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2920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换热器采用立式或卧式方烟道管布置,包括蒸汽入口母管、入口大联箱、出口大联箱、入口小联箱、出口小联箱、若干组组合式布置的换热管组、蒸汽出口母管、收缩入口段筒体、扩张出口段筒体以及稳流直段筒体;换热管组由多根高比表面换热管组成;收缩入口段筒体与扩张出口段筒体分别设置在稳流直段筒体的两端;入口小联箱位于扩张出口段筒体内,出口小联箱位于收缩入口段筒体内;蒸汽入口母管与入口大联箱相接,蒸汽出口母管与出口大联箱相接。本换热器的体积小,且运行阻力更低;当采用立式布置时,完全可以避免烟尘堵塞现象;采用多组分别并行控制,实现负荷灵活调节。

Pure countercurrent modular combined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节能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
技术介绍
烟气余热回收换热设备目前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烟道式余热锅炉或换热设备大多采用蛇形管换热器结构,烟气对换热管进行横向冲刷,为了增强换热效果,普遍在烟气/蒸汽换热或烟气/水换热场合采用翅片管结构。但受限于烟气侧阻力降要求和换热管磨损问题,横向冲刷管的烟气流速一般控制在10m/s以内;且翅片管容易受积尘结垢的影响,应用过程中换热器换热性能衰减比较大;甚至在一些含尘量较高的场合,只能采用换热性能较差的光管换热,设备因而变得庞大,金属耗量高;以上局限性大大降低了烟道式换热器的性价比,影响到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为了描述方便,以烟气再热蒸汽为例进行内容描述。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所述换热器采用立式或卧式方烟道管布置,包括蒸汽入口母管、大联箱、小联箱、若干组组合式布置的换热管组、蒸汽出口母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采用立式或卧式方烟道管布置,包括蒸汽入口母管(1)、大联箱、小联箱、若干组组合式布置的换热管组(5)、蒸汽出口母管(7)、收缩入口段筒体(8)、扩张出口段筒体(10)以及稳流直段筒体(9);所述换热管组(5)由多根高比表面换热管组(5)成;所述收缩入口段筒体(8)与所述扩张出口段筒体(10)分别设置在所述稳流直段筒体(9)的两端形成换热筒,所述换热管组(5)位于所述换热筒内;所述大联箱包括入口大联箱(21)和出口大联箱(22),所述小联箱包括入口小联箱(31)和出口小联箱(32);每组换热管组(5)的进口均设置有所述入口小联箱(31),若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采用立式或卧式方烟道管布置,包括蒸汽入口母管(1)、大联箱、小联箱、若干组组合式布置的换热管组(5)、蒸汽出口母管(7)、收缩入口段筒体(8)、扩张出口段筒体(10)以及稳流直段筒体(9);所述换热管组(5)由多根高比表面换热管组(5)成;所述收缩入口段筒体(8)与所述扩张出口段筒体(10)分别设置在所述稳流直段筒体(9)的两端形成换热筒,所述换热管组(5)位于所述换热筒内;所述大联箱包括入口大联箱(21)和出口大联箱(22),所述小联箱包括入口小联箱(31)和出口小联箱(32);每组换热管组(5)的进口均设置有所述入口小联箱(31),若干入口小联箱(31)并联连接在所述入口大联箱(21)上;每组换热管组(5)的出口均设置有所述出口小联箱(32),若干出口小联箱(32)并联连接在所述出口大联箱(22)上;所述入口小联箱(31)位于所述扩张出口段筒体(10)内,所述出口小联箱(32)位于所述收缩入口段筒体(8)内;所述蒸汽入口母管(1)与所述入口大联箱(21)相接,所述蒸汽出口母管(7)与所述出口大联箱(22)相接;所述换热器的烟气通道从所述换热器顶端的烟气进口、所述收缩入口段筒体(8)流入,在所述稳流直段筒体(9)释放热量后通过所述扩张出口段筒体(10)流出所述换热器外;再热蒸汽从所述蒸汽入口母管(1)进入所述入口大联箱(21),依次经过每个所述换热管组(5)的入口小联箱(31),经过所述出口小联箱(32)汇流到所述出口大联箱(22),并从所述蒸汽出口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爱民莫逊朱冬生林成迪尹应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