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催化剂,配置在排气管的前部;覆盖件,从上方覆盖催化剂;以及隔热件,配置在催化剂的后方的隧道部内,从上方覆盖排气管。隔热件以与隧道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隙的方式而被配置,隔热件的前部和覆盖件的后部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而被配置,隔热件的前端部相对于覆盖件的后端部而被配置在上方。
Under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下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尤其涉及在车身的地板面的下方具有隔热件的车身下部结构,属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身结构的
技术介绍
通常,在车身前部搭载有发动机的车辆中,在车室地板面上所形成的隧道部内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排气管。由于高温的排气气体在排气管的内部流动,因此,该排气管自身便成为热源,会成为使车室内的温度上升或者对配置在周边的机件等带来热损害等不良影响的原因。对于这样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在排气管的周围设置作为绝热材或隔热材的隔热件。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以从上方覆盖车室地板面的隧道部内所设的排气管的方式来安装隔热件的结构。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结构,由于来自排气管的辐射热通过隔热件而被反射到地面侧,因而能够抑制来自排气管的辐射热的往车室内侧的传递。因此,能够抑制车室内温度的上升或对配置在隔热件外侧的例如气囊用控制单元或燃料箱等构件(以下称作“非耐热构件”)的热损害。此外,为了使来自排气管的热不会经由隔热件而直接地传递到车室内侧,在隔热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和隧道部等车室地板面之间设有间隙。另外,在车辆行驶时,从车辆正面的散热器格栅流往发动机室内的空气通过配置在保险杠后方的冷却装置(冷凝器、散热器等)后而往车身后方流动。该空气沿着配置在发动机的后壁面近傍的催化剂流动,基于冷却该催化剂(接受来自催化剂的热)而成为高温,并且被导入到发动机室后方的隧道部。而且,如此沿着催化剂流动而成为高温的空气会被导入到位于催化剂后方的隔热件和车室地板面之间的间隙。然而,由于导入到该间隙的高温的空气沿着车室地板面流动,因此,这会成为车室内温度上升或对配置在车室内的非耐热构件带来热损害等不良影响的原因。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可考虑在车室地板面和隔热件之间的间隙中设置绝热材等,但是,这会导致成本增加及车辆重量增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143415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针对具有沿着车室地板面的隧道部的内侧面设置的隔热件的车身下部结构,在不增加成本及不增加车辆重量的情况下,抑制因为沿着催化剂流动而成为高温的空气的对车室地板面的热传递,从而抑制对配置在车室地板面的非耐热构件的热损害。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催化剂,配置在排气管的前部;覆盖件,从上方覆盖所述催化剂;以及隔热件,配置在隧道部的内部,沿着该隧道部延伸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所述隧道部在所述催化剂的后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隔热件以与所述隧道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隙的方式而被配置,所述隔热件的前部和所述覆盖件的后部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而被配置,所述隔热件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覆盖件的后端部而被配置在上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隔热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覆盖件与隔热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的A-A剖视图。图6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7是图1中的C-C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在车身下部具备:前围板21,将发动机室1与位于该发动机室1后方的车室2分隔;前底板22,从前围板21的下端部向车身后侧延伸而形成车室地板面;上弯部23,从前底板22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后底板24,从上弯部23的上端向后方延伸。此外,在上弯部23的后方且后底板24的下方设置有燃料箱3。在前底板2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上,向下方开放且剖面呈倒U状地向上方突出的隧道部25以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此外,如图7所示,在隧道部25的两侧下缘部设置有一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梁26、26。在隧道部25的前部内周面上,剖面帽状的隧道加强件27沿着隧道部25的内侧面形状(以横跨后述的隔热件70的方式)而被设置。如图1所示,发动机4被配置在发动机室1。排气通道连接于发动机4的后壁面。排气通道具有:排气歧管51;让排气歧管51的各歧管集合而成的作为汇集管的前部排气管53;被设置在排气歧管51和前部排气管53之间的(直接连结于排气歧管51)直接连结催化剂52;与前部排气管53的后端连接的挠性管54;与挠性管54的后端连接的排气管50。换言之,排气管50通过排气歧管51、直接连结催化剂52、前部排气管53、以及挠性管54而连接于发动机4的后壁面。排气管50被导入隧道部25内。即,排气管50以沿着隧道部25在前底板22及后底板24的下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排气歧管51和直接连结催化剂52的上方及下方被覆盖件60覆盖。此外,直接连结催化剂52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催化剂”的一个例子。排气管50具有从挠性管54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主体55和设置在排气管主体55途中的地板催化剂(floorcatalyst)56及前消声器57。地板催化剂56是直径大于排气管主体55且温度高于排气管主体55的构件。在前消声器57的更后方,设置有未图示的主消声器和排气尾管。排气管主体55通过支撑件58而被固定于隧道部25。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位于地板催化剂56和前消声器57之间的排气管主体55上安装有安装支架58a,在该安装支架58a上安装有橡胶制的橡胶吊耳58b。排气管主体55通过该橡胶吊耳58b而被隧道部25内侧的侧壁弹性支撑。如图1、图6、图7所示,在隧道部25的内部,向上方突出且向下方开放的剖面呈倒U状的隔热件70以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如图1所示,隔热件70的上侧面沿着前围板21及隧道部25的形状以前高后低地倾斜的方式而被形成。隔热件70采用前后分割的分割结构,具有位于车身前方侧的前侧隔热件71和位于车身后方侧的后侧隔热件72。前侧隔热件71以从上方覆盖排气管主体55、地板催化剂56及前消声器57的方式而被配置。另一方面,后侧隔热件72在前消声器57的后部上方以从上方重叠于前侧隔热件71的后端部的方式而被连结。此外,后侧隔热件72的后部以从下方覆盖燃料箱3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如图7所示,隔热件70通过让其两侧下缘部(后述的凸缘部71b)固定于隧道梁26、26而被安装在隧道部25的下方。在该安装状态下,隔热件70相对于隧道部25而向下方隔开指定的间隔。即,在隧道部25和隔热件70之间形成有间隙S。由此,能够防止隧道部25内的排气管主体55及地板催化剂56等的热被直接传递到车室2内。在车辆中,设置有气囊模块(未图示)和控制气囊模块的展开的气囊控制单元8。气囊控制单元8被配置在发生碰撞等时发生溃缩的可能性较低的隧道部25的车室内侧(详细而言为隧道部2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此外,气囊控制单元8是需要对沿着直接连结催化剂52流动而成为高温的空气或来自隧道部25内的排气管主体55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催化剂,配置在排气管的前部;/n覆盖件,从上方覆盖所述催化剂;以及/n隔热件,配置在隧道部的内部,沿着该隧道部延伸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所述隧道部在所述催化剂的后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其中,/n所述隔热件以与所述隧道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隙的方式而被配置,/n所述隔热件的前部和所述覆盖件的后部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而被配置,/n所述隔热件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覆盖件的后端部而被配置在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8 JP 2017-188755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催化剂,配置在排气管的前部;
覆盖件,从上方覆盖所述催化剂;以及
隔热件,配置在隧道部的内部,沿着该隧道部延伸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排气管,所述隧道部在所述催化剂的后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隔热件以与所述隧道部在上下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隙的方式而被配置,
所述隔热件的前部和所述覆盖件的后部以相互重合的方式而被配置,
所述隔热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下泰靖,知北胜,影山和宏,宫本康平,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