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及新风机组,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新风机的电机走线无法横跨换热芯体的技术问题。该走线结构包括盖板本体和设置于盖板本体上的盖板支撑梁,盖板支撑梁与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或回风电机的走线能由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盖板支撑梁与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电机走线由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从而简化了走线结构,去除了换热芯体后侧的支撑架,从而增加了换热芯体的体积,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最后固定走线,固定更加牢靠;而且走线结构简单,安装固定方便,省时省力。
A kind of new fan wiring structure and new ai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及新风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调节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及新风机组。
技术介绍
商用中央空调空气处理末端机组中,有一种全热新风交换换气机组,主要用于更新室内的空气,且在更新室内空气的同时能防止室内热量的散失,保证室内温度恒定。该机组一般配合多联机、组合柜等其他空调机组一起使用。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因为新风机的芯体横跨于整个机组壳体,新风电机和回风电机的其中之一与电控箱之间的走线无法从机组横跨换热芯体穿过来。因此,在换热芯体201'的后侧留有走线空间,通过走线空间处的支撑架12'将走线固定并引至换热芯体的侧支撑梁附近,走线沿侧支撑梁纵向延伸至前端并与电控箱连接。换热芯体后侧支撑架12'占用换热芯体放置空间,进而减少了换热芯体的体积,换热效率受到影响,室内热量容易散失,参见图9。而且复杂的走线结构导致需要先把走线与电控箱连接并把走线固定好,最后再安装机组盖板,此种安装顺序走线固定不够牢靠。此外,走线结构繁杂,安装固定过程不便,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及新风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风机的电机走线无法横跨换热芯体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包括盖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上的盖板支撑梁,所述盖板支撑梁与所述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或回风电机的走线能由所述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可选地,所述盖板支撑梁靠近所述盖板本体的边缘处具有缺口,形成所述走线空间。可选地,所述缺口为位于所述盖板支撑梁的底部的豁口。可选地,所述盖板支撑梁的侧壁上开设有走线孔,形成所述走线空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组,包括机壳、换热芯体、新风电机、回风电机、电控箱和以上任一所述的新风机走线结构,所述机壳具有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回风进风口和回风排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及所述新风排风口之间形成新风通道,所述回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及所述回风排风口之间形成回风通道。可选地,所述走线空间位于所述盖板上靠近所述机壳的电控箱安装侧。可选地,所述换热芯体的端面紧邻所述机壳的壁面。可选地,所述换热芯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换热芯体首尾相接。可选地,所述新风电机与所述回风电机均为三相交流电机;所述电控箱内设置有新风电机交流接触器、回风电机交流接触器和接线板,所述电器盒上开设有电机过线孔。可选地,所述新风电机与所述回风电机均为单相交流电机;所述电控箱内设置有新风风机电容、回风风机电容和接线板,所述电器盒上开设有电机过线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及新风机组,该走线结构的盖板支撑梁与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或回风电机的走线能由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从而简化了走线结构,去除了换热芯体后侧的支撑架,从而增加了换热芯体的体积,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室内热量也不会散失;走线先与电控箱连接后安装机组盖板,最后固定走线的安装顺序,走线固定更加牢靠;而且走线结构简单,安装固定方便,省时省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盖板支撑梁底部具有缺口的第二种新风机走线结构的盖板支撑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盖板支撑梁上开设走线孔的第三种新风机走线结构的盖板支撑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为去掉盖板时的结构;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三相交流电机的电控箱内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单相交流电机的电控箱内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盖板本体;2、盖板支撑梁;3、缺口;4、豁口;5、走线孔;6、侧支撑梁;7、交流接触器;8、过线孔;9、接线板;10、新风风机电容;11、回风风机电容;100、机壳;201、第一换热芯体;202、第二换热芯体;300、新风电机;400、回风电机;500、电控箱;600、新风进风口;700、新风排风口;800、回风进风口;900、回风排风口;1000、风机壳体;图9是现有技术一种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2'、盖板支撑梁;6'、侧支撑梁;12'、后侧支撑架;201'、第一换热芯体;202'、第二换热芯体;600'、新风进风口;700'、新风排风口;800'、回风进风口;900'、回风排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包括盖板本体1和设置于盖板本体1上的盖板支撑梁2,盖板支撑梁2与盖板本体1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300或回风电机400的走线能由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500内的电器元件相连。盖板支撑梁2与盖板本体1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300或回风电机400的走线能由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500内的电器元件相连,从而简化了走线结构,去除了换热芯体后侧的支撑架,从而增加了换热芯体的体积,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室内热量也不会散失;走线先与电控箱500连接后安装机组盖板,最后固定走线的安装顺序(拽过线钩拉直电源走线以固定),走线固定更加牢靠;而且走线结构简单,安装固定方便,省时省力。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盖板支撑梁2靠近盖板本体1的边缘处具有缺口3,形成走线空间。如图1所示,盖板支撑梁2没有延伸至盖板本体1的边缘处,而是在盖板支撑梁2与盖板本体1之间具有缺口3,形成走线空间。盖板支撑梁2靠近盖板本体1的边缘处具有缺口3的方式,无需增加盖板支撑梁2的加工工序,只要适应性地改小盖板支撑梁2的长度即可,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缺口3为位于盖板支撑梁2的底部的豁口4。在盖板支撑梁2的一端的底部加工一豁口4,形成走线空间,而被保留的盖板支撑梁2的上部在安装走线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方便后续的固定。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盖板支撑梁2的侧壁上开设有走线孔5,形成走线空间。盖板支撑梁2的侧壁上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上的盖板支撑梁,所述盖板支撑梁与所述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或回风电机的走线能由所述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上的盖板支撑梁,所述盖板支撑梁与所述盖板本体之间形成有走线空间,使新风电机或回风电机的走线能由所述走线空间穿过而横跨芯体与电控箱内的电器元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支撑梁靠近所述盖板本体的边缘处具有缺口,形成所述走线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为位于所述盖板支撑梁的底部的豁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走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支撑梁的侧壁上开设有走线孔,形成所述走线空间。
5.一种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换热芯体、新风电机、回风电机、电控箱和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新风机走线结构,所述机壳具有新风进风口、新风排风口、回风进风口和回风排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芯体及所述新风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佳伟,刘文华,刘娜,明开云,吴炯,肖登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