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4243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5:56
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包括与坡面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管、多根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通过四通连接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交替且间隔设有灌浆管、引水管,灌浆管、引水管均与坡面垂直且与第二连接管保持间隔;所述灌浆管包括灌浆管上部、灌浆管下部,其中,灌浆管上部部分伸出坡面并与坡面上的加固砖套接,现浇混凝土灌入灌浆管并将加固砖、灌浆管固定成整体;所述引水管包括实体部、滤水部,滤水部下端设有通孔且外部包裹有滤水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可对松散边坡进行加固,避免崩塌。

A kind of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of loose sl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
本技术涉及边坡加固装置,尤其是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某些较松散的边坡,为了避免水土流失或崩塌,一般设置有加固结构,包括在边坡表面覆盖尼龙网,在边坡表面贴铺砖等。但这些结构均是在表面加固,加固性能不强。当雨水下渗不及时排出时,松散的边坡会形成饱和区,会导致局部变形或整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能够从内到表层形成双层加固,减少松散边坡的局部变形、沉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包括与坡面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管、多根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通过四通连接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交替且间隔设有灌浆管、引水管,灌浆管、引水管均与坡面垂直且与第二连接管保持间隔;所述灌浆管包括灌浆管上部、灌浆管下部,其中,灌浆管上部部分伸出坡面并与坡面上的加固砖套接,现浇混凝土灌入灌浆管并将加固砖、灌浆管固定成整体;所述引水管包括实体部、滤水部,滤水部下端设有通孔且外部包裹有滤水结构。所述滤水结构包括包裹在滤水部外的反滤膜,反滤膜外包裹有密目金属网。所述第二连接管底端设置有总管,总管与埋设在地下的集水池连通,集水池内设有排水管,排水管通过抽水装置进行排水。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液位开关,液位开关的输出端与液位继电器的输入端连接;液位继电器的输出端与交流接触器的输入端连接;交流接触器的输出端与排水泵的供电回路连接;排水泵的进水口与排水管的一端密封连通。>所述加固砖包括外环形体、内环形体及连接筋,外环形体、内环形体及连接筋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内环形体上设有沉头孔,灌浆管上部穿过沉头孔且低于内环形体上表面。本技术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通过在灌浆管中灌浆并与加固砖形成整体,可实现内外加固。2)、通过引水管与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连接,可进行适度的排水,避免松散边坡局部区域水饱和导致变形,下沉,间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3)、通过灌浆管、引水管的结合,利用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作为连接管道和疏水管道,既可完成灌浆加固,又可引水,一举两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管道埋设在坡面内的局部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中滤水部的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中抽水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加固砖与灌浆管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加固砖铺设灌浆后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四通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中四通连接示意图。图中: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灌浆管3,灌浆管上部3-1,灌浆管下部3-2,引水管4,实体部4-1,滤水部4-2,加固砖5,外环形体5-1,内环形体5-2,连接筋5-3,沉头孔5-4,现浇混凝土6,通孔7,滤水结构8,反滤膜9,密目金属网10,总管11,集水池12,排水管13,抽水装置14,液位开关14-1,液位继电器14-2,交流接触器14-3,排水泵14-4,四通1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包括埋设在坡面以下的管道网和铺设在坡面上的加固砖5。这里的管道网包括与坡面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管1、多根第二连接管2,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通过四通15连接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1上交替且间隔设有灌浆管3、引水管4,灌浆管3通过四通与第一连接管1连接,灌浆管3包括灌浆管上部3-1、灌浆管下部3-2,灌浆管上部3-1、灌浆管下部3-2以第一连接管1为界限。这里的灌浆管上部3-1为实体管体,且顶端伸出坡面外与加固砖5套接,而灌浆管下部3-2则为布满通孔的管体(通过开孔,在灌浆后,混凝土可从通孔溢出并与外侧的土基结合,进一步提高牢固性)。引水管4通过三通与第一连接管1连接,引水管4包括实体部4-1、滤水部4-2,滤水部4-2下端设有通孔7且外部包裹有滤水结构8,滤水结构8可避免泥土进入管道而堵塞管道。所述滤水结构8包括包裹在滤水部4-2外的反滤膜9(反滤膜9也可换成超滤膜),反滤膜9外包裹有密目金属网10。通过设置滤水结构,可有效避免滤水部4-2的堵塞,并且密目金属网对滤水部4-2、反滤膜9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使滤水部、反滤膜的使用寿命更长。另外,第二连接管2底端设置有总管11,总管11与埋设在地下(坡底)的集水池12连通,集水池12内设有排水管13,排水管13通过抽水装置14进行排水。为了实现自动排水,抽水装置14包括液位开关14-1,液位开关14-1的输出端与液位继电器14-2的输入端连接;液位继电器14-2的输出端与交流接触器14-3的输入端连接;交流接触器14-3的输出端与排水泵14-4的供电回路连接;排水泵14-4的进水口与排水管13的一端密封连通。这里的液位开关14-1为FYC-3型浮子式液位开关。液位继电器14-2为JYB714型液位继电器。交流接触器14-3为CJ12型交流接触器。排水泵14-4为WQ型排水泵。当集水池12蓄存一定地下水时,液位开关14-1检测到积水的水位信号,并根据水位信号控制液位继电器14-2进行动作,液位继电器14-2进而控制交流接触器14-3进行动作,使得排水泵14-4的供电回路接通,排水泵14-4由此开始工作,并通过排水管13将集水池12内的积水进行抽排。通过液位开关14-1实现积水进行实时检测,通过排水泵14-4对积水进行及时自动排除,由此可避免雨季松散边坡内形成暂态饱和区而导致的沉降或局部变形。所述加固砖5包括外环形体5-1、内环形体5-2及连接筋5-3,外环形体5-1、内环形体5-2及连接筋5-3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内环形体5-2上设有沉头孔5-4,灌浆管上部3-1穿过沉头孔5-4且低于内环形体5-2上表面。外环形体5-1、内环形体5-2之间预留较大空间,使得坡面可供绿色植被生长覆盖,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而沉头孔5-4则方便灌浆管3穿过并部分伸出,由于灌浆管3顶端低于加固砖5上表面,通过现浇混凝土6可将灌浆管3、加固砖5沉头孔5-4全面覆盖,既保证平整,同时使得灌浆管3、加固砖5形成整体,提高整体稳定性。这里灌浆时,由于灌浆压力较大,为了确保引水管4与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之间的通路保持畅通,可对四通15进行改进。如图7所示,这里的四通15中一侧为封堵状,设置外螺纹,其他三侧设置内螺纹通孔。连接后如图8所示,引水管4中水流走向如箭头所示。灌浆管3左右侧的四通15相对于灌浆管3一侧封堵,图中用加粗表示。这样保持引水和灌浆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工作原理及过程:1)、在布置管网时,可沿坡面开挖管网槽,并根据布设的灌浆管3、引水管4点钻孔,将灌浆管3、引水管4置于孔内,然后用三通或四通与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连接,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埋设在管网槽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坡面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管(1)、多根第二连接管(2),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通过四通连接成网状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管(1)上交替且间隔设有灌浆管(3)、引水管(4),灌浆管(3)、引水管(4)均与坡面垂直且与第二连接管(2)保持间隔;所述灌浆管(3)包括灌浆管上部(3-1)、灌浆管下部(3-2),其中,灌浆管上部(3-1)部分伸出坡面并与坡面上的加固砖(5)套接,现浇混凝土(6)灌入灌浆管(3)并将加固砖(5)、灌浆管(3)固定成整体;所述引水管(4)包括实体部(4-1)、滤水部(4-2),滤水部(4-2)下端设有通孔(7)且外部包裹有滤水结构(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坡面平行的多根第一连接管(1)、多根第二连接管(2),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通过四通连接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1)上交替且间隔设有灌浆管(3)、引水管(4),灌浆管(3)、引水管(4)均与坡面垂直且与第二连接管(2)保持间隔;所述灌浆管(3)包括灌浆管上部(3-1)、灌浆管下部(3-2),其中,灌浆管上部(3-1)部分伸出坡面并与坡面上的加固砖(5)套接,现浇混凝土(6)灌入灌浆管(3)并将加固砖(5)、灌浆管(3)固定成整体;所述引水管(4)包括实体部(4-1)、滤水部(4-2),滤水部(4-2)下端设有通孔(7)且外部包裹有滤水结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结构(8)包括包裹在滤水部(4-2)外的反滤膜(9),反滤膜(9)外包裹有密目金属网(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松散边坡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华宛良朋王志雄赵代鹏刘春玉潘洪月王坤尹金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