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296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所述疏散楼梯设于地下空间,由第一楼梯间、第二楼梯间、第三楼梯间三部分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针对大型地下商业中需要大量疏散宽度的空间的楼梯疏散方式,其用以实现地下建筑的楼梯可跑到不超过10米位置,减少了楼梯宽度数量,为地上地下界定提出了解决方案。

A kind of evacuation stairs in landscape terr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
本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景观地形下建筑空间划分及疏散楼梯形式。
技术介绍
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价值,大量开发地下空间的公共用途,而作为公共空间的首要功能——商业,其疏散问题是首要问题,一方面会对上部建筑或景观造成影响,同时其出口的距离也带来了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大型地下商业中需要大量疏散宽度的空间,提供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所述疏散楼梯设于地下空间,所述疏散楼梯由第一楼梯间、第二楼梯间、第三楼梯间三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楼梯间和所述第二楼梯间均为双跑楼梯,所述第一楼梯间与所述第二楼梯间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第二楼梯间有一个侧面墙壁与所述第一楼梯间的侧面墙壁重合,该重合墙壁处设有风井,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下部均起始于地下一层,并在地下一层入口处设有防火门,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上部到达同一高度后均与所述第三楼梯间连接,所述第三楼梯间为直行多跑楼梯,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下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连通,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上部在弯折一定的角度后在出地面设有出入口,所述第三楼梯间的正上方设有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疏散楼梯与地上建筑的楼梯连通,但不作为地上建筑的疏散方式。进一步地,所述疏散楼梯为直接通风的封闭楼梯间。进一步地,所述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放置风机。进一步地,所述疏散楼梯用于大型地下空间。进一步地,所述疏散楼梯高度不超过10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景观地形,包括:地下空间、位于所述地下空间上方的架空空间、位于所述架空空间上方的覆土层,所述地下空间设有上述的疏散楼梯。进一步地,所述架空空间不少于1层,如图可为3层。进一步地,所述覆土层厚度为2米。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是保证景观的完整性的一种处理方式,既利用了空间,又为公园创造了一种地形。界定突出大部分为地上包覆性建筑,下部则为地下建筑。地上楼梯与地下楼梯可连通,但不作为地上建筑的疏散。地下建筑的楼梯通过改变梯段形式可不跑到超过10米高位置。地下建筑的楼梯通过改变梯段形式可独立于地上建筑的疏散。该楼梯可直接作为有直接通风的封闭楼梯间。该楼梯也可参考主体部分将上部架空,上部空间可利用放置风机等。如不采用本技术,直接向上通过上部建筑出来,将会影响上部建筑的布局及对景观面造成较大破坏。本技术的疏散楼梯如直接向上通过上部建筑出来,则整体都可能为防烟楼梯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景观地形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疏散楼梯在地下空间中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疏散楼梯在出地面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疏散楼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1-地下空间,2-架空空间,3-架空空间,4-架空空间,5-覆土层,6-疏散楼梯,61-第一楼梯间,62-第二楼梯间,63-第三楼梯间,7-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8-与上部楼梯相接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疏散楼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或组成部分,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部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开发大型地下商业的首要问题是疏散问题,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会对上部建筑或者景观造成影响,避免出口的距离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景观地形下建筑空间划分及疏散楼梯形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请参照图1,其为景观地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景观地形包括:地下空间1、架空空间2、架空空间3、架空空间4、覆土层5,架空空间2、架空空间3、架空空间4依次位于地下空间1的上方,覆土层5位于架空空间4的上方。架空空间2、架空空间3、架空空间4、覆土层5构成地上包覆性建筑,地下空间1为地下建筑。本技术可用于创造景观地形,在实际景观规划中可不受地下建筑约束做相对较大的地形变化,保证覆土层5的厚度为2米,架空空间2、架空空间3、架空空间4可作为地上建筑加以充分利用。请参照图2、图3、图4,其为疏散楼梯的示意图。疏散楼梯6设于地下空间1之中,所述疏散楼梯6由第一楼梯间61、第二楼梯间62、第三楼梯间63三部分组成。由于地下空间1疏散宽度大,为了解决楼梯梯段过宽的问题,所述疏散楼梯6在地下一层分为第一楼梯间61、第二楼梯间62两部分,所述第一楼梯间61为双跑楼梯,所述第二楼梯间62也为双跑楼梯。所述第一楼梯间61与所述第二楼梯间62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第二楼梯间62有一个侧面墙壁与所述第一楼梯间61的侧面墙壁重合,该重合墙壁处设有风井,所述第一楼梯间61、所述第二楼梯间62的下部均起始于地下一层,并在地下一层入口处设有防火门,所述第一楼梯间61、所述第二楼梯间62的上部到达同一高度后均与所述第三楼梯间63连接。所述第三楼梯间63为直行多跑楼梯,所述第三楼梯间63的下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楼梯间61、所述第二楼梯间62连通,所述第三楼梯间63的上部在弯折一定的角度后在出地面设有出入口。所述第三楼梯间63的正上方设有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7,所述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7内可放置风机等。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疏散楼梯高度h=8.82米,小于10米。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楼梯间61、所述第二楼梯间62继续向上延伸,从而与地上建筑的楼梯相连通,但是不作为地上建筑的疏散方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散楼梯设于地下空间,所述疏散楼梯由第一楼梯间、第二楼梯间、第三楼梯间三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楼梯间和所述第二楼梯间均为双跑楼梯,所述第一楼梯间与所述第二楼梯间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第二楼梯间有一个侧面墙壁与所述第一楼梯间的侧面墙壁重合,该重合墙壁处设有风井,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下部均起始于地下一层,并在地下一层入口处设有防火门,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上部到达同一高度后均与所述第三楼梯间连接,所述第三楼梯间为直行多跑楼梯,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下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连通,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上部在弯折角度后在出地面设有出入口,所述第三楼梯间的正上方设有减少覆土厚度的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地形下疏散楼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散楼梯设于地下空间,所述疏散楼梯由第一楼梯间、第二楼梯间、第三楼梯间三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楼梯间和所述第二楼梯间均为双跑楼梯,所述第一楼梯间与所述第二楼梯间之间为并联关系,所述第二楼梯间有一个侧面墙壁与所述第一楼梯间的侧面墙壁重合,该重合墙壁处设有风井,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下部均起始于地下一层,并在地下一层入口处设有防火门,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的上部到达同一高度后均与所述第三楼梯间连接,所述第三楼梯间为直行多跑楼梯,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下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楼梯间、所述第二楼梯间连通,所述第三楼梯间的上部在弯折角度后在出地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欣陈安治陆众杰黄本良周曼康韶玮薛耀何亮林剑云汪炎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