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535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包括蓄水桶,所述蓄水桶的内顶部安装有进水筒,所述进水筒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进水孔;所述蓄水桶顶部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顶端安装有集雨器,所述集雨器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筒,所述升降筒的侧壁开设有第二进水孔,所述蓄水桶的下表面安装有堵水筒,所述蓄水桶的内底部安装有出水筒,所述堵水筒内部设置有封堵柱,所述蓄水桶内部设置有浮板,所述堵水筒的底部安装有渗水管,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利用复位弹簧和升降筒的配合,在下雨时收集雨水,雨停后,自动闭合雨水收集的通道,防止蓄水桶内部雨水蒸发;通过浮板和封堵的配合,实现装置的自动灌溉,减少劳动力。

A rain water storage irrigation device for landsca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
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
,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
技术介绍
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蓄水冲厕等城市杂用水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园林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维持园林内植被的生长,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为解决此问题,人们逐渐开始利用收集的雨水对植被进行灌溉,但是,目前的雨水蓄水灌溉装置,普遍是利用蓄水池进行蓄水,再通过抽水泵和水管进行雨水输送和灌溉,在实施灌溉时,需要将水管拖至园林各处进行人工灌溉,浪费人力资源,而且此种灌溉方式会使雨水迅速的渗入土地,不能被植被及时吸收,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目前的雨水蓄水灌溉系统繁琐,雨水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人力资源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灌溉操作简单,无需人工灌溉,而且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包括蓄水桶,所述蓄水桶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安装有进水筒,所述进水筒无顶,且位于所述蓄水桶内部,所述进水筒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一进水孔;所述蓄水桶顶部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顶端安装有集雨器,所述集雨器为漏斗状,所述集雨器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筒,所述升降筒与所述集雨器内部相通,所述升降筒位于所述进水筒内部,且与所述进水筒间隙配合,所述升降筒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二进水孔相互对应;所述蓄水桶的下表面安装有堵水筒,所述堵水筒与所述蓄水桶相通,所述蓄水桶的内底部安装有出水筒,所述出水筒与所述堵水筒相通且同轴,所述出水筒的内径等于所述堵水筒的内径,所述出水筒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线孔,所述出水筒的侧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所述堵水筒内部设置有封堵柱,所述封堵柱与所述堵水筒间隙配合,所述蓄水桶内部设置有浮板,所述浮板通过绳线穿过所述通线孔与所述封堵柱相连,所述堵水筒的底部安装有渗水管,所述渗水管与所述堵水筒相通,所述渗水管的内径尺寸小于所述堵水筒的内径尺寸,所述渗水管的侧壁贯穿开设有渗水孔。采用上述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使用时,将所述渗水管竖直插入植被附近的土壤内,下雨时,雨水通过所述集雨器流入所述升降筒内部,待到所述升降筒内雨水的重力大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时,克服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所述升降筒连同所述集雨器向下滑动,直至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一进水孔相通,所述升降筒内的雨水从所述第二进水孔和所述第一进水孔进入所述蓄水桶内部,所述升降筒内部雨水减少,使所述升降筒内雨水的重力小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利用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推动所述集雨器带动所述升降筒向上移动,使所述第二进水孔与所述第一进水孔错位,如此设置,在雨停时能够及时隔断蓄水桶内部雨水与外界的联系,减小雨水的蒸发;所述浮板随着所述蓄水桶内部的雨水的增多而不断上浮,待到所述浮板与所述封堵柱之间的绳线拉直后,所述浮板拉动所述封堵柱向上移动,直至所述封堵柱完全进入所述出水筒,使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堵水筒和所述渗水管相通,所述蓄水桶内的雨水依次通过所述出水孔和所述堵水筒进入到所述渗水管内部,并通过所述渗水孔进入土壤内部,使土壤湿润,供植被吸收水分,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作为优选,所述渗水管的底部安装有锥形插头。作为优选,所述集雨器的顶部开口处安装有过滤网。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筒的顶部安装有过滤块。作为优选,所述蓄水桶的底部通过转轴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至少有三个,且均匀分布。作为优选,所述浮板为空心塑料板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利用复位弹簧和升降筒的配合,在下雨时,升降筒内部集水下降,使第一进水孔与第二进水孔相通,使雨水进入蓄水桶,雨停后,利用复位弹簧能够及时使升降筒上升,使第一进水孔与第二进水孔断开,防止蓄水桶内部雨水蒸发;2、蓄水桶内部雨水增多,利用浮板使封堵柱上移,使蓄水桶内部雨水进入渗水管,并通过渗水孔进入土壤,蓄水桶内部雨水减少,封堵柱下移,阻挡雨水进入渗水管,实现装置的自动灌溉,减少劳动力,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区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的B区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收集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蓄水桶和渗水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蓄水桶;101、安装孔;2、进水筒;201、第一进水孔;3、堵水筒;4、渗水管;401、渗水孔;5、出水筒;501、出水孔;502、通线孔;6、浮板;7、集雨器;8、升降筒;801、第二进水孔;9、复位弹簧;10、过滤块;11、过滤网;12、支撑杆;13、封堵柱;14、锥形插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包括蓄水桶1,蓄水桶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101,安装孔101内部安装有进水筒2,进水筒2无顶,且位于蓄水桶1内部,进水筒2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一进水孔201;蓄水桶1顶部安装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顶端安装有集雨器7,集雨器7为漏斗状,集雨器7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筒8,升降筒8与集雨器7内部相通,升降筒8位于进水筒2内部,且与进水筒2间隙配合,升降筒8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二进水孔801,第二进水孔801与第二进水孔801相互对应;蓄水桶1的下表面安装有堵水筒3,堵水筒3与蓄水桶1相通,蓄水桶1的内底部安装有出水筒5,出水筒5与堵水筒3相通且同轴,出水筒5的内径等于堵水筒3的内径,出水筒5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线孔502,出水筒5的侧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501,堵水筒内部设置有封堵柱13,封堵柱13与堵水筒3间隙配合,蓄水桶1内部设置有浮板6,浮板6通过绳线穿过通线孔502与封堵柱13相连,堵水筒3的底部安装有渗水管4,渗水管4与堵水筒3相通,渗水管4的内径尺寸小于堵水筒3的内径尺寸,渗水管4的侧壁贯穿开设有渗水孔4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桶(1),所述蓄水桶(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101),所述安装孔(101)内部安装有进水筒(2),所述进水筒(2)无顶,且位于所述蓄水桶(1)内部,所述进水筒(2)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一进水孔(201);所述蓄水桶(1)顶部安装有复位弹簧(9),所述复位弹簧(9)顶端安装有集雨器(7),所述集雨器(7)为漏斗状,所述集雨器(7)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筒(8),所述升降筒(8)与所述集雨器(7)内部相通,所述升降筒(8)位于所述进水筒(2)内部,且与所述进水筒(2)间隙配合,所述升降筒(8)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二进水孔(801),所述第二进水孔(80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801)相互对应;/n所述蓄水桶(1)的下表面安装有堵水筒(3),所述堵水筒(3)与所述蓄水桶(1)相通,所述蓄水桶(1)的内底部安装有出水筒(5),所述出水筒(5)与所述堵水筒(3)相通且同轴,所述出水筒(5)的内径等于所述堵水筒(3)的内径,所述出水筒(5)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线孔(502),所述出水筒(5)的侧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501),所述堵水筒(3)内部设置有封堵柱(13),所述封堵柱(13)与所述堵水筒(3)间隙配合,所述蓄水桶(1)内部设置有浮板(6),所述浮板(6)通过绳线穿过所述通线孔(502)与所述封堵柱(13)相连,所述堵水筒(3)的底部安装有渗水管(4),所述渗水管(4)与所述堵水筒(3)相通,所述渗水管(4)的内径尺寸小于所述堵水筒(3)的内径尺寸,所述渗水管(4)的侧壁贯穿开设有渗水孔(4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绿化雨水蓄水灌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桶(1),所述蓄水桶(1)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孔(101),所述安装孔(101)内部安装有进水筒(2),所述进水筒(2)无顶,且位于所述蓄水桶(1)内部,所述进水筒(2)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一进水孔(201);所述蓄水桶(1)顶部安装有复位弹簧(9),所述复位弹簧(9)顶端安装有集雨器(7),所述集雨器(7)为漏斗状,所述集雨器(7)的底部安装有升降筒(8),所述升降筒(8)与所述集雨器(7)内部相通,所述升降筒(8)位于所述进水筒(2)内部,且与所述进水筒(2)间隙配合,所述升降筒(8)的侧壁贯穿开设有第二进水孔(801),所述第二进水孔(801)与所述第二进水孔(801)相互对应;
所述蓄水桶(1)的下表面安装有堵水筒(3),所述堵水筒(3)与所述蓄水桶(1)相通,所述蓄水桶(1)的内底部安装有出水筒(5),所述出水筒(5)与所述堵水筒(3)相通且同轴,所述出水筒(5)的内径等于所述堵水筒(3)的内径,所述出水筒(5)的顶部贯穿开设有通线孔(502),所述出水筒(5)的侧壁贯穿开设有出水孔(501),所述堵水筒(3)内部设置有封堵柱(13),所述封堵柱(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晓丽王亚卓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琳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