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1393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包括床体与红外传感器,床体的顶部后侧安装有背靠板,床体顶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扶手,床体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平移板,平移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固定于床体的底部,平移板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转动连接,固定板的上安装有驱动第一螺纹杆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平移板左右两侧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圆柱槽,圆柱槽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该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中红外线传感器的位置能够根据用户的体型情况进行调节,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人群。

An automatic induction lighting system for intelligent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
本技术涉及照明
,具体为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
技术介绍
老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便,特别容易发生意外,比如黑夜开灯不方便、半夜起床容易摔倒或是撞到卧室内的东西等原因而产生意外。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420192700.0提供了一种感应照明灯系统,具体内容为:一种感应照明灯系统包括:照明灯、红外感应器、控制主机和平台服务器,所述照明灯安装于卧室的地板边线上,所述红外感应器安装于床边,所述照明灯和红外感应器分别与控制主机相连接,所述控制主机与平台服务器相连接。该技术将照明灯安装在地板边线,同时在床边安装有红外感应器,当老人起床碰触到地板上时,控制主机会自动点亮照明灯,避免老人起床后在黑暗环境里摔倒或撞到东西,方便老人起夜;该照明系统虽然能够实现老人起夜时的自动照明,但其红外感应器为直接安装于床边,用户无法根据个人的体型及使用需求进行红外感应器的位置调节,适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包括床体与红外传感器,所述床体的顶部后侧安装有背靠板,所述床体顶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扶手,所述床体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平移板,所述平移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床体的底部,所述平移板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第一螺纹杆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所述平移板左右两侧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圆柱槽,所述圆柱槽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凹槽,所述圆柱槽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左右侧壁上对称固定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柱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下端贯穿所述圆柱槽的底部,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链盘,两侧所述链盘之间安装有链条,所述平移板的底部安装有底框,所述底框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链盘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相对安装于两侧所述升降柱上,所述扶手上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背靠板上分别安装有照明灯与光敏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照明灯和光敏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平移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床体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床体底部的滑槽滑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平移板的连接处安装有轴承。进一步的,所述平移板的移动范围位于所述扶手的长度范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该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中红外线传感器的位置能够根据用户的体型情况进行调节,使其能够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另,红外线传感器位置调节过程中,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的升降及水平位置调节均是同步进行,使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能够始终相对,避免了调节后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发生错位的情况,方便用户的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原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床体;2-平移板;3-固定板;4-第一螺纹杆;5-第一伺服电机;6-升降柱;7-凸块;8-第二螺纹杆;9-链盘;10-链条;11-底框;12-第二伺服电机;13-红外传感器;14-照明灯;15-光敏传感器;16-控制开关;17-滑块;18-控制器;101-背靠板;102-扶手;201-圆柱槽;202-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包括床体1与红外传感器13,床体1的顶部后侧安装有背靠板101,床体1顶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扶手102,床体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平移板2,平移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3,固定板3固定于床体1的底部,平移板2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4,第一螺纹杆4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3转动连接,固定板3的上安装有驱动第一螺纹杆4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5,平移板2左右两侧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圆柱槽201,圆柱槽201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凹槽202,圆柱槽201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柱6,其中左右两侧升降柱6的位置相对应,升降柱6的左右侧壁上对称固定有凸块7,凸块7与凹槽202滑动配合,升降柱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8,第二螺纹杆8的下端贯穿圆柱槽201的底部,第二螺纹杆8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链盘9,两侧链盘9之间安装有链条10,平移板2的底部安装有底框11,底框1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链盘9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12,红外传感器13包括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相对安装于两侧升降柱6上,扶手102上安装有控制开关16,控制开关16分别与第一伺服电机5和第二伺服电机12电性连接。如图1和4所示,背靠板101上分别安装有照明灯14与光敏传感器15,红外传感器13、照明灯14和光敏传感器15分别与控制器18电性连接;当用户起身对红外传感器13造成遮挡且光敏传感器15检测到房间内的亮度较暗时,控制器18才控制照明灯亮起,该种设置能够避免照明灯14于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亮起,节约了电耗。如图1所示,平移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块17,床体1的底部开设有滑槽,滑块17与床体1底部的滑槽滑动连接;平移板2通过滑块17沿床体1底部的滑槽进行移动。如图1所示,第二螺纹杆8与平移板2的连接处安装有轴承;该种设置利于第二螺纹杆8的旋转。如图2所示,平移板2的移动范围位于扶手102的长度范围内;该种设置能够避免用户下床时压到升降柱6的情况,减小了升降柱6使用过程中损坏的风险。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技术使用时,用户根据个人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红外传感器13位置的调节;当需对红外传感器13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控制开关16控制第一伺服电机5进行转动,第一伺服电机5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4进行转动,第一螺纹杆4转动会带动平移板2进行水平移动,进而实现红外传感器13水平位置的调节;当需对红外传感器13的高度进行调节时,用户可通过控制开关16控制第二伺服电机12进行转动,第二伺服电机12通过链盘9与链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包括床体(1)与红外传感器(13),所述床体(1)的顶部后侧安装有背靠板(101),所述床体(1)顶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扶手(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平移板(2),所述平移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固定于所述床体(1)的底部,所述平移板(2)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第一螺纹杆(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3)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3)的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第一螺纹杆(4)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5),所述平移板(2)左右两侧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圆柱槽(201),所述圆柱槽(201)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凹槽(202),所述圆柱槽(201)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柱(6),所述升降柱(6)的左右侧壁上对称固定有凸块(7),所述凸块(7)与所述凹槽(202)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柱(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8),所述第二螺纹杆(8)的下端贯穿所述圆柱槽(201)的底部,所述第二螺纹杆(8)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链盘(9),两侧所述链盘(9)之间安装有链条(10),所述平移板(2)的底部安装有底框(11),所述底框(1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链盘(9)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12),所述红外传感器(13)包括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相对安装于两侧所述升降柱(6)上,所述扶手(102)上安装有控制开关(16),所述控制开关(16)分别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5)和第二伺服电机(12)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床自动感应照明系统,包括床体(1)与红外传感器(13),所述床体(1)的顶部后侧安装有背靠板(101),所述床体(1)顶部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扶手(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1)的底部滑动连接有平移板(2),所述平移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固定于所述床体(1)的底部,所述平移板(2)的中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第一螺纹杆(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3)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板(3)的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第一螺纹杆(4)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5),所述平移板(2)左右两侧的顶部分别开设有圆柱槽(201),所述圆柱槽(201)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凹槽(202),所述圆柱槽(201)的内部插接有升降柱(6),所述升降柱(6)的左右侧壁上对称固定有凸块(7),所述凸块(7)与所述凹槽(202)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柱(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8),所述第二螺纹杆(8)的下端贯穿所述圆柱槽(201)的底部,所述第二螺纹杆(8)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链盘(9),两侧所述链盘(9)之间安装有链条(10),所述平移板(2)的底部安装有底框(11),所述底框(1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景
申请(专利权)人:舒榻厦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