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子晴专利>正文

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878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枕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所述枕头本体包括仰卧区、位于仰卧区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卧区和两个位于侧卧区远离仰卧区一侧的自由蜷缩卧区,所述仰卧区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条形颈部支撑部和位于条形颈部支撑部上侧的第一头部支撑部,第一头部支撑部的表面对称连接有两个撑托部,所述撑托部包括手腕仿生部和大拇指仿生部,所述手腕仿生部和大拇指仿生部为一体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模仿人们最初使用手臂当枕头的形式,可帮助使用者在睡眠时仰卧、侧卧及蜷缩卧时皆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曲线和舒适姿态,使得人们的使用更加舒适。

A bionic pillow with human 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
本技术涉及枕头
,尤其涉及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
技术介绍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一般认为,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睡觉时须采用枕头。枕头一般由枕芯、枕套两部分构成。目前的枕头形式单一,不能对人们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放松支撑,通过观察研究灵长类动物、类人猿和人类睡眠姿势历史,发现最早的枕头不是其它物体,而是灵长类动物的手臂,包括人类在母体子宫中也是用手臂枕护头部,之所以人类后来使用枕头,不再枕臂,是因为长时间的枕手臂会麻痹手臂血管神经,从而用其它物体来做枕头,但是人类自身手臂形状功能的优点,没有很好的保留下来,不能使人们睡眠时对头颈部的支撑达到最优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枕头形式单一,不能对人们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放松支撑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包括枕头本体,所述枕头本体包括仰卧区、位于仰卧区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卧区和两个位于侧卧区远离仰卧区一侧的自由蜷缩卧区,所述仰卧区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条形颈部支撑部和位于条形颈部支撑部上侧的第一头部支撑部,第一头部支撑部的表面对称连接有两个撑托部,所述撑托部包括手腕仿生部和大拇指仿生部,所述手腕仿生部和大拇指仿生部为一体连接结构;所述侧卧区包括与条形颈部支撑部一体连接的颈腮部支撑面和与第一头部支撑部与撑托部一体连接的第二头部支撑部,所述颈腮部支撑面和第二头部支撑部远离仰卧区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颈腮部支撑面和第二头部支撑部之间形成有臂弯镂空区;所述自由蜷缩卧区为颈腮部支撑面和第二头部支撑部的交汇连接部分。优选的,所述仰卧区、侧卧区和自由蜷缩卧区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所述枕头本体的具体材质为乳胶或硅胶。优选的,所述第一头部支撑部的表面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弧形低洼部。优选的,所述条形颈部支撑部的高度高于第一头部支撑部的高度。优选的,所述颈腮部支撑面的高度高于第二头部支撑部的高度。优选的,所述颈腮部支撑面相对于条形颈部支撑部呈弧向两端走向。优选的,所述条形颈部支撑部与第一头部支撑部之间断开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人体结构仿生枕头,通过设有的仰卧区,仿生理高度的条型颈部支撑使颈椎自然放松,仿生手掌交叉后厚度的第一头部支撑部配合弧形低洼部能够仿生手掌交叉放置的部分,形成中间低左右高的形状,符合头部横向截面曲线,使得头部放置稳固舒适,两侧设置的撑托部,手腕仿生部能够对头部的侧面进行较好的支撑遮挡,模仿手腕成型,使人们的使用更有安全感,且对仰卧和侧卧的姿势转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大拇指仿生部的设计能够向人们颈部的两侧进行进一步的支撑且起到移动的穴位按摩作用,颈椎自然放松,使用舒适。2、该人体结构仿生枕头,通过设有的侧卧区,颈腮部支撑面仿生人体上臂设计,第二头部支撑部仿生人体小臂设计,上臂区比小臂区要高,仿生设计来自于头部同时枕上臂和小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等高度恰恰为肩膀的高度,使得颈椎自然平直放松,颈腮部支撑面的高度大于第二头部支撑部的高度,能够更加贴合头部侧面曲线,使得头部侧卧时端正放松,使用舒适,臂弯镂空区对耳部和眼部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避免睡觉时枕头容易对人体眼部和耳部造成挤压使之容易产生皱纹的问题。3、该人体结构仿生枕头,通过设有的自由蜷缩卧区,自由蜷缩卧区为颈腮部支撑面和第二头部支撑部的交汇连接部分,仿生人体上臂和小臂相会处的肘部,达到自由随意舒适的使用,使人们的使用更加舒适自在。而且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模仿人们最初使用手臂当枕头的形式,可帮助使用者在睡眠时仰卧、侧卧及蜷缩卧时皆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曲线和舒适姿态,使得人们的使用更加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枕头本体、2仰卧区、21条形颈部支撑部、22第一头部支撑部、23撑托部、231手腕仿生部、232大拇指仿生部、24弧形低洼部、3侧卧区、31颈腮部支撑面、32第二头部支撑部、33臂弯镂空区、4自由蜷缩卧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枕头本体1包括仰卧区2、位于仰卧区2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卧区3和两个位于侧卧区3远离仰卧区2一侧的自由蜷缩卧区4,仰卧区2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条形颈部支撑部21和位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上侧的第一头部支撑部22,第一头部支撑部22的表面对称连接有两个撑托部23,撑托部23包括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为一体连接结构;侧卧区3包括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一体连接的颈腮部支撑面31和与第一头部支撑部22与撑托部23一体连接的第二头部支撑部32,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远离仰卧区2的一端一体连接,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臂弯镂空区33;自由蜷缩卧区4为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的交汇连接部分。仰卧区2、侧卧区3和自由蜷缩卧区4为一体成型结构。枕头本体1的具体材质为乳胶或硅胶。第一头部支撑部22的表面开设有向下凹陷的弧形低洼部24。条形颈部支撑部21的高度高于第一头部支撑部22的高度。颈腮部支撑面31的高度高于第二头部支撑部32的高度。颈腮部支撑面31相对于条形颈部支撑部21呈弧向两端走向,能够为人们侧卧时的肩膀放置留出空间,也为睡着的自己的手臂自然随意放置留出空间。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与第一头部支撑部22之间断开设置,可使人们使用时使两者适量相对位移,可为不同颈长的睡者提供缓冲量。本技术中,使用时,通过设有的仰卧区2,仿生理高度的条型颈部支撑21使颈椎自然放松,仿生手掌交叉后厚度的第一头部支撑部22配合弧形低洼部24能够仿生手掌交叉放置的部分,形成中间低左右高的形状,符合头部横向截面曲线,使得头部放置稳固舒适,两侧设置的撑托部23,手腕仿生部231能够对头部的侧面进行较好的支撑遮挡,模仿手腕成型,使人们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所述枕头本体(1)包括仰卧区(2)、位于仰卧区(2)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卧区(3)和两个位于侧卧区(3)远离仰卧区(2)一侧的自由蜷缩卧区(4),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区(2)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条形颈部支撑部(21)和位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上侧的第一头部支撑部(22),第一头部支撑部(22)的表面对称连接有两个撑托部(23),所述撑托部(23)包括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所述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为一体连接结构;/n所述侧卧区(3)包括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一体连接的颈腮部支撑面(31)和与第一头部支撑部(22)与撑托部(23)一体连接的第二头部支撑部(32),所述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远离仰卧区(2)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臂弯镂空区(33);/n所述自由蜷缩卧区(4)为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的交汇连接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结构仿生枕头,包括枕头本体(1),所述枕头本体(1)包括仰卧区(2)、位于仰卧区(2)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卧区(3)和两个位于侧卧区(3)远离仰卧区(2)一侧的自由蜷缩卧区(4),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区(2)包括长条形结构的条形颈部支撑部(21)和位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上侧的第一头部支撑部(22),第一头部支撑部(22)的表面对称连接有两个撑托部(23),所述撑托部(23)包括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所述手腕仿生部(231)和大拇指仿生部(232)为一体连接结构;
所述侧卧区(3)包括与条形颈部支撑部(21)一体连接的颈腮部支撑面(31)和与第一头部支撑部(22)与撑托部(23)一体连接的第二头部支撑部(32),所述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远离仰卧区(2)的一端一体连接,所述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之间形成有臂弯镂空区(33);
所述自由蜷缩卧区(4)为颈腮部支撑面(31)和第二头部支撑部(32)的交汇连接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子晴
申请(专利权)人:陈子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