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仁清专利>正文

装有余热式热水器的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660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运用热力学原理,以导热性能优良的金属制造一种集热导热装置和灶头导热体,收集与传导来自火焰燃烧时的辐射余热和灶头自身的余热,并设置一种替代灶体空间位置的水箱,通过“沉井”式结构,灶头体等部件沉入水箱,使燃烧系统能正常工作,收集的余热量又能经导热肋片完成浸入水中与水发生热对流现象,从而达到利用余热给水加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燃气灶提高约25%的热效率,适合广大家庭使用。(*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所属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燃气灶,特别是一种能在炊事的同时利用余热获取热水的燃气灶。现有技术背景:现有的各种燃气灶,有一种体现总体形状的结构性灶体,或称灶壳,灶体内装有灶头、气门开关、电子点火装置、气路管等部件,灶体朝操作者方向是操作控制面板,灶头上方周围有锅支架。燃气灶通过点燃灶头喷出的可燃气体,以火焰燃烧锅底,达到热能转换目的。现有燃气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较强余热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热效率受到了影响。燃气灶的余热源来自二个方面:1、火焰燃烧锅底时,强猛的火力以及锅底的反射作用,产生很强的热辐射,热量向下方辐射,用手触摸灶体有烫灼感,实测距火焰下方2厘米的位置有200℃以上的高温,这说明热辐射强度的存在。尤其目前一些燃气灶的火力设计增大,单个灶头热负荷达13000kj/h,其余热量亦更大。2、金属体灶头(也称灶眼)由于火焰在每一个气孔口燃烧,使灶头被加热成高温状态,其金属体温度可达300℃以上,成为一个蓄热体。上述二处余热的热量可现,完全有利用的价值。以前在社会上曾出现过一种圆形围圈式箱体的热水器,座在燃气灶的上面、锅的四周,利用火焰余热取得热水。这种热水器有二个明显的弱点:1、它是脱离于燃气灶的附加物,使用累赘,水量有限,不保温。2、形状设计不合理,不适应各种不同形状的锅使用,并且热水器壁距火焰太近,分散主燃体热量,影响烧煮速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余热利用,因此,这种热水器受欢迎程度不高。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有关余热回收装置,与燃烧系统和水箱-->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具有余热式热水器的燃气灶,从而达到余热利用目的。本技术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运用金属具有导热的特性,在灶头四周设置一种金属制成的圆环形集热器,吸收来自火焰燃烧时的强辐射热量,在集热器上形成高温,在集热器的反面一体化连接多片金属导热肋状翅片。在结构上设计一种“沉井”式结构,使导热肋片完全浸入水中。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当固体两端出现高温和低温形成温差时,热量总是由高温端向低温端传递。这样,由于集热器和导热肋片末端之间有很大的温差,于是集热器吸收的热量向导热助片传递,而导热肋片与水流体接触,发生热对流现象,进行热交换,使水发生升温。导热肋片由于在水中释放热量而使温度始终低于集热器温度,因此传热过程持续不断。由此可见,这一传热系统的物理本质是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即热辐射——导热——热对流,符合客观原理。同理,对燃气灶灶头部分产生的余热,灶头金属体本身就是一个高温蓄热体,原金属体下方一体化连接导热肋片延伸于水中,也就达到了利用余热的目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的集热导热装置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集热导热装置A-A线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灶头导热体(a)俯视图(b)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灶头安装架(a)俯视图(b)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水箱内部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水箱外形图。-->图8是本技术的结构剖面局部放大图。参照图1,这是一台外形与普通燃气灶相仿的燃气灶,所不同的是,它以一个通体水箱(6)替代了原燃气灶灶体的空间位置,水箱(6)内,设置一种具有密封性能的“沉井”式结构,它是有集热导热装置、灶头导热体(4)和灶头安装架(5)以及密封圈组合而成,使这些部件沉入水中,它既能保证灶头燃烧系统正常工作,又能使集热器(1)、导热肋片(2)和灶头导热体(4)以捷径向水传热,构成余热式热水器。原有的气路管、气门开关、电子点火装置等在水箱(6)前壁(图7中A向)和操作控制面板之间的空间组合按装,保持原有的控制操作功能。(注:在图1中因图面小,密封圈及集热器(1)内圆上凸缘未绘出,详见图8)参照图2和图3,集热导热装置是有集热器(1)、导热肋片(2)、锅支架(3)组成的一个整体装置,它是本技术的核心部件。集热器(1)是一种设置在灶头四周的圆环形金属平面,向中心呈20度下斜,使集热面与火焰角度相一致。集热器(1)与锅底保持2厘米以上的距离,以保证收集火焰的辐射热量而不影响其正常火力。集热器(1)的内圆边缘与灶头的平面基本相平,二者之间有不小于1厘米的间距,以保证空气流通。集热器(1)的表面积大小与集热能力成正比,具体应根据灶头体大小也就是火力范围大小确定。本技术在实验中集热器(1)的圆环宽度为7厘米,厚度为4毫米,以供参考。在集热器(1)外圆边缘是一个平面边,与水箱盖板(12)固定之用,集热器(1)内圆边缘是一垂直上下凸缘,其下凸缘与灶头安装架(5)的顶部相接,起固定支撑作用,其上凸缘阻挡烧煮时溢出的汤水类流入结构体内。为了提高集热器(1)的集热效率,对其表面需进行工艺性粗糙处理。因为光洁度高的金属表面对热射线有很高的反射率,而粗糙的表面反-->射率很低,相对就提高了吸热率,越粗糙越好。在集热器(1)表面连接数个锅支架(3),其高度不低于2厘米,如前所述,它决定了集热器(1)与锅底之间的距离。锅支架(3)除支撑锅之外,同时也是集热器(1)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强集热效果。在集热器(1)的反面,连接多片导热肋片(2),它的功能在于扩大导热面积加速热量传递,与集热器(1)的反面共同组成在水中的导热面积。导热肋片(2)高度为3厘米,厚度为3毫米,宽度根据集热器(1)圆环形宽度决定。由集热器(1),导热肋片(2),锅支架(3)组成的集热导热装置采用铸造工艺一次成型。金属使用铸铜或铸铝,这两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导热性能优良。灶头导热体(4)是在原灶头结构基础上,使灶头体向下方连接金属导热体的整体装置,其底部是方形底座,在底座反面连接多片导热肋片。方形底座与灶头安装架(5)的方形安装孔相吻合,通过密封紧固,使底座和导热肋片与水接触,从而使灶头体热量与水进行热交换。灶头导热体(4)两侧壁留有开口与灶头中心圆形开口相通,保证空气流通。图4中(a)是灶头导热体(4)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图1、图8中的灶头导热体(4)是其横向剖面。灶头导热体(4)的尺寸和导热体形状应根据所应用的灶头结构而定。灶头导热体(4)的制作采用整体铸造工艺,所用金属亦是铸铜或铸铝,以保证良好导热性能。灶头安装架(5)是本技术“沉井”式结构的重要部件,参照图5,它是能容纳灶头导热体(4)的一中壳体结构,其主体是一个上部开口圆盒形壳体,其底部有一方形安装孔,用于安装灶头导热体(4),其上部圆壁与集热器(1)内圆边缘的下凸缘相接,其A向一侧是相通的长-->方形开口壳体,灶头导热体(4)的气管颈在此通过进而与气门开关相接,同时这个长方形壳体是燃烧系统中的空气流入通道。灶头安装架(5)的圆盒形壳体下方装有支撑脚,用以支撑重量负荷。图5中(a)是灶头安装架(5)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图6是灶头安装架(5)的外形及它在水箱(6)中的设置位置。灶头安装架(5)具体尺寸应根据灶头导热体(4)的外形尺寸确定。灶头安装架(5)的壳体与灶头导热体(4)之间应有比较宽的空隙,便于安装并形成燃烧过程中的空气流通,以保证正常燃烧。灶头安装架(5)可采用两种制造方法:1、用3mm厚度的铝板进行成型和焊接工艺,其优点是同时可作为一种金属散热体,协助与其相连的导热体导热,缺点是制造工艺较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灶体、灶头、气门开关、气路管、电子点火装置、锅支架及操作控制面板组成的燃气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设置一种水箱(6)替代原来灶体的空间位置,水箱(6)内设置一种有集热导热装置、灶头导热体(4)、灶头按装架(6)以及密封圈所组成的沉井式结构,构成余热式热水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灶体、灶头、气门开关、气路管、电子点火装置、锅支架及操作控制面板组成的燃气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设置一种水箱(6)替代原来灶体的空间位置,水箱(6)内设置一种有集热导热装置、灶头导热体(4)、灶头按装架(6)以及密封圈所组成的沉井式结构,构成余热式热水器装置。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是所说的集热导热装置是有集热器(1)、导热肋片(2)、锅支架(3)组成的整体装置,集热器(1)是设置在灶头四周的向中心呈20度下斜的圆环形金属平面,其正面连接数个高度不低于2cm的锅支架(3),其反面连接多片导热肋片(2),集热器(1)外圆边缘是平面边,与水  箱盖板(12)相接,内圆边缘是一上下凸缘,下凸缘与灶头安装架(5)上部开口圆壁相接。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是集热导热装置以导热性能优良的金属整体铸造而成。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是集热器(1)的正面需进行工艺性粗糙处理。5、按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仁清
申请(专利权)人:朱仁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