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绕线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和多槽缠绕杆结构。第一杆体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该第一卡接槽的两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的侧壁连通,第一杆体对应第一卡接槽一端的端部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接槽,该第二卡接槽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的端面连接,该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接,该第一卡接槽底面与第二卡接槽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65度,第一杆体对应第一卡接槽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对位槽。配合普通自动化设备直接驱动该缠绕杆插入至元器件壳体的针脚,随后直接转动致使预先设于针脚旁的导线缠绕于针脚,结构设计精巧,缠绕效果紧凑不易松动且提升生产效率。
Single and multi slot winding rod structure for pin wind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和多槽缠绕杆结构
本技术涉及绕线杆
,尤其是指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和多槽缠绕杆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生产追求高效率,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越来越受倾睬,在电子行业中,变压器、电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应用的极为广泛,其中电感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将环绕于电感磁环的导线缠绕在元器件壳体上的针脚上,因该导线较为细小,同时元器件壳体本身也较为小型,所以缠绕过程非常繁琐,普通自动化设备难以完成,若采用高精度自动化设备则成本大大高于生产该电子元器件的利润,导致目前大部分厂家仍采用人工来完成缠绕,而采用人工来完成缠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效率低下,同时缠绕情况难以保证,会经常出现漏缠针脚,又或缠绕的不够紧固导致电子元器件出现使用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和多槽缠绕杆结构,配合普通自动化设备直接驱动该缠绕杆插入至元器件壳体的针脚,随后直接转动致使预先设于针脚旁的导线缠绕于针脚,结构设计精巧,缠绕效果紧凑不易松动且提升生产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包括第一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该第一卡接槽的两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的侧壁连通,所述第一杆体对应第一卡接槽一端的端部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接槽,该第二卡接槽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的端面连接,该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接,该第一卡接槽底面与第二卡接槽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65度,所述第一杆体对应第一卡接槽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对位槽,该第一对位槽与第一卡接槽和第二卡接槽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槽成水平横向贯穿第一杆体侧壁设置,该第一卡接槽与第一杆体的中轴线错开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槽的宽度从连接第一杆体端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接槽从第一杆体端面向上延伸的边线的高度为1.5至3.8毫米。优选的,所述第一对位槽的底面设置有贯穿至第一杆体另一端面的通孔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槽和第一对位槽的深度均为0.4至1.5毫米。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多槽缠绕杆结构,包括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对位槽,所述第二杆体对应第二对位槽一端的端部侧壁环绕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卡接槽,该第三卡接槽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二杆体的端面连接,该第三卡接槽与第二对位槽连接,该第三卡接槽底面与第二对位槽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95至160度。优选的,所述第三卡接槽的宽度从连接第二杆体端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第三卡接槽的端面形状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三卡接槽的数量为6个,该6个第三卡接槽环绕第二杆体侧壁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和多槽缠绕杆结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已经缠绕有导线的电感磁环装设于电子元器件壳体内,而导线会延伸出一段且该延伸出的一段导线位于电子元气件壳体针脚的一侧,当壳体装入至治具时延伸出的一段导线的末端会卡接于治具设置的边槽中,以使延伸出的一段导线稳定的位于针脚的一侧,随后治具移至缠绕杆的正下方,此时电子元器件壳体的针脚与缠绕杆竖直对齐,当缠绕杆下移并插入针脚时位于一侧的导向会卡入于缠绕杆端面设置的凹槽内,随着缠绕杆的旋转导线则跟随转动并缠绕于针脚处。本实新的缠绕杆结构只需配合简易的自动化设备直接下移插入转动便可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针脚缠绕工序,无需配合高精度检测对位等机构,大大降低了购买使用成本,符合大部分厂家的实际生产要求。本实新提供了两种缠绕杆结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的端面和其侧壁均设置有一个卡接槽,且是相互连通成一条直线设置的,该单槽缠绕杆的缠绕紧固程度最高,有效防止了出现缠绕后导线出现松动的情况发生,可应对生产要求较高的电器元器件,提升产品的使用质量。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多槽缠绕杆结构的端面和其侧壁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多个卡接槽,通过该些卡接槽致使在插入针脚时导线更易于进入至卡接槽中跟随缠绕杆转动完成缠绕针脚的工序,该多槽缠绕杆更易于完成缠绕动作,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一种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所述第一杆体1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2,该第一卡接槽2的两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侧壁连通,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部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接槽3,该第二卡接槽3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端面连接,该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接,该第一卡接槽2底面与第二卡接槽3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65度,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对位槽11,该第一对位槽11与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连接。本实施例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已经缠绕有导线的电感磁环装设于电子元器件壳体内,而导线会延伸出一段且该延伸出的一段导线位于电子元气件壳体针脚的一侧,当壳体装入至治具时延伸出的一段导线的末端会卡接于治具设置的边槽中,以使延伸出的一段导线稳定的位于针脚的一侧,随后治具移至缠绕杆的正下方,此时电子元器件壳体的针脚与缠绕杆竖直对齐,当缠绕杆下移并插入针脚时位于一侧的导向会卡入于缠绕杆端面设置的凹槽内,随着缠绕杆的旋转导线则跟随转动并缠绕于针脚处。本实新的缠绕杆结构只需配合简易的自动化设备直接下移插入转动便可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针脚缠绕工序,无需配合高精度检测对位等机构,大大降低了购买使用成本,符合大部分厂家的实际生产要求。本实新提供了两种缠绕杆结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的端面和其侧壁均设置有一个卡接槽,且是相互连通成一条直线设置的,该单槽缠绕杆的缠绕紧固程度最高,有效防止了出现缠绕后导线出现松动的情况发生,可应对生产要求较高的电器元器件,提升产品的使用质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槽2成水平横向贯穿第一杆体1侧壁设置,该第一卡接槽2与第一杆体1的中轴线错开设置。第一卡接槽2的错开设置便于第一杆体1与针脚同心竖直插入,同时也便于导线卡入至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接槽3的宽度从连接第一杆体1端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第二卡接槽3设置为下大上小,下端部大开口便于导线更易卡入,而上端部宽度缩小则用于在转动时减少导线的浮动距离,致使缠绕后的导线更加的与针脚紧固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接槽3从第一杆体1端面向上延伸的边线的高度为1.5至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2),该第一卡接槽(2)的两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部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接槽(3),该第二卡接槽(3)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端面连接,该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通,该第一卡接槽(2)底面与第二卡接槽(3)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65度,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对位槽(11),该第一对位槽(11)与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包括第一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1)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卡接槽(2),该第一卡接槽(2)的两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部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接槽(3),该第二卡接槽(3)的一端面延伸与第一杆体(1)的端面连接,该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在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通,该第一卡接槽(2)底面与第二卡接槽(3)底面之间的内夹角角度为100至165度,所述第一杆体(1)对应第一卡接槽(2)一端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对位槽(11),该第一对位槽(11)与第一卡接槽(2)和第二卡接槽(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槽(2)成水平横向贯穿第一杆体(1)侧壁设置,该第一卡接槽(2)与第一杆体(1)的中轴线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槽(3)的宽度从连接第一杆体(1)端面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脚绕线设备用的单槽缠绕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槽(3)从第一杆体(1)端面向上延伸的边线的高度为1.5至3.8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脚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常会,
申请(专利权)人:李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