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具备:能够倾动操作的轴;接触部,在以能够朝预定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施力的状态下由上述轴保持,且在上述倾动操作时与上述轴一体地倾动;第一保持部,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滑动而产生操作节奏感,且具有将上述接触部保持在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的多个凹部;以及第二保持部,与上述接触部接触,将该接触部从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朝预定的位置引导,并在该预定的位置保持,上述第一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接触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分离,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分离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接触。
Oper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操作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操作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具备在多个位置被保持的能够倾动的操作杆的操作装置,公知有使操作杆朝预定的位置自动地复位的操作装置。作为这样的操作装置,例如提出有在点火钥匙被拔出后等使操作杆(选档杆)自动地朝预定的位置(驻车锁止位置)复位的自动变速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221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以往的操作装置中,通过直接推压操作杆的轴而使操作杆朝预定的位置复位。因此,当推压操作杆的位置与操作杆的倾动中心近的情况下,存在为了使操作杆复位而需要的动力变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降低操作杆的复位所需要的动力。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具备:轴,能够倾动操作;接触部,在以能够朝预定的方向的移动的方式被施力的状态下由上述轴保持,且在上述倾动操作时与上述轴一体地倾动;第一保持部,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滑动而产生操作节奏感,且具有将上述接触部保持在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的多个凹部;以及第二保持部,与上述接触部接触,将该接触部从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朝预定的位置引导,并在该预定的位置保持,上述第一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接触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分离,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分离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接触。<br>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能够降低操作杆的复位所需要的动力。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操作装置的一例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操作杆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的操作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的上壳体的俯视图。图5是位于保持位置的第一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位于复位位置的第一保持部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出壳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图7的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图9是图3的仰视图。图10是第一保持部以及滑动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第一保持部以及滑动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第一保持部以及滑动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第一保持部以及滑动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示出由第一保持部的e位置保持的接触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示出壳体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在e位置与第二保持部接触的接触部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示出在H位置由第二保持部保持的接触部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为了说明的方便,有时使用上下来规定方向,但这并非意图规定各实施方式的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只要能够确保相对的位置关系即可,能够以任意方向设置。参照图1~图17对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进行说明。操作装置100是具备在多个位置被保持的能够倾动的操作杆1的装置。操作装置100能够应用于车载的换档装置或行程开关(方向指示器)等。以下,以操作装置100为换档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对操作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操作装置100的一例的外观立体图。图1的操作装置100具备操作杆1、承窝2、框体3。操作杆1是为了切换车辆的齿轮而由用户操作的部分,相当于所谓的换挡杆或选档杆。操作杆1能够倾动,在分别与不同的齿轮对应的多个位置中的、与用户的操作对应的位置被保持。设置在框体3内部的磁力传感器等(未图示)检测操作杆1位于哪个位置,并将该位置检测信息朝位于车辆的齿轮切换用控制部(未图示)发送。用户能够通过使操作杆1移动至与所期望的齿轮对应的位置而将车辆的齿轮切换为所期望的齿轮。图2是示出图1的操作杆1的立体图。图2的操作杆1具备轴11、球体部12、连接部13、促动器14。轴11是能够倾动的金属制的棒状部件。轴11的相比球体部12靠上侧的部分(以下仅称为“上部”)从承窝2的上表面露出至框体3的外侧。在轴11的上端可以设置用于使得用户容易握持的钮。球体部12是被固定于轴11的树脂制的球状部件。球体部12例如配置成轴11的上部的轴向(图2的大致上下方向)通过该球体部12的中心。球体部12与承窝2一起构成球窝关节。轴11借助该球窝关节而被保持为能够倾动可能。即、球体部12相当于轴11的倾动中心。连接部13是将球体部12以及促动器14连接的树脂制部件,且被固定于轴11。球体部12、连接部13、以及后述的促动器14的基部141一体地形成。连接部13具有:被固定于轴11的第一部分131;以及从第一部分朝侧方延伸的第二部分132。促动器14是设置于连接部13的第二部分132的末端、且与轴11一体地倾动的树脂制部件。促动器14具备:设置于第二部分132的末端的中空的基部141;以及与基部141嵌合的中空的接触部142。接触部142是由基部141保持为能够沿促动器14的轴向(图2的大致上下方向)移动的部件,且由设置于基部141以及接触部142的内侧的压缩螺旋弹簧朝轴向的外侧(从基部141离开的方向)施力(bias)。作为预定的方向的轴向例如是通过球体部12的中心的方向,但并不限于此。若用户对操作杆1进行倾动操作,则接触部142一边与第一保持部5或者第二保持部6接触、一边与轴11一体地倾动。接触部142在末端具备与第一保持部5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42A,且在与该第一接触部142A邻接的部位(斜面部)具有与第二保持部6接触的第二接触部142B。承窝2是保持球体部12的部件,设置于框体3的上表面。承窝2如上所述与球体部12一起构成球窝关节。承窝2具有能够供操作杆1的轴11插通的贯通孔。框体3为大致长方体,在上表面设置有承窝2。框体3例如被固定在车辆的2个前部座椅之间。接着,对操作装置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图1的操作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相当于从图1除去了框体3的图。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100在框体3的内部具备壳体4、第一保持部5、第二保持部6、马达7。壳体4是保持框体3的内部结构的树脂制部件。壳体4为大致长方体,且被固定于框体3。壳体4具备:构成上侧的上壳体4U;以及构成下侧的下壳体4D。上壳体4U以及下壳体4D通过搭扣接合而接合。在下壳体4D的上表面(壳体4的内部)以及下壳体4D的下表面设置有使第一保持部5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8。关于驱动机构8将在后面叙述。图4是示出图3的上壳体4U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上壳体4U具备第二保持部6、开口部41、引导部42、开口部43。关于第二保持部6将在后面叙述。开口部41是形成在上壳体4U的上表面的贯通孔,使第一保持部5在上壳体4U的上表面露出。开口部41具有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n轴,被倾动操作;/n接触部,在以能够朝预定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施力的状态下由上述轴保持,且在上述倾动操作时与上述轴一体地倾动;/n第一保持部,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滑动而产生操作节奏感,且具有将上述接触部保持在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的多个凹部;以及/n第二保持部,与上述接触部接触,将该接触部从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朝预定的位置引导,并在该预定的位置保持,/n上述第一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n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接触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分离,/n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分离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08 JP 2017-173470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
轴,被倾动操作;
接触部,在以能够朝预定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施力的状态下由上述轴保持,且在上述倾动操作时与上述轴一体地倾动;
第一保持部,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滑动而产生操作节奏感,且具有将上述接触部保持在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的多个凹部;以及
第二保持部,与上述接触部接触,将该接触部从上述倾动操作后的位置朝预定的位置引导,并在该预定的位置保持,
上述第一保持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接触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分离,
当上述第一保持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与上述第一保持部分离而与上述第二保持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保持部以包围上述第一保持部的外周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田裕,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