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807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涉及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若干光伏支架,光伏支架之间呈矩阵状排列,光伏支架包括支架底座,支架底座之间呈矩阵状排列,支架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V形水槽,V形水槽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上还对立设置有左支座和右支座,左支座包括左支座本体,右支座包括右支座本体,左支座本体和右支座本体均为中空矩形状结构,左支座本体和右支座本体分别固定设置在V形水槽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上,左支座本体和右支座本体底部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左弧形排水孔和右弧形排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防止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积水存留,且可防止渗漏等优点。

A photovoltaic integral roof sink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光伏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光伏组件也叫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光伏电池组件与建筑物完美结合,既可发电又能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使物质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多种功能,有利于降低建设费用,节能减排。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类光伏屋顶结构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连接件组装成整体屋顶架构,这样的做法可以取代原来分开建设的屋顶以及在屋顶上单独铺设的太阳能板,具体是采用拼接组装太阳能光伏组件得到的,但是在防水上并不完善,尤其是在雨季,光伏屋顶很容易集聚雨水或者雨水排放不及时,太阳能光伏组件进水发生损坏,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以及屋顶出现渗漏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防止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积水存留,且可防止渗漏的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包括若干光伏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光伏支架(1),光伏支架(1)之间呈矩阵状排列,光伏支架(1)包括支架底座(2),支架底座(2)之间呈矩阵状排列,支架底座(2)的顶面上设置有V形水槽(21),V形水槽(21)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2)上还对立设置有左支座(3)和右支座(4),左支座(3)包括左支座本体(31),右支座(4)包括右支座本体(41),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均为中空矩形状结构,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分别固定设置在V形水槽(21)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2)上,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底部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左弧形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光伏支架(1),光伏支架(1)之间呈矩阵状排列,光伏支架(1)包括支架底座(2),支架底座(2)之间呈矩阵状排列,支架底座(2)的顶面上设置有V形水槽(21),V形水槽(21)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2)上还对立设置有左支座(3)和右支座(4),左支座(3)包括左支座本体(31),右支座(4)包括右支座本体(41),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均为中空矩形状结构,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分别固定设置在V形水槽(21)V形开口两端的支架底座(2)上,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底部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左弧形排水孔(32)和右弧形排水孔(42),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的顶面上还分别设置有左进水孔(33)和右进水孔(43),左进水孔(33)与左弧形排水孔(32)相连通,右进水孔(43)与右弧形排水孔(42)相连通,左进水孔(33)两侧还对立设置有左L形支架(34),右进水孔(43)两侧还对立设置有右L形支架(44),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的顶面之间还设置有光伏板安装座(5),且光伏板安装座(5)的两端分别位于左L形支架(34)之间和右L形支架(44)之间,左L形支架(34)L形开口处的左支座本体(31)顶面上还均固定设置有左托块(35),右L形支架(44)L形开口处的右支座本体(41)顶面上还均固定设置有右托块(45),左进水孔(33)的上方还设置有左U形固定架(6),且左U形固定架(6)的U形开口朝向左进水孔(33),左U形固定架(6)的U形两端均位于左L形支架(34)上,右进水孔(43)的上方还设置有右U形固定架(7),且右U形固定架(7)的U形开口朝向右进水孔(43),右U形固定架(7)的U形两端均位于右L形支架(4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整体屋顶水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光伏板安装座(5)包括矩形框架板体(51),矩形框架板体(51)的两端分别位于左L形支架(34)之间和右L形支架(44)之间,且矩形框架板体(51)的两端分别位于左U形固定架(6)和右U形固定架(7)的U形开口内,矩形框架板体(51)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螺栓(52)分别设置在左支座本体(31)和右支座本体(41)的顶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森徐金徐德彪董强许寅宋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东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