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1477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包括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由进风口端依次设有热管预冷器、蒸发器、热管再热器和辅助加热器,其送风口处设有送风温湿度传感器,送风口与生产车间的供风口相连通;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包括冷凝器,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排风进口与生产车间的排风口相连通,其出风口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蒸发器的出气口通过压缩机连通冷凝器的进气口,蒸发器的进液口通过膨胀阀连通冷凝器的出液口;热管预冷器和热管再热器之间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该系统可解决深度除湿、空间限制、温度控制等问题,其在深度除湿控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An embedded deep dehumidific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深度除湿控温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嵌入式深度除湿和恒温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广泛用于制药行业工艺环境温度、湿度控制。通常制药行业只有部分工艺需要较低相对湿度22℃,相对湿度30%,如烘干、结晶、粉碎、分装、隔离器等工艺过程,其它基本维持温度在22-26℃,相对湿度:45-65%即可。目前市场通常采用转轮除湿的方式,由于转轮除湿能耗高、体积较大、系统复杂、需要提供额外冷冻水,对于小空间基本无法实施。许多客户也采用在现有空调系统基础上,在室内另配除湿机的方式实现,但由于除湿机除湿过程中会产热,导致室内温度过高,无法控制,同时,空调系统与除湿机无法协同工作,可能导致制冷与加热相互抵消,导致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包括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由进风口端依次设有热管预冷器、蒸发器、热管再热器和辅助加热器,所述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的送风口处设有送风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与生产车间的供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包括冷凝器,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排风进口与生产车间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出风口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所述蒸发器的出气口通过压缩机连通冷凝器的进气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液口通过膨胀阀连通冷凝器的出液口;所述热管预冷器和热管再热器之间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进一步的,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保温外壳和第二保温外壳。进一步的,所述热管预冷器和热管再热器之间通过第一热管连接管道和第二热管连接管道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进一步的,所述热管预冷器、蒸发器、热管再热器的底部设有积水盘。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该系统采用嵌入式设计,并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将深度除湿控温部分嵌入现有空调送风管道上,将散热部分嵌入现有空调系统排风(回风)管道上,解决深度除湿、空间限制、温度控制等问题,能耗更低。通过该系统进行深度除湿之后,绝对含湿量可以控制在4-8g/kg之间,确保更严苛的工艺要求,系统自带控制系统,可控制绝对含湿量。本技术所述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寿命长,其在深度除湿控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进风口;B、第一保温外壳;C、热管预冷器;C1、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D、蒸发器;E、第一热管连接管道;F、热管再热器;G、膨胀阀;H、积水盘;I、第二热管连接管道;J、压缩机;K、第一连接管道;L、第二连接管道;M、第三连接管道;N、第四连接管道;O、送风口;P、供风口;Q、生产车间;R、排风口;S、第二保温外壳;S1、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T、排风进口;U、冷凝器;V、出风口;W、辅助加热器;X、送风温湿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C1和排风侧S1除湿控温散热系统,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C1由进风口A端依次设有热管预冷器C、蒸发器D、热管再热器F和辅助加热器W,所述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C1的送风口O处设有送风温湿度传感器X,所述送风口O与生产车间Q的供风口P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S1包括冷凝器U,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S1的排风进口T与生产车间的排风口R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S1的出风口V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所述蒸发器D的出气口通过压缩机J连通冷凝器U的进气口,所述蒸发器D的进液口通过膨胀阀G连通冷凝器U的出液口;所述热管预冷器C和热管再热器F之间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C1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S1的外表面分别设有第一保温外壳B和第二保温外壳S。所述热管预冷器C和热管再热器F之间通过第一热管连接管道E和第二热管连接管道I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所述蒸发器D与压缩机J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道K进行连接,所述蒸发器D与膨胀阀G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道L进行连接,所述膨胀阀G与冷凝器U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道M进行连接,所述压缩机J与冷凝器U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道N进行连接。所述热管预冷器C、蒸发器D、热管再热器F的底部设有积水盘H。本技术所述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1.现有常规空调处理后的空气由进气口A进入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C1,经过热管预冷器C,进行预降温、再经过蒸发器D深度除湿降温、通过热管再热器F升温、最后流经辅助加热器W,进行精确调温,保持恒定温度及相对湿度,最后由送风口O通过供风口P送入车间Q。2.生产车间Q排风经车间排风口R,进入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S1的排风进口T,将冷凝器U降温除湿过程产生的冷凝热带走并冷却,后经排风口V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3.蒸发器D降温除湿过程需要的冷量由压缩机J、蒸发器D、冷凝器U、膨胀阀G、连接管道K、M、N、等组成的深度除湿热泵系统提供,除湿过程产生的热量由冷凝器U由排风系统自动带走,无需另外设置风机。4.热管预冷器C、热管再热器F、热管连接管道E/I组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充分利用蒸发器D后空气与热管预冷器C前空气之间的温差(温差由降温除湿过程产生),将蒸发器后的冷量搬到热管预冷器C去预冷进风空气,降低蒸发器D的负荷,实现节能。5.降温除湿过程产生的冷凝水由积水盘H收集并自动排出。6.现有空调大系统通常采用7℃冷冻水降温除湿,绝对含湿量通常最低只能控制在8-9g/kg,而通过该系统进行深度除湿之后,绝对含湿量可以控制在4-8g/kg之间,确保更严苛的工艺要求。系统自带控制系统,控制绝对含湿量。7.系统采用嵌入式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空调系统送风、回风管路,并分体式嵌入送风及回风管路系统,结构紧凑、无风机,制冷除湿、散热一体化设计,彻底解决安装困难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由进风口端依次设有热管预冷器、蒸发器、热管再热器和辅助加热器,所述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的送风口处设有送风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与生产车间的供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包括冷凝器,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排风进口与生产车间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出风口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n所述蒸发器的出气口通过压缩机连通冷凝器的进气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液口通过膨胀阀连通冷凝器的出液口;所述热管预冷器和热管再热器之间形成能量闭式循环热回收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嵌入式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和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所述的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由进风口端依次设有热管预冷器、蒸发器、热管再热器和辅助加热器,所述供风侧深度除湿控温系统的送风口处设有送风温湿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与生产车间的供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包括冷凝器,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排风进口与生产车间的排风口相连通,所述排风侧除湿控温散热系统的出风口将热气送入车间总排风管道;
所述蒸发器的出气口通过压缩机连通冷凝器的进气口,所述蒸发器的进液口通过膨胀阀连通冷凝器的出液口;所述热管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海刚黄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派特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