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左耀武专利>正文

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9882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1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动态化整体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不同体质和各型颈肩腰腿痛的病因病机,分别用透骨草等52味中药,经煎煮等步骤制成九种不同配方的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百会穴和\或大椎穴)、中部(双肾俞穴、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和\或气海穴)、下部(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具有散寒清热,祛风除湿,化痰行瘀,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益气理血,补虚益损,补肾强督的功效,用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证。

An intelligent system plaster and its preparation for recuperation and prevention of neck, shoulder, waist and leg p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体质因素是指人的体质强弱而言,即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的盛衰。人体的体质因素明显地表现出抗病能力的强弱,它不仅决定着致病因素能否损伤机体导致疾病,而且决定着导致疾病的种类、程度、转归和预后。《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体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不同类型的体质因素,可能影响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吴德汉《医理辑要》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劳伤者,中气必损。需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可见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体质强健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可以不病,而体质虚弱者经受不了致病因素的攻击而发生疾病。人体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后天营养状态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体质,有的人素禀阳盛,经常便秘、手足心热;有的人素禀阴盛,经常便溏、畏寒肢冷。不同类型的体质,同一因素致病可有不同临床表现。如同样是感受湿邪,但由于体质阴阳盛衰的不同,而结果各异。有的湿邪从阳化热,表现为湿热诸证;有的湿邪从阴化寒,表现为寒湿诸证。此外,体质强健者,病轻而易治;体质虚弱者,病重而难愈。由此可见,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在重视整体观念的同时,亦极为重视个体体质差异。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质状况不同,决定着机体是否感受病邪而发病,也决定着病邪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变化之不同。掌握体质特点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体质与证候有密切的相关性。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罹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个体体质的差异,常会造成对六淫中某些邪气的易感性。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主要通过人体形态、功能和心理活动等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生理上表现为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人体的生理功能是其内部形态结构完整性、协调性的反映。生理功能上的差异是个体体质最具特征性的组成部分。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反映了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涉及水谷运化、呼吸运动、血液运行、津液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感觉运动、意识思维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弱差异。体质受先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先天禀赋性、形神一体性、个体差异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等特点。体质反映了机体在发病前的一种潜在趋势和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可以提前预防这种体质易发疾病,并通过干预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机体的防病御邪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等都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生理功能的表现。体质特征取决于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凡能影响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功能活动的因素均可影响体质。药物具有不同的性味特点,能够调整脏腑精气阴阳之盛衰及经络气血之偏颇,用之得当将会收到补偏收弊的功效,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基础性因素。因此,对体质的调理与改善,是预防相关易患疾病的途径,是实现中医“治未病”的一个主要切入点。针对辨识的各种类型体质特征,及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纠正和改善体质的偏颇,调整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疾病。治未病在中医学的应用当今大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治已病的思路转向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国家医疗经济负担,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成为今后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帝内经》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体现了中医学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这就是中医“治未病”宝贵思想。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在通过调理干预,激发或提高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达到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状态,并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规律保持和谐。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包括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医学将人体与大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和谐,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有序,形神相得,则人体保持健康状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高度概括了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的结果。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都可以用阴阳分析归纳。调整阴阳,使之维持或恢复协调平衡,是调理体质和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的生理功能。运用类比的方法,演绎推理将人体的形体(五脏、六腑、五体、五脉等)、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五脏联系起来,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五脏一体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相互收受通应。一.运用五行相生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促进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木生火,即肝生心,肝藏血,调节血量,可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主神明关系密切。火生土,即心生脾,心阳能温煦脾气,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土生金,即脾生肺,脾主运化,化生精微以充养肺气;金生水,即肺生肾,肺气布津,滋养肾阴;肺气肃降,助肾纳气。水生木,即肾生肝,肾精化血养肝;肾阴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二、运用五行相克的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抑制的生理关系,以维持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和有序状态。如木克土,即肝克脾,肝气疏泄,以防脾气的壅滞,有利于脾的正常运化;土克水,即脾克肾,脾能运化水湿,脾气调节肾水;水克火,即肾克心,肾水上可制约心火;火克金,即心克肺,心火可制约肺气;金克木,即肺气克肝,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之上亢。三、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我生、生我和我克、克我的生理关系。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而不至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九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颈肩腰腿痛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九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分别用九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的百会穴和\或大椎穴,中部的双肾俞穴、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和\或气海穴,下部的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及疼痛部位(阿是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九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包括:①十二经各经引经药,各病证引经药;②能载药上行的桔梗、桂枝;③引药下行的牛膝、木瓜;④引药直达项背的葛根、羌活;⑤引药直达腰部的杜仲、豨莶草,用以引导众药直入本经,到达病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九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分别是:A.上部I百会穴贴膏:川芎0.5-2、钩藤0.5-1、五味子0.1-0.5;A.上部II大椎穴贴膏:防风0.5-1、秦艽0.5-1、羌活0.5-1、独活0.5-1、桔梗0.5-1、桂枝0.5-1、葛根0.5-1、白芷0.1-0.5;B.中部I双肾俞穴贴膏:补骨脂0.5-1、杜仲0.5-1、牛膝0.5-1、五加皮0.5-1、狗脊0.5-1、山药0.5-1、女贞子0.5-1、五味子0.1-0.5;B.中部II膻中穴贴膏:黄芪0.5-1、党参0.5-1、当归0.5-1、白芍0.5-1、川芎0.5-1、桔梗0.5-1、陈皮0.5-1、甘草0.1-0.5;B.中部III神阙穴贴膏:白术0.5-1、木瓜0.5-1、香附0.5-1、茯苓0.5-1、桔梗0.1-0.5、苍术0.1-0.5、柴胡0.1-0.5、升麻0.1-0.5;B.中部IV关元穴贴膏:五味子0.5-1、补骨脂0.5-1、杜仲0.5-1、牛膝0.5-1、山药0.5-1、女贞子0.5-1、山楂0.5-1、木香0.1-0.5;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黄芪0.5-1、白术0.5-1、柴胡0.5-1、桔梗0.1-0.5、白芷0.1-0.5、木香0.1-0.5;C.下部II双涌泉穴贴膏:牛膝0.5-1、木瓜0.5-1、五加皮0.5-1、雪莲花0.5-1、知母0.5-1、地龙0.1-0.5、细辛0.1-0.5、肉桂0.1-0.5;D.疼痛部位(阿是穴)贴膏:透骨草0.5-1、薏苡仁0.5-1、丹参0.5-1、姜黄0.5-1、延胡索0.5-1、僵蚕0.5-1、鸡血藤0.5-1、威灵仙0.5-1、路路通0.5-1、桑枝0.5-1、络石藤0.5-1、豨莶草0.1-0.5、穿山甲0.1-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依次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A.上部I百会穴贴膏:(1)加水煎煮川芎、钩藤、五味子3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3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A.上部II大椎穴贴膏:(1)加水煎煮防风、秦艽、羌活、独活、桔梗、桂枝、葛根、白芷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双肾俞穴贴膏:(1)加水煎煮补骨脂、杜仲、牛膝、五加皮、狗脊、山药、女贞子、五味子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膻中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桔梗、陈皮、甘草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I神阙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术、木瓜、香附、茯苓、桔梗、苍术、柴胡、升麻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V关元穴贴膏:(1)加水煎煮五味子、补骨脂、杜仲、牛膝、山药、女贞子、山楂、木香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白术、柴胡、桔梗、白芷、木香6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I双涌泉穴贴膏:(1)加水煎煮牛膝、木瓜、五加皮、雪莲花、知母、地龙、细辛、肉桂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D.疼痛部位(阿是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耀武
申请(专利权)人:左耀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