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802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1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微流体传输与控制以及微机械领域中的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泵体设有泵腔的下部分、缓冲腔、分流管、进口流管、出口流管、进口腔和出口腔,分流管和出口流管的横截面都呈水平的锥形,分流管的左端小端是单通道,与缓冲腔连通,右端大端是双通道,双通道的一个通道与进口流管的左端连通,另一个通道与出口流管的左端小端连通,泵腔的下部分具有前后对称的中心面,分流管关于中心面前后对称,出口流管的后侧面与中心面重合,出口流管的前侧面和进口流管后侧面关于中心面前后对称;分流管后侧壁与进口流管后侧壁平齐,出口流管前侧壁与分流管前侧壁平齐;采用混合管结构,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后,净流量得到提高。

A valveless piezoelectric pump based on wall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体传输与控制以及微机械
,特别是一种机械式无阀压电泵的结构。
技术介绍
压电泵属于机械式微泵,动力源部件直接作用于液体,结构简单,可根据施加电压或频率控制输出流量。压电泵根据有无可动阀结构,可分为无阀压电泵和有阀压电泵,无阀压电泵通过特殊流道的导向能力泵送流体,与有阀压电泵相比,无阀压电泵在运输细胞或大颗粒介质时,不易发生堵塞,但是与有阀压电泵相比,又存在着流量小的问题。应用基于附壁效应设计的射流元件的无阀压电微泵,可以大幅提高泵的流量,同时有着结构简单等优点。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691647A的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无阀压电泵,其采用附壁元件实现进口流管流量和出口流管流量产生差值,从而达到单向流动且流量得到提高的效果,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充分利用进、出口流管的性能,在泵吸入过程中,进口流管和出口流管的流量基本一致,流量的提升空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已有无阀压电泵流量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应用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包括压电振子(1)、泵盖(2)和泵体(3),压电振子(1)固定连接泵盖(2),泵盖(2)键合在泵体(3)上方,泵盖(2)上开有泵进口(5)和泵出口(6),泵盖(2)上设有泵腔的上部分(4),其特征是:泵体(3)上设有泵腔的下部分(7)、缓冲腔(8)、分流管(9)、进口流管(10)、出口流管(11)、进口腔(12)和出口腔(13),分流管(9)和出口流管(11)的横截面都呈水平的锥形,分流管(9)的左端小端是单通道,与缓冲腔(8)连通,右端大端是双通道,双通道的一个通道与进口流管(10)的左端连通,另一个通道与出口流管(11)的左端小端连通,出口流管(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包括压电振子(1)、泵盖(2)和泵体(3),压电振子(1)固定连接泵盖(2),泵盖(2)键合在泵体(3)上方,泵盖(2)上开有泵进口(5)和泵出口(6),泵盖(2)上设有泵腔的上部分(4),其特征是:泵体(3)上设有泵腔的下部分(7)、缓冲腔(8)、分流管(9)、进口流管(10)、出口流管(11)、进口腔(12)和出口腔(13),分流管(9)和出口流管(11)的横截面都呈水平的锥形,分流管(9)的左端小端是单通道,与缓冲腔(8)连通,右端大端是双通道,双通道的一个通道与进口流管(10)的左端连通,另一个通道与出口流管(11)的左端小端连通,出口流管(11)的右端大端连通出口腔(13),进口流管(10)的右端连通进口腔(12),进口腔(12)连通正上方的泵进口(5),出口腔(13)连通正上方的泵出口(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附壁效应的混合管无阀压电泵,其特征是:泵腔的下部分(7)具有前后对称的中心面,分流管(9)关于所述的中心面前后对称,出口流管(11)的后侧面与所述的中心面重合,出口流管(11)的前侧面和进口流管(10)后侧面关于所述的中心面前后对称;分流管(9)的后侧壁与进口流管(10)的后侧壁平齐,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秀华濮泽吉杨航单春铭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