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特别是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
技术介绍
地质灾害链的综合风险评估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研究前沿问题。目前,针对单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方法已有探索,但由于多灾害间及灾害链与承灾体间的复杂作用机制,对多重灾害的“灾害链效应”的已有研究多限于对其现象的定性描述,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链风险量化的研究尚未有实质性进展,缺乏对灾害链风险量化的方法来评价风险等级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对灾害链风险定量评估方法的问题,提供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搭建一套完整的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框架体系,既能够定量评估各灾害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定量评估灾害与承灾体易损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基于该风险定量评估方法,为灾后重建方案决策做参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建立空间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建立空间数据库:通过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获取震后灾害的长期演变规律;统计地震后的灾害发生率,及灾害对承灾体的影响数据;/n灾害链危险性评价H:识别灾害链的灾害组合及链接类型,其中灾害链的链接类型用三种类型的事件树来描述:串联式、并联式和网络式;根据不同灾害组合,量化不同组合形式的灾害链发生概率,评价模型如下:/nH=P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建立空间数据库:通过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获取震后灾害的长期演变规律;统计地震后的灾害发生率,及灾害对承灾体的影响数据;
灾害链危险性评价H:识别灾害链的灾害组合及链接类型,其中灾害链的链接类型用三种类型的事件树来描述:串联式、并联式和网络式;根据不同灾害组合,量化不同组合形式的灾害链发生概率,评价模型如下:
H=PL×PT:L×PS:T;
式中:H是灾害链的发生概率;PL、PT:L和PS:T分别是灾害链的年概率、时间概率和空间概率;年概率PL为全部灾害链在所有情况下发生的全概率;时间概率PT:L为承灾体受到灾害体直接损害的概率;空间概率PS:T是灾害发生时承灾体处于影响范围时的概率;
承灾体评价E:量化受灾害影响的承灾体,承灾体总和通过将暴露于单体灾害的所有承灾体Ei相累加、排除因重叠效应中二次计算的承灾体数量Eoj、补偿放大效应带来的承灾体增量Eak来获得,表达式为:
式中,I是受单体灾害影响的区域数;J是受灾害重叠效应影响的区域数;K是受灾害放大效应影响的区域数;
多灾害易损性评价V:量化影响区内受单体灾害或者多重灾害影响的人员易损性,将易损性V定义为人员死亡率;
多灾害风险评价R:根据灾害链危险性评价H、承灾体评价E和多灾害易损性评价V,量化灾害链的累积风险Rm,评价模型为:
R=H×V×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承灾体评价E通过处在灾害风险中的受威胁人数来表示,基于道路设计交通流量,受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影响人数由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W为滑坡区被埋路段长度;T为灾害评估道路正常通车后的设计日交通量;n为每辆车中平均乘客数;v为设计车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震后地质灾害链的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灾害链的时间概率PT:L由灾害体的冲出距离是否到达承灾体来决定,PT:L表达式为:
其中是灾害链中所有灾害的最远冲出距离,L0为灾害链到最近承灾体之间的距离。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波,何云勇,汪晓锋,李勇,王东,魏琨,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