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866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设置在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处;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包括旋转板、下承板、档杆和两侧竖侧板;下承板下部与构造柱浇筑模具开口上部固定连接,旋转板下端与下承板之间铰接,两竖侧板固定连接在构造柱浇筑模具的开口两侧边缘位置,所述竖侧板向构造柱浇筑模具外侧延伸,两竖侧板之间留有仅供旋转板转动的间隙,两竖侧板开有两组与档杆配合的通孔,档杆贯穿两组通孔中的一组,旋转板的侧壁抵靠在档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方便、使用灵活,可循环利用,大大提高构造柱的施工效率,并且构造柱的表面质量非常好。

Feed hopper of construction column casting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模具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施工质量越来越重视,在构造柱上口已有建成的梁时,都会在构造柱模板一侧设有进料口,但常规的构造柱的浇筑方法,一般采用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时应把进料口也满浇,拆模后将突出的混凝土打凿掉,另一种为浇筑构造柱到端部还剩一小截混凝土不浇,再进行二次补浇,用传统浇筑工艺不但施工工序麻烦,而且需后期对结构进行凿打或二次施工,不但增加人工和材料,质量还不能得到很好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工艺简单、固定方便、使用灵活、可循环利用、大大提高构造柱的施工效率的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设置在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处;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包括旋转板、下承板、档杆和两侧竖侧板;下承板下部与构造柱浇筑模具开口上部固定连接,旋转板下端与下承板之间铰接,两竖侧板固定连接在构造柱浇筑模具的开口两侧边缘位置,所述竖侧板向构造柱浇筑模具外侧延伸,两竖侧板之间留有仅供旋转板转动的间隙,两竖侧板开有两组与档杆配合的通孔,档杆贯穿两组通孔中的一组,旋转板的侧壁抵靠在档杆上。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将本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简称为本进料漏斗。作为本进料漏斗的优选,两组通孔分别为第一组通孔和第二组通孔,第二组通孔中心线相比第一组通孔中心线处于远离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位置,第一组通孔中心线靠近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作为本进料漏斗的优选,本进料漏斗还包括至少一个楔块,所述楔块可伸入档杆与旋转板之间。作为本进料漏斗的优选,本进料漏斗还包括两个侧翼板,两个侧翼板分别固定连接在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两侧,竖侧板固定连接在侧翼板上。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浇筑混凝土时,将挡杆插入第二组通孔中用以支撑旋转板,旋转板转动与水平呈倾角,便于混凝土浆液进入构造柱浇筑模具内,当混凝土浇筑完成时,转动旋转板使混凝土挤入构造柱顶口中,当旋转板接近垂直构造柱浇筑模具侧模板时对构造柱浇筑模具开口进行封堵,将挡杆取下插入第一组通孔中,用木楔塞入挡杆与旋转板的间隙中来固定旋转板。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方便、使用灵活,可循环利用,大大提高构造柱的施工效率,并且构造柱的表面质量非常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进料漏斗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之一。图2是本进料漏斗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之二。图3是图2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本进料漏斗包括旋转板12、下承板11、档杆15、两个侧翼板17、两侧竖侧板14和两个楔块16。下承板11下部与构造柱浇筑模具2开口上部固定,旋转板12下端通过合页13与下承板11之间铰接,两个侧翼板17固定在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开口两侧边缘位置,两个侧翼板17与两侧竖侧板14一一对应,每个竖侧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对应的侧翼板17上,竖侧板14向构造柱浇筑模具2外侧延伸,两竖侧板14之间留有仅供旋转板12转动的间隙,间隙的宽度大约为24cm-44cm,每个竖侧板14上开有两个通孔,两个竖侧板14两个通孔分别对应形成两组与档杆15配合的通孔,两组通孔分别为第一组通孔14a和第二组通孔14b,第二组通孔14b中心线相比第一组通孔14a中心线处于远离构造柱浇筑模具2上部开口位置,第一组通孔14a中心线靠近构造柱浇筑模具2上部开口。档杆15选用8mm圆钢,档杆15与所述竖侧板14的第一组通孔14a配合后,旋转板12靠在档杆15上,旋转板12趋近于竖直,两个楔块16可伸入档杆15与旋转板12之间,做夹紧用,档杆15与第一组通孔14a或第二组通孔14b配合,可以限制旋转板12转动的角度为0-45°。旋转板12、下承板11和两侧竖侧板14的板材料均为现场使用的木模板,旋转板12与下承板11采用合页13连接,其余均采用角码垂直固定连接。利用上述的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进料漏斗浇筑构造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预定位置搭建构造柱浇筑模具2,构造柱浇筑模具2上端延伸至上侧梁3位置,构造柱浇筑模具2上端侧壁设有开口,开口延伸至构造柱浇筑模具2上端面;b)在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开口处搭建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进料漏斗,档杆15与两竖侧板14的第二组通孔14b配合,旋转板和竖侧板组成喇叭形状,旋转板12与两竖侧板14之间形成连通构造柱浇筑模具2内部与外部的通道,用透明胶带将合页13洞口封住防止漏浆;c)通过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进料漏斗向构造柱浇筑模具2内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浇筑至漏斗底部时停止输送混凝土;d)待步骤c)中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再次通过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进料漏斗向构造柱浇筑模具2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高度至旋转板12上端时停止输送混凝土,此时,浇筑的混凝土距离上侧梁35cm-10cm,拆卸第二组通孔14b中的档杆15,转动旋转板12至靠近浇筑模具上端侧壁设有开口位置,将档杆15与两竖侧板14的第一组通孔14a配合,用楔块16塞入挡杆与旋转板12的间隙中来固定旋转板12,此时旋转板12、两个侧翼板17和下承板11将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开口完全封住,原本处于旋转板12与两竖侧板14之间通道内的混凝土被旋转板12强行挤压至构造柱浇筑模具2内,使得处于构造混凝土完全占满柱浇筑模具2内空间,上侧梁3与构造柱之间不会存在断层;e)待步骤d)中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后,拆除构造柱浇筑模具2及构造柱浇筑模具2的进料漏斗,完成构造柱的浇筑作业;取下本进料漏斗,清理干净循环使用。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设置在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处,其特征为:/n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包括旋转板、下承板、档杆和两侧竖侧板;/n下承板下部与构造柱浇筑模具开口上部固定连接,旋转板下端与下承板之间铰接,两竖侧板固定连接在构造柱浇筑模具的开口两侧边缘位置,所述竖侧板向构造柱浇筑模具外侧延伸,两竖侧板之间留有仅供旋转板转动的间隙,两竖侧板开有两组与档杆配合的通孔,档杆贯穿两组通孔中的一组,旋转板的侧壁抵靠在档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设置在构造柱浇筑模具上部开口处,其特征为:
该构造柱浇筑模具的进料漏斗包括旋转板、下承板、档杆和两侧竖侧板;
下承板下部与构造柱浇筑模具开口上部固定连接,旋转板下端与下承板之间铰接,两竖侧板固定连接在构造柱浇筑模具的开口两侧边缘位置,所述竖侧板向构造柱浇筑模具外侧延伸,两竖侧板之间留有仅供旋转板转动的间隙,两竖侧板开有两组与档杆配合的通孔,档杆贯穿两组通孔中的一组,旋转板的侧壁抵靠在档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浇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著平张东海韩华侨吴明良沈玉丁慧高祥光刘月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水利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