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温抗盐粘弹性聚合物凝胶微球和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耐温抗盐粘弹性聚合物凝胶微球和调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国内各大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原油含水率不断增加,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三次采油的目的是要提高原油采收率。原油采收率等于波及系数乘以洗油效率,通过三次采油方法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是要提高驱油剂的波及系数和(或)洗油效率。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注入的聚合物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和通过油层后具有较高的残余阻力系数以及粘弹效应等。黏度和弹性越高,残余阻力系数越大,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流度比就越小,聚合物驱扩大油层宏观和微观波及系数的作用就越大,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就越大。由于聚合物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因此成为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然而对于非均质地层,驱替仅能作用于高渗透层,波及不到含油的低渗透层,这就造成了原油的采收率降低,成本费用升高。为了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一般常采用注水井调驱和生产井堵水技术,但这种技术有效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合物凝胶微球,包括凝胶微球和包覆在微球上的聚合物,其中所述凝胶微球为含有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的交联聚合物,所述聚合物为含有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的水溶性聚合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合物凝胶微球,包括凝胶微球和包覆在微球上的聚合物,其中所述凝胶微球为含有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的交联聚合物,所述聚合物为含有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的水溶性聚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微球为含有丙烯酰胺单元、共聚单体I单元、交联剂结构单元的交联聚合物;所述聚合物为含有丙烯酰胺单体单元、共聚单体II单元、不含交联剂或含有可降解交联剂的水溶性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聚单体I和共聚单体II独立选自阴离子单体、阳离子单体、疏水单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阴离子单体优选包含但不限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乙烯基苯磺酸、乙烯基磺酸和/或其水溶性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阳离子单体优选包含但不限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及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疏水单体优选包含但不限于非离子型的长链结构疏水单体(如N-烷基丙烯酸酯、N-烷基丙烯酰胺),具有环状结构的疏水单体(如苯乙烯及其衍生物、马来酸酐、N-苯基马来酰亚胺、N-乙烯吡咯烷酮等),孪尾型疏水单体(如N,N-二己基丙烯酰胺),含氟疏水单体(如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氟丙烯酸酯等),阴离子型疏水单体(如乙烯基碳链数为8~18的丙烯酰胺氮烷基磺酸钠),阳离子型疏水单体(如乙烯基碳链数为12~20的烯丙基烷基氯化铵)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共聚单体I优选自阳离子单体、疏水单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共聚单体II优选自阴离子单体、疏水单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胶微球中的交联剂选自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聚含两个或多个醛基的醛类、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可降解交联剂选自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以100质量份凝胶微球计,其中交联剂含量为0.05~2%;以100质量份水溶性聚合物计,其中可降解交联剂含量为0~5%。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微球中丙烯酰胺单元与共聚单体I单元的质量比为1:1~50:1;所述水溶性聚合物中丙烯酰胺单元与共聚单体II单元的质量比/摩尔比为1:1~50:1。
6.一种聚合物凝胶微球调驱剂,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合物凝胶微球调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驱剂为乳液,还包括油溶性溶剂、水和复合乳化剂;进一步优选:以占所述调剖剂总的质量百分数计,所述聚合物凝胶微球的含量优选为大于30%;所述乳化剂的含量优选为2~20%;所述油溶性溶剂和水的质量比优选为1:3~3:1。
8.一种聚合物凝胶微球调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将油溶性溶剂和主乳化剂混合均匀,配成油相Ⅰ;任意选择将具有环状结构、孪尾型结构、含氟疏水单体的油溶性疏水单体及油溶性偶氮引发剂溶解在≤总油相5%的油溶性溶剂中作为油相Ⅱ;
(b)将聚合单体I、助乳化剂和交联剂Ⅰ和水混合均匀,配成pH值为3~8的水相溶液Ⅰ;将聚合单体II、助乳化剂,可选的可降解交联剂Ⅱ和水混合均匀,配成pH值为3~8的水相溶液Ⅱ;
(c)在10~30℃下,将油相Ⅰ和水相溶液Ⅰ配成反相乳液或反相微乳液,除氧;
(d)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加入到步骤(c)得到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燕敏,苏智青,李应成,许汇,王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