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65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解决了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的问题;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依河岸形状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通过虹吸原理进行吸水,节约能源,结构简单,为生态砖内的植物提供水分,保证植物生长,同时水道距离生态砖有一定距离,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加了植物对河岸的固土能力。

An ecological bank protection for water circ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本技术属于生态护岸
,具体涉及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
技术介绍
生态护岸指的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不仅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将成为今后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容易出现植物存活率不高导致多次返工增加成本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解决了现有的生态护岸在铺设后缺少对植物生长的监控和及时浇灌的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下方;所述虹吸吸水组件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水道和出水道,所述储水池位于第一护岸层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位于第一护岸层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与所述出水道,出水道位于第一护岸层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优选地,所述生态砖包括第一生态砖和第二生态砖,所述第一生态砖覆盖设置在河岸上并组成覆盖层,所述第二生态砖设置在所述覆盖层的两侧并组成边缘层,所述边缘层与所述覆盖层组成所述第一护岸层,第二生态砖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虹吸管的通槽。优选地,所述第一生态砖包括第一种植槽、第一开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种植槽设置在第一生态砖上,环绕第一种植槽的侧壁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第一生态砖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优选地,所述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还包括隔断河水与河岸并与所述第一护岸层相连的第二护岸层,所述第二护岸层由若干个所述第一生态砖竖直设置组成。优选地,所述第二生态砖上设有第二种植槽、第二开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种植槽设置在第二生态砖上,环绕所述第二种植槽的侧壁面上均设有第二开孔,且其中一个侧壁面上设有通槽,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在第二生态砖的上表面的四角上和下表面的四角上。优选地,所述通槽包括竖槽、横槽、斜槽和连通槽,所述竖槽、所述横槽和所述斜槽通过所述连通槽相互连通。优选地,所述虹吸吸水组件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优选地,所述过水通道还包括路基进水槽,所述路基进水槽的上端设有挡板,路基进水槽下端与所述储水池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通过虹吸原理进行吸水,节约能源,结构简单,为生态砖内的植物提供水分,保证植物生长,同时水道距离生态砖有一定距离,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加了植物对河岸的固土能力;第一护岸层和第二护岸层覆盖在河岸的上表面上阻隔了河岸的上表面与外界的直接解除,避免了雨水对河岸的直接冲刷,同时结合覆盖层自重对河岸的压力,起到了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植物生长成型后起到美化造景,维护生态环境,为动物栖息提高了环境的作用;路基进水槽与过水通道连通进而通过过水通道将靠近本生态护岸的道路上的积水排走,避免道路积水对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威胁和对道路路基的侵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护岸层平铺时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护岸层斜铺时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生态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二生态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二生态砖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护岸层;11-覆盖层;12-边缘层;2-第二护岸层;31-第一生态砖;32-第二生态砖;4-虹吸吸水组件;51-储水池;52-水道;53-出水道;54-路基进水槽;55-挡板;311-第一种植槽;312-第一开孔;313-第一连接孔;321-第二种植槽;322-第二开孔;323-第二连接孔;324-通槽;324a-竖槽;324b-横槽;324c-斜槽;324d-连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4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1,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1下方;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51、水道52和出水道53,所述储水池51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51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51与所述出水道53,出水道53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53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本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以下简称生态护岸)铺设时,根据河岸的形状进行铺设,例如,在河岸的上表面较平整时,第一护岸层1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铺设,即将河岸的上表面进行一定的修整使河岸的上表面的平整度达到铺设第一护岸层1的要求后,进行铺设;在河岸的上表面倾斜的时候,第一护岸层1采用斜铺的方式进行铺设,铺设方式与平铺类似。第一护岸层1根据河岸的尺寸进行分段,同时开挖过水通道以方便后期水循环,同时相邻第一护岸层1之间可以设置一定尺寸的间隙,同时将虹吸吸水组件4安装在第一护岸层1上。第一护岸层1铺设之后,在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铺设第二护岸层2以隔断河水与河岸上部的直接接触,避免河水长期冲刷后导致的河岸水土流失;在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开挖路基进水槽54,路基进水槽54与过水通道连通进而通过过水通道将靠近本生态护岸的道路上的积水排走,避免道路积水对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威胁和对道路路基的侵蚀。本生态护岸铺设完毕后,通过虹吸吸水组件4对第一护岸层1进行供水以保证设置在生态砖内植物的生长,具体而言,启动水泵将河水吸入虹吸管内进而通过虹吸原理将河水源源不断送入储水池51中,储水池51内多余的水溢出储水池51进入水道52内,进而使水道52周围的土壤保持合适的含水量,同时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下方,能够刺激放置在生态砖内的植物的根系向下生长,保证植物存活率的同时使植物根系长度更长,对河岸的紧固程度更好,水道5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4)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1),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1)下方;/n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n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51)、水道(52)和出水道(53),所述储水池(51)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51)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51)与所述出水道(53),出水道(53)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53)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生态砖、虹吸吸水组件(4)和过水通道,所述生态砖覆盖在河岸上并组成第一护岸层(1),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连通河水与所述过水通道,过水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护岸层(1)下方;
所述虹吸吸水组件(4)包括虹吸管、水泵和电磁阀,所述虹吸管的进水端浸没在河面下,虹吸管的出水端穿过生态砖放置在过水通道内,且所述进水端位于所述出水端的上方,所述水泵和所述电磁阀均设置在虹吸管上;
所述过水通道包括储水池(51)、水道(52)和出水道(53),所述储水池(51)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远河水端且储水池(51)内放置所述出水端,所述水道(52)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下方且连通储水池(51)与所述出水道(53),出水道(53)位于第一护岸层(1)的近河水端且出水道(53)的出水口位于河水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砖包括第一生态砖(31)和第二生态砖(32),所述第一生态砖(31)覆盖设置在河岸上并组成覆盖层(11),所述第二生态砖(32)设置在所述覆盖层(11)的两侧并组成边缘层(12),所述边缘层(12)与所述覆盖层(11)组成所述第一护岸层(1),第二生态砖(3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虹吸管的通槽(3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于水循环的生态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砖(31)包括第一种植槽(311)、第一开孔(312)和第一连接孔(313),所述第一种植槽(311)设置在第一生态砖(31)上,环绕第一种植槽(311)的侧壁面上均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盼张楠杨琳琳商远刚焦响乐张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