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808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包括壳体和分油盖,壳体与分油盖之间采用静密封连接,例如在壳体与分油盖之间设置O型橡胶圈或矩形橡胶圈进行密封,还可以在壳体与分油盖的平面之间放置耐油橡胶石棉板或铅箔垫片进行密封。通过在分油盖上设置回油口和配流盘,并且在配流盘上设置中心孔、内引流孔、外引流孔、汇流槽以及汇流孔,缩短了油液流动路径,促进了油液的畅通流动,保障了油膜的稳定工作,提高了高速轴向柱塞泵的寿命。

A high speed axial piston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
本技术涉及机械液压
,特别涉及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
技术介绍
轴向柱塞泵的转子与分油盖紧密贴合,伴随着转子的旋转,周期性的完成吸油和排油过程。转子与分油盖之间依赖静压支撑,如果不能在转子与分油盖之间形成稳定的静压油膜,那么转子与分油盖将很快磨损失效。转速越高则静压油膜形成的条件越恶劣,高转速情况下油膜内部的剪切与摩擦极为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传导出去,聚集在油膜内部将引起温度迅速上升,从而导致油液变质,油膜被破坏。传统的轴向柱塞泵,回油口开设在壳体上,转子与分油盖间高速旋转挤出的油液,需要先进入壳体,再经过壳体上的回油口流出,油液在壳体内部流动的路径太长,难以及时将热量带走,并且,从分油盖中心挤出的油液,由于转子的遮挡作用,流动不畅,容易在分油盖中心聚集热量,导致油膜温度上升从而引起转子与分油盖过早地磨损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旨在提高轴向柱塞泵在高转速下的工作寿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包括壳体和分油盖,壳体与分油盖之间采用静密封连接,例如在壳体与分油盖之间设置O型橡胶圈或矩形橡胶圈进行密封,还可以在壳体与分油盖的平面之间放置耐油橡胶石棉板或铅箔垫片进行密封。壳体包括斜盘、柱塞、转子;斜盘安装在壳体中,斜盘的角度可以固定不变,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角度以改变排量;为了减小泵的压力脉动,柱塞数量一般为大于1的奇数,柱塞数量优选3个、5个、7个、9个、11个;转子上沿圆周均匀设置了与柱塞数量相同的柱塞孔,柱塞采用滑配合安装在转子上的柱塞孔中,柱塞的头部抵在斜盘工作平面上,柱塞的头部能够在斜盘工作平面上自由滑动。分油盖包括回油口、配流盘;配流盘与转子同轴安装,配流盘与转子紧密贴合,转子平面可在配流盘平面上自由滑动;配流盘直径大于转子直径,配流盘有一部分区域露在转子外面。配流盘包括内引流孔、外引流孔、排油腰形孔、汇流槽、吸油腰形孔、中心孔;中心孔位于配流盘的中心,中心孔与壳体内部相通,内引流孔连通中心孔和回油口,内引流孔能够帮助壳体内部的油液通过回油口排出;排油腰形孔和吸油腰形孔分布在中心孔的两侧,排油腰形孔和吸油腰形孔没有首尾相连,在排油腰形孔的尾端与吸油腰形孔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一闭死区,用于在吸油腰形孔的尾端与排油腰形孔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二闭死区,设置第一闭死区和第二闭死区主要是为避免排油腰形孔中的高压油与吸油腰形孔中的低压油相互导通,另外,第一闭死区能帮助转子上柱塞孔中的高压油预先减压,而第二闭死区能帮助转子上柱塞孔中的低压油预先增压,从而避免压力突减或突增,减小泵的振动和噪声。排油腰形孔还包括排油外封油带和排油内封油带,吸油腰形孔还包括吸油外封油带和吸油内封油带;转子与配流盘之间依靠静压支撑,设置封油带的目的是产生静压油膜,使转子高速旋转时在转子与配流盘之间形成油膜避免直接接触磨损;在排油外封油带的外侧设有汇流槽,汇流槽的包角覆盖了配流盘上的高压区,汇流槽位于排油外封油带外侧,不影响转子与配流盘之间的静压支撑,汇流槽用于收集从排油外封油带内挤出的油液,外引流孔用于连通汇流槽和回油口,从而将汇流槽内的油液送往分油盖上的回油口。进一步地,汇流槽位于转子在配流盘上的投影面积以内,在汇流槽上设有汇流孔,汇流孔延伸到转子在配流盘上的投影面积以外。更进一步地,汇流孔分别开设在第一闭死区的中部、第二闭死区的中部以及排油腰形孔的中部,这样能够更好地收集油液。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分油盖上设置回油口和配流盘,并且在配流盘上设置中心孔、内引流孔、外引流孔、汇流槽以及汇流孔,缩短了油液流动路径,促进了油液的畅通流动;转子在分油盖的配流盘上高速旋转,无论是配流盘外侧挤出的油液还是配流盘中心挤出的油液,都能通过外引流孔和内引流孔的引导进入分油盖上的回油口,及时将油膜产生的热量带走,保障了油膜的稳定工作,提高了高速轴向柱塞泵的寿命。附图说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是分油盖的右视图。图面说明:1、壳体,2、斜盘,3、柱塞,4、转子,5、分油盖,6、内引流孔,7、外引流孔,8、回油口,9、配流盘,10、排油腰形孔,11、排油外封油带,12、排油内封油带,13、汇流槽,14、汇流孔,15、吸油腰形孔,16、吸油外封油带,17、吸油内封油带,18、中心孔,19、第一闭死区,20、第二闭死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包括壳体1和分油盖5,壳体1与分油盖5之间采用静密封连接,壳体1包括斜盘2、柱塞3、转子4,柱塞3与转子4上的柱塞孔滑动连接,柱塞3的头部与斜盘2的工作平面滑动连接;分油盖5包括回油口8、配流盘9,配流盘9与转子4紧密贴合,配流盘9直径大于转子4直径;配流盘9包括内引流孔6、外引流孔7、排油腰形孔10、汇流槽13、吸油腰形孔15、中心孔18,中心孔18与壳体1内部相通,内引流孔6连通中心孔18和回油口8,中心孔18的一侧是排油腰形孔10,中心孔18的另一侧是吸油腰形孔15,在排油腰形孔10的尾端与吸油腰形孔15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一闭死区19,在吸油腰形孔15的尾端与排油腰形孔10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二闭死区20;排油腰形孔10还包括排油外封油带11和排油内封油带12,吸油腰形孔15还包括吸油外封油带16和吸油内封油带17,在排油外封油带11的外侧设有汇流槽13,外引流孔7连通汇流槽13和回油口8。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汇流槽13位于转子4在配流盘9上的投影面积以内,在汇流槽13上设有汇流孔14,汇流孔14延伸到转子4在配流盘9上的投影面积以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汇流孔14分别开设在第一闭死区19的中部、第二闭死区20的中部以及排油腰形孔10的中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的具体含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包括壳体(1)和分油盖(5),壳体(1)与分油盖(5)之间采用静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n壳体(1)包括斜盘(2)、柱塞(3)、转子(4),柱塞(3)与转子(4)上的柱塞孔滑动连接,柱塞(3)的头部与斜盘(2)的工作平面滑动连接;/n分油盖(5)包括回油口(8)、配流盘(9),配流盘(9)与转子(4)紧密贴合,配流盘(9)直径大于转子(4)直径;/n配流盘(9)包括内引流孔(6)、外引流孔(7)、排油腰形孔(10)、汇流槽(13)、吸油腰形孔(15)、中心孔(18),中心孔(18)与壳体(1)内部相通,内引流孔(6)连通中心孔(18)和回油口(8),中心孔(18)的一侧是排油腰形孔(10),中心孔(18)的另一侧是吸油腰形孔(15),在排油腰形孔(10)的尾端与吸油腰形孔(15)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一闭死区(19),在吸油腰形孔(15)的尾端与排油腰形孔(10)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二闭死区(20);/n排油腰形孔(10)还包括排油外封油带(11)和排油内封油带(12),吸油腰形孔(15)还包括吸油外封油带(16)和吸油内封油带(17),在排油外封油带(11)的外侧设有汇流槽(13),外引流孔(7)连通汇流槽(13)和回油口(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转速轴向柱塞泵,包括壳体(1)和分油盖(5),壳体(1)与分油盖(5)之间采用静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
壳体(1)包括斜盘(2)、柱塞(3)、转子(4),柱塞(3)与转子(4)上的柱塞孔滑动连接,柱塞(3)的头部与斜盘(2)的工作平面滑动连接;
分油盖(5)包括回油口(8)、配流盘(9),配流盘(9)与转子(4)紧密贴合,配流盘(9)直径大于转子(4)直径;
配流盘(9)包括内引流孔(6)、外引流孔(7)、排油腰形孔(10)、汇流槽(13)、吸油腰形孔(15)、中心孔(18),中心孔(18)与壳体(1)内部相通,内引流孔(6)连通中心孔(18)和回油口(8),中心孔(18)的一侧是排油腰形孔(10),中心孔(18)的另一侧是吸油腰形孔(15),在排油腰形孔(10)的尾端与吸油腰形孔(15)的首端之间设有第一闭死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永冬刘孟北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市华航航空液压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