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以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893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以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接线端、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外壳内设有动触头,动触头一端与接线端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使得与第一静触头或第二静触头连接,其中,还包括摇臂、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摇臂套设在转轴上,第一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左内壁相抵,第一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二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右内壁相抵,第二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成本更低、安装更加方便、结构占用空间率小等特点。

A unit with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 and double power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以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以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在电力系统中,某些场合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例如煤矿和炼油厂等一旦发生断电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所以在这些单位的供电系统中,都需要备有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当常用电源无法正常供电时,备用电源必须立即投入恢复供电,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通过双电源切换开关在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进行切换,以保证供电可靠性。现有的常用电源与备用电源的切换结构具体通过转轴转动,实现切换,而现有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通过扭簧实现复位效果,采用扭簧设置,首先安装十分不方便,而且占用空间大,扭簧成本高,最重要的是,扭簧的可靠性低,长时间使用很容易产生弹性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以及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接线端、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外壳内设有动触头,动触头一端与接线端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使得与第一静触头或第二静触头连接,其中,还包括摇臂、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摇臂套设在转轴上,第一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左内壁相抵,第一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二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右内壁相抵,第二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二弹簧。通过弹簧套设在连接片上,使得弹簧得到支撑力,防止过度操作,使得弹簧疲劳。通过两个对称的弹簧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通过摇臂连接,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定。通过弹簧的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扭簧,成本更低、安装更加方便、结构占用空间率小等特点。其中,外壳左内壁设有第一卡槽,外壳右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一连接片另一端伸入至第一卡槽固定,第二连接片另一端伸入至第二卡槽固定。通过卡槽的设置,使得连接片与外壳之间的固定强度提高。其中,第一卡槽为梯形槽,包括第一底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第一斜面通过第一底面与第二斜面连接,第二卡槽也为梯形槽,包括第二底面、第三斜面以及第四斜面,第三斜面通过第二底面与第四斜面连接。通过梯形槽的设置,防止在转动过程中,连接片发生损坏,采用梯形槽的设置,保证连接片在转动的两个极端上,通过与斜面相抵,实现限位效果。其中,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呈垂直连接,第一连接件与摇臂铰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一卡槽连接固定;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呈垂直连接,第三连接件与摇臂铰接,第四连接件与第二卡槽连接固定。通过两个连接件垂直连接,连接件具体为片状形式,垂直连接后,使得弹簧套设在连接件上,形成弹簧的固定的效果,同时采用片状形式,使得整体的材料节省,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插槽,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插槽,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配合连接,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三插槽,第四连接件上设有第四插槽,第三插槽与第四插槽配合连接。插槽与插槽的配合,使得两个连接件之间固定更加方便,如同积木一样,可以快速实现拼接固定。其中,还包括第一联动轴以及第二联动轴,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联动孔,第一联动轴穿过第一联动孔与摇臂铰接,第二联动轴穿过第二联动孔与摇臂铰接。联动轴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整体的铰接效果。其中,摇臂上设有伸出部,伸出部上设有固定槽,动触头固定在固定槽上。固定槽的设置,使得动触头固定更加方便,牢固。此处优选的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其中,还包括电刷线,电刷线一端与接线端连接,另一端与动触头连接。通过电刷线的设置,使得接线端与动触头之间的电气连接更加稳定。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控制端,其中,还包括至少两个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单元与单元以及控制端通过拼接固定。通过多个单元拼接,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同时,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减单元。其中,还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穿过单元以及控制端连接固定。通过固定杆,使得连接固定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摇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附图1-5所示,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包括外壳1,外壳1上设有接线端11、第一静触头13以及第二静触头12,外壳1内设有动触头14,动触头14一端与接线端11连接,此处动触头14具体通过电刷线15与接线端11形成电气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使得与第一静触头13或第二静触头12连接,动触头14与第一静触头13连接,形成常用电源,动触头14与第二静触头12连接形成备用电源。此处第一静触头13与动触头14的连接处上方以及第二静触头12与动触头14的连接处上方可以设置灭弧罩16,进行灭弧功能。此处转轴附图中未画出。外壳1上设有通孔17,转轴穿过通孔17伸入至外壳1内,摇臂3套设在转轴上。外壳1左内壁上设有第一卡槽4,第一卡槽4为梯形槽,包括第一底面41、第一斜面42以及第二斜面43,第一斜面42通过第一底面41与第二斜面43连接。外壳1右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槽5,第二卡槽5也为梯形槽,包括第二底面51、第三斜面52以及第四斜面53,第三斜面52通过第二底面51与第四斜面53连接。通过梯形槽的设置,防止在转动过程中,连接片发生损坏,采用梯形槽的设置,保证连接片在转动的两个极端上,通过与斜面相抵,实现限位效果。外壳1上还设有固定孔18。摇臂3两端上设有第一固定部31以及第二固定部32,第一固定部31与第二固定部32呈对称设置,第一固定部31上设有第一固定凹槽311,第二固定部32上设有第二固定凹槽321。进一步,摇臂3上还设有伸出部33,伸出部33上设有固定槽331,动触头14固定在固定槽331上。固定槽331的设置,使得动触头14固定更加方便,牢固。此处优选的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第一连接片6包括第一连接件61以及第二连接件62,第一连接件61与第二连接件62呈垂直连接,第一连接件61与摇臂3铰接,第二连接件62与第一卡槽4连接固定,第二连接片7包括第三连接件71以及第四连接件72,第三连接件71与第四连接件72呈垂直连接,第三连接件71与摇臂3铰接,第四连接件72与第二卡槽5连接固定。此处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第三连接件71以及第四连接件72的结构相同,连接件均为片状设置。第一连接件61上设有第一插槽611,第二连接件62上设有第二插槽621,第一插槽611与第二插槽621配合连接,第三连接件71上设有第三插槽711,第四连接件72上设有第四插槽721,第三插槽711与第四插槽721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接线端、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外壳内设有动触头,动触头一端与接线端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使得与第一静触头或第二静触头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摇臂、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摇臂套设在转轴上,第一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左内壁相抵,第一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二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右内壁相抵,第二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二弹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接线端、第一静触头以及第二静触头,外壳内设有动触头,动触头一端与接线端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使得与第一静触头或第二静触头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摇臂、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摇臂套设在转轴上,第一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左内壁相抵,第一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二连接片一端与摇臂铰接,另一端与外壳右内壁相抵,第二连接片上套设有第二弹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其特征在于:外壳左内壁设有第一卡槽,外壳右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一连接片另一端伸入至第一卡槽固定,第二连接片另一端伸入至第二卡槽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卡槽为梯形槽,包括第一底面、第一斜面以及第二斜面,第一斜面通过第一底面与第二斜面连接,第二卡槽也为梯形槽,包括第二底面、第三斜面以及第四斜面,第三斜面通过第二底面与第四斜面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储能机构的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呈垂直连接,第一连接件与摇臂铰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一卡槽连接固定;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第三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机电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