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驱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395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驱动器,属于智能驱动器技术领域,包括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外部设置有内壳,所述内壳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围设在驱动器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两侧上端连通有第一散热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通过风扇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下表面流进入第二散热管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驱动器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

Smart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驱动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驱动器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驱动器。
技术介绍
智能伺服驱动器又称“可编程伺服驱动器”,是集伺服驱动技术、PLC技术、运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全数字化驱动器,其内部可进行梯形图编程,完成PLC的逻辑、数据运算,通过特有的运动控制指令,来实现多轴电机同步控制功能。智能伺服驱动器属于伺服系统中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高端装备、智能机器的核心控制部件,智能伺服驱动器能广泛应用于纺织机械、木工机械等领域,现有的智能驱动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现有的散热方式一般在外壳外设有散热口或散热风扇,但散热效果较差,并且这种方式导致智能驱动器容易积攒灰尘,而智能驱动器大多较为精密,灰尘会影响智能驱动器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驱动器,具有散热效果好且防尘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驱动器,包括驱动器,所述驱动器的外部设置有内壳,所述内壳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围设在驱动器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两侧上端连通有第一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邻近上端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内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连接在外壳底部,所述内壳与外壳形成腔体,所述散热翅片贯穿内壳并设置在腔体内,所述外壳的外壁上与散热翅片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有风扇。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贯穿延伸至外壳的一端设置有封盖。优选的,所述风扇的外侧设置防护罩。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垫。优选的,所述外壳的表面对应腔体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散热孔。优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下表面朝向第一散热管的方向设置为倾斜面。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管紧贴在驱动器的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通过风扇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下表面流进入第二散热管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驱动器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2、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器在散热过程中不与外界空气流通,从而使灰尘无法进入驱动器内,从而保证了驱动器不受灰尘影响,延长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智能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电路图。图中:1、防护罩;2、风扇;3、第一散热管;4、内壳;5、外壳;6、进液管;7、封盖;8、驱动器;9、散热翅片;10、腔体;11、减震垫;12、支撑杆;13、第二散热管;14、散热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驱动器,包括驱动器8,驱动器8的外部设置有内壳4,内壳4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3,第二散热管13围设在驱动器8的底部外侧,第二散热管13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第二散热管13内装有工作流体,第二散热管13的两侧上端连通有第一散热管3,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第一散热管3紧贴在驱动器8的外侧;为了方便向第二散热管13内补充工作流体,第一散热管3的上端设置有进液管6,进液管6贯穿延伸至外壳5的一端设置有封盖7;第一散热管3邻近上端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9,为了有助于工作流体汽态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9底部流下,散热翅片9下表面朝向第一散热管3的方向设置为倾斜面;内壳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下端连接在外壳5底部,为了防止装置放置时受压损坏壳体,外壳5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垫11;内壳4与外壳5形成腔体10,散热翅片9贯穿内壳4并设置在腔体10内,外壳5的外壁上与散热翅片9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有风扇2,为了阻隔灰尘以及防止风扇2扇叶伤人,风扇2的外侧设置防护罩1;为了加快空气流通,提高散热速度,外壳5的表面对应腔体10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4;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专利技术使用时,驱动器8工作时产生热量,第一散热管3与第二散热管13在驱动器8外侧进行吸热,第二散热管13内部装有工作流体,工作流体液态遇热挥发成汽态,挥发过程中会带走热量,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通过风扇2进行吹风,使汽态工作流体向上运动到散热翅片9处遇冷转化成液体再沿散热翅片9下表面第一散热管3内壁流下进入第二散热管13中,再吸热转化成汽态,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液汽循环带走热量,从而保证驱动器8能够进行高效散热,散热快且效果良好,且驱动器8在散热过程中不与外界空气流通,从而使灰尘无法进入驱动器8内,从而保证了驱动器8不受灰尘影响,延长寿命。如图3所示,该智能驱动内部设置有驱动电路,调试项目与标准如下:1、输入电压:24Vdc2、驱动电流:0~3A3、故障报警:无负载3、70℃高温老化6小时4、垂直震动1小时。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驱动器,包括驱动器(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8)的外部设置有内壳(4),所述内壳(4)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3),所述第二散热管(13)围设在驱动器(8)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13)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13)的两侧上端连通有第一散热管(3),所述第一散热管(3)邻近上端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9),所述内壳(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的下端连接在外壳(5)底部,所述内壳(4)与外壳(5)形成腔体(10),所述散热翅片(9)贯穿内壳(4)并设置在腔体(10)内,所述外壳(5)的外壁上与散热翅片(9)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有风扇(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驱动器,包括驱动器(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8)的外部设置有内壳(4),所述内壳(4)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管(13),所述第二散热管(13)围设在驱动器(8)的底部外侧,所述第二散热管(13)的首尾连通形成循环管,所述第二散热管(13)的两侧上端连通有第一散热管(3),所述第一散热管(3)邻近上端外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9),所述内壳(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的下端连接在外壳(5)底部,所述内壳(4)与外壳(5)形成腔体(10),所述散热翅片(9)贯穿内壳(4)并设置在腔体(10)内,所述外壳(5)的外壁上与散热翅片(9)对应的位置固定设置有风扇(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管(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慧王万年王天甜唐洪珍石兆蚌孙会昌刘启峰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市科达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