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泰焄专利>正文

鞋的外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61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鞋的外底,其在脚掌对应部的前端部和脚趾对应部之间具备对应于穿鞋的人的凹陷部的推进力增强部,以增加推进力,使脚趾对应部向前方向上倾斜,使脚跟对应部向后方向上倾斜,以在起到缓冲作用的同时,帮助穿鞋的人迈步的动作,实现轻快的步行及跑步,减少穿鞋的人的体力消耗,在步行及跑步时,防止穿鞋的人的脚相对于鞋挤向前方,从避免穿鞋的人的脚趾甲受伤,沿着穿过脚掌对应部和脚跟对应部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中央线还包括上面突起的旋转作用部,从而维持穿鞋的人的平衡,防止脚腕受伤,防止推进力的损失,可实现稳定的步行及跑步,在脚掌对应部和脚跟对应部具备多个缓冲作用部,从而减少传递至穿鞋的人的冲击。

Outsole of sho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鞋的外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外底和内底的鞋或包含外底、内底及中底的鞋,尤其涉及一种鞋的外底,其使穿鞋的人的力没有滑动地通过鞋充分地传递至地面,以增加推进力,提高步行及跑步速度,在穿鞋的人施加的力中,不仅使施加于大拇趾部分的力,还使施加于二趾、三趾、四趾及小拇趾部分的力也能产生推进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推进力,脚趾对应部向前方向上倾斜形成,脚跟对应部向后方向上倾斜形成,以重复由穿鞋的人的体重等施加的力产生的脚趾对应部和脚跟对应部的向下弹性变形和向上弹性复原过程,完成缓冲作用,从而无需具备另外的缓冲手段,也可自行获得缓冲效果,在脚掌对应部和脚跟对应部具备多个缓冲作用部,从而自行获得缓冲效果,在穿鞋的人的力偏向左侧或右侧时,防止脚向右侧或左侧滑动,防止穿鞋的人因失去平衡跌倒或导致脚腕受伤,不会失去推进力,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步行及跑步,使重心偏向外底的前端部,从而在跑步时的着地时间,帮助外底的前端部向地面向下倾斜,从而有效实现快速的跑步。
技术介绍
人类最基本的移动方法就是步行(Gait)和跑步(Running)。人类步行或跑步意味着力学上人的重心的移动。即人类的步行是交替向前方迈开左右腿,依次将体重移动到前腿行进。若观察步行或跑步时的一条腿,则曲肌群和伸肌群相互竞争性地运动,左右腿相互重复相同的动作,上肢和下肢相反地进行前后运动,从而实现柔和有效的步行。人的脚包括脚掌10、在与脚掌10的前端部之间具有凹陷部31、32、33、34、35的大拇趾21、二趾22、三趾23、四趾24及小拇趾25,及位于脚掌10的后半部的脚跟40。步行的一个周期指一只脚的脚跟接触地面开始,行走离开地面之后到重新接触地面的瞬间为止,而且,步行的一个周期细分为脚接触地面的“站立相(StancePhase)”(请参考图1)和脚离开地面并使身体前进的“摆动相(SwingPhase)”(请参考图2)。“站立相”占一个周期的60%左右,而“摆动相”占一个周期的40%左右。“站立相”细分为“脚跟着地(HeelStrike)”、“脚掌着地(FootFlat)”、“中间站立(MidStance)”、“脚跟离地(HeelOff)”及“脚趾离地(ToeOff)”(请参考图1)。“脚跟着地”是脚跟接触地面的时间。此时,如在图3的左起第一张图中用黑色标注的部分所示,由穿鞋的人施加的力集中在脚跟40部分。“脚掌着地”是脚跟40着地之后,脚掌10着地的时间。此时,如在图3的左起第二张图中用黑色标注的部分所示,由穿鞋的人施加的力分布在脚跟40和脚掌10部分。“中间站立”是脚掌10着地之后,重心穿过脚掌10的中心的时间。此时,如在图3的左起第三张图中用黑色标注的部分所示,由穿鞋的人施加的力分布在脚跟40和脚掌10及脚趾21、22、23、24、25部分。“脚跟离地”是中间站立之后,脚跟40从地面离开的时间。此时,如在图3的左起第四张图中用黑色标注的部分所示,由穿鞋的人施加的力分布在脚掌10的前部和脚趾21、22、23、24、25部分。“脚趾离地”是脚趾21、22、23、24、25从地面离开的时间。此时,如在图3的左起第五张图中用黑色标注的部分所示,由穿鞋的人施加的力分布在脚掌10的大拇趾21一侧前部和大拇趾21部分。在此,“脚跟着地”和“脚掌着地”及“中间站立”可以视为相当于获得推进力的准备时间,而“脚跟离地”和“脚趾离地”可以视为相当于产生推进力的时间。尤其是,“脚趾离地”时间因实施用脚趾向后方推的动作,即反冲动作(KickingMotion),属于产生推进力的重要时间。“摆动相”细分为“跟进”、“向前摆动”及“迈脚”(请参考图2)。另外,跑步周期与步行周期类似,“站立相”细分为“着地”、“中间站立”及“推进”,而“摆动相”细分为“(FollowThrough)”、“向前摆动(ForwardSwing)”及“迈脚(FootDescent)”。步行和跑步的区别是,步行时存在两脚都着地的“两脚着地相”,但在跑步时存在两脚离地的“腾空相(FlightPhase)”。在跑步周期中,在慢跑或马拉松等慢速跑时,“站立相”较之“腾空相”更长,但随着百米跑等跑步速度加快,“站立相”变短。另外,在慢速跑时,与步行时一样,首先脚跟着地,脚趾之后着地,但在快速跑时,脚趾离地之前,脚跟和前脚部几乎同时着地,或开始时前脚部着地并直到脚趾离地之前为止脚掌向下。在非常快的跑步时,从“着地”到“推进”为止,只有前脚部(脚掌的前端部和脚趾)着地。另外,据传人类约从两千万年之前开始穿鞋,之后持续开发出具有各种形状和功能的鞋。鞋的种类根据形状、材料、用途、制造方法来划分,而最基本的是可以分为包括鞋底和鞋帮的皮鞋或运动鞋形式的鞋和包括鞋底和带子的拖鞋形式的鞋。鞋底大部分由外底(Outsole)、中底(Midsole)及内底(Insole)构成,但也有只由外底和内底构成的情况。外底是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因直接从地面受到冲击,需要缓冲功能、轻便及耐磨,而外底的材质采用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发泡硫化橡胶、发泡EVA及聚氨酯等。中底是附着在外底的上面的部分,需要鞋的防扭曲功能和缓冲功能,而中底的材质采用EVA海绵、Phylon、聚氨酯等。内底是附着于中底的上面并与脚掌接触的部分,需要脚掌保护功能,而内底的材质采用乳胶泡沫、EVA海绵、聚氨酯等。现有技术的外底因脚趾对应部单纯以平面形式构成,因而在脚趾离地时间完成用脚趾向后方推的反冲动作(KickingMotion)的过程中,由于脚趾和脚趾对应部之间产生滑动,相对于穿鞋的人使出的力推进力降低,从而存在浪费体力的问题。另外,如图3所示,在脚趾离地时间,虽然穿鞋的人施加的力集中在大拇趾一侧,但该力不仅施加于大拇趾一侧,也施加于二趾、三趾、四趾及小拇趾一侧,但因为现有技术的外底的脚趾对应部的上面以平面构成,施加于大拇趾的力对脚趾对应部的接触压力很强,但施加于其余二趾、三趾、四趾及小拇趾的力对脚趾对应部接触压力弱或几乎不产生。因此,虽然施加于大拇趾的力用于产生推进力,但施加于二趾、三趾、四趾及小拇趾的力无法用于产生推进力。最终,只有作为穿鞋的人施加的力中的一部分的施加于大拇趾的力才用于产生推进力,而施加于二趾、三趾、四趾及小拇趾的力直接损失掉,从而较之所施加的力推进力降低,存在浪费体力的问题。另外,在跑道的曲线部分跑步或在其他球类运动中快速转换方向时,向脚的内侧或外侧发力,此时因只有脚的内侧边缘或外侧边缘很强地贴在鞋上,其余部分在鞋中处于脱离的状态,发生侧向滑动,最终不仅降低推进力,而且还存在穿鞋的人的脚和脚腕有可能受伤的危险。尤其是,在跑道或其他球类运动中快速转换方向的过程中,小拇趾一侧将受到很大的压迫,小拇趾和脚趾对应部之间产生滑动,从而不仅有可能使穿鞋的人失去平衡而摔倒,而且也有可能使小拇趾部分受到很严重的伤害。另外,通常为了提高鞋的推进力采用硬质的外底为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鞋的外底,在包含外底和内底的鞋或包含外底、内底及中底的鞋中,包括:/n脚掌对应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掌;/n脚趾对应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前端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趾形成;/n脚跟对应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后端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跟形成;/n推进力增强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前端部和脚趾对应部的后端部之间,对应于穿鞋的人的凹陷部以上面突出的形状形成;/n其中,在上述推进力增强部中,对应于大拇趾凹陷部的部分一侧低,对应于小拇趾凹陷部的部分一侧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19 KR 10-2017-01203411.一种鞋的外底,在包含外底和内底的鞋或包含外底、内底及中底的鞋中,包括:
脚掌对应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掌;
脚趾对应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前端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趾形成;
脚跟对应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后端部对应于穿鞋的人的脚跟形成;
推进力增强部,在上述脚掌对应部的前端部和脚趾对应部的后端部之间,对应于穿鞋的人的凹陷部以上面突出的形状形成;
其中,在上述推进力增强部中,对应于大拇趾凹陷部的部分一侧低,对应于小拇趾凹陷部的部分一侧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的外底,其特征在于:上述推进力增强部以上面突起,下面凹陷的浮雕形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泰焄李范镐
申请(专利权)人:安泰焄李范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