信连接,所述智能终端与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机内部设置有有处理器和第一通信模块,所述处理器和第一通信模块电连接;
所述数据传送装置内设置有第二通信模块和第三通信模块,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距离最近的所述摄像机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三通信模块与所述智能终端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均为zigbee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包括:
防护罩;
摄像头,所述防护罩套设于所述摄像头的镜头;
安装座组件,所述摄像头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座组件,所述安装座组件用于固定安装于户外的岩石或者土壤中;
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摄像头和所述安装座组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摄像头和安装座组件连接处的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野生动物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头包括摄像头本体、卡接部和卡块,所述摄像头本体的一端为镜头,所述卡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摄像头本体的另一端端面,所述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卡接部的另一端;
所述安装座组件包括安装座、卡扣件和弹性元件,所述卡扣件和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内,并且所述卡扣件可在所述安装座内移动,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持所述卡扣件,另一端抵持所述安装座,所述卡接部和卡块可插入所述安装座内,并且所述卡块被所述卡扣件和安装座共同夹持,以使得所述摄像头固定安装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琦万雅琼刘立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