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风道板及制冷设备。其中,风道板包括:风道板本体;接水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上部;引流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下部,且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口;所述风道板本体用于将所述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入至所述引流部。制冷设备包括箱体、蒸发器及所述的风道板,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的风道板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所述的风道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板及制冷设备,能够承接其上方的液体,并能够准确导出液体,解决箱体的底部积水问题,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Air duct board and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板及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尤其涉及风道板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冷藏直冷展示柜和冷藏直冷智能售货柜,基本都使用吹胀板蒸发器,吹胀板蒸发器固定在箱体内部的壁板上。吹胀板蒸发器由金属板和铜管构成,箱体内低温冷藏时,吹胀板蒸发器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顺着吹胀板蒸发器向下流,滴落在箱体底部;若箱体底部的冷凝水不能及时流出,易形成积水;特别是智能售货柜,一般在箱体底部走线,箱体积水会导致安全隐患。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冷藏直冷展示柜和冷藏直冷智能售货柜,其箱体底部均有一个排水口,箱体水平摆放时,蒸发器的冷凝水可顺利流出;但当箱体的摆放位置无法保证水平,即不能保证箱体底部的排水口处于最低位置时,会导致箱体底部形成积水,影响设备运行安全性,也会影响设备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道板,能够承接其上方的液体,并能够准确导出液体,解决箱体的底部积水问题,提升设备运行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道板,包括:风道板本体;接水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上部;引流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下部,且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口;所述风道板本体用于将所述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入至所述引流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道板,风道板本体的上部设置接水部,下部设置引流部,接水部承接其上方的液体,并且风道板本体将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流到引流部,引流部收集并排出液体,风道板同时兼具接水、导流和收集液体的功能,简化制冷设备内的零部件,方便装配。风道板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方,承接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箱体的底部形成积水,使箱体的底部保持干燥、清洁,提升制冷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的上方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一侧延伸至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二侧,且所述引流槽与所述引流口连通。引流部的结构简单、引流效果好,避免冷凝水滴落到箱体的底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位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所述开口处设有封盖部,所述封盖部上构造有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引流槽连通。封盖部遮蔽开口位置,避免杂质进入,并且避免用户观察到其内的冷凝水,使制冷设备的内部结构更整齐,提升视觉体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封盖部与所述接水部位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同侧,接水部遮盖蒸发器的滴水部位,封盖部遮盖引流槽内的冷凝水,提升视觉体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流槽包括底壁和倾斜侧壁,所述倾斜侧壁沿所述底壁向所述开口的方向以远离所述风道板本体的方向倾斜。增大接水面积,接水效果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流部还构造有位于所述引流槽下方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引流槽,所述引流管的第二端构造为所述引流口,准确引流,避免冷凝水泄漏到箱体的底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部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上部等长且两端对齐,所述引流部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下部等长且两端对齐,全面准确接水、导流和引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部构造为向上方延伸的弯折板、曲面板或倾斜平面板,接水效果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板本体上构造有通风口,通风口连通制冷间室与风道,促进制冷设备内的气流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道板本体、所述接水部和所述引流部一体成型或可拆卸连接,结构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箱体、蒸发器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风道板,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的风道板设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的风道板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下方。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风道板承接其上方的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风道板将冷凝水导流并排出,避免冷凝水滴落在箱体的底部,避免积水问题,提升制冷设备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部的上部高于所述蒸发器的下部,保证接水部遮蔽蒸发器的滴水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风道板本体上构造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连通所述箱体内的风道与制冷间室,促进制冷设备内气流循环,提升制冷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道板,包括风道板本体、接水部和引流部,风道板本体的上部设置接水部,下部设置引流部,接水部承接其上方的液体,并且风道板本体将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流到引流部,引流部收集并排出液体,风道板同时兼具接水、导流和收集液体的功能,简化制冷设备内的零部件,方便装配。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风道板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方,承接蒸发器滴落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箱体的底部形成积水,使箱体的底部保持干燥、清洁,提升制冷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右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道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D-D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风道板;11:接水部;111:第一壁板;112:第二壁板;12:风道板本体;121:通风口;122:凹槽;13:引流部;131:引流槽;132:引流管;133:引流口;134:封盖部;135:导流口;136:底壁;137:倾斜侧壁;2:箱体;21:制冷间室;22:风道;23:蒸发器;24:风机;25: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道板本体;/n接水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上部;/n引流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下部,且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口;/n所述风道板本体用于将所述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入至所述引流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板本体;
接水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上部;
引流部,连接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下部,且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口;
所述风道板本体用于将所述接水部承接的液体导入至所述引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构造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的上方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一侧延伸至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二侧,且所述引流槽与所述引流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第一侧和/或第二侧的所述开口处设有封盖部,所述封盖部上构造有导流口,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引流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部与所述接水部位于所述风道板本体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包括底壁和倾斜侧壁,所述倾斜侧壁沿所述底壁向所述开口的方向以远离所述风道板本体的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部还构造有位于所述引流槽下方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宗友,唐军,徐润迪,孙伟,王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美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