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877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4 2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包括下层壳体和上层盖,所述下层壳体的一侧连接有与其底面齐平的安装板,安装板与下层壳体的材料一致且共同注塑成形,颈部气囊和头部气囊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充气控制装置的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放有长条形睡姿感应片,感应片上排列着多个感应区域,睡姿感应片的信号输出线路均电性连接在充气控制装置内控制电路板的信号输入端口。当睡姿为仰躺时,颈部气囊充气,支撑颈椎,当换成侧躺睡姿时,头部气囊充气抬高枕头,同时颈部气囊放气,从而达到睡眠保护颈椎,自动升降的效果。

A pillow that can automatically rise and fall with different sleeping posi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枕头,具体是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生活对电脑和手机的日益依赖,由于长时间低头导致颈椎病的人越来越多。在睡眠时使用合适的枕头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的症状,让颈椎恢复健康。在仰躺时,枕头需要颈部高头部低,让颈椎可以有效放松,在侧躺时枕头需要高一些,高度接近一侧肩膀的宽度,让颈椎平直不会向下或者向上弯曲。这样就要求枕头有仰躺和侧躺两种高度。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枕头将仰躺区和侧躺区分开,两个区域高度不同。但由于在睡眠时人会无意识地翻身,会出现仰躺时头枕在较高的侧睡区,或者侧躺时头枕在较低的仰躺区的问题。因而更好的解决方法是让枕头会按不同的睡姿自动调节高度。这样就需要监测睡眠姿势,让枕头以此来调整高度。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监测睡姿状态的方法,比如将三轴加速度感应器戴在身体上,通过感应器感受不同的身体方位变化,来判断睡姿;也有在枕头表面放压力感应点阵列,通过仰躺时头部和枕头的接触面面积与侧躺时头部与枕头的接触面积不同,来判断仰躺和侧躺;也有在床上放置压力感应点阵列或者线性排列的压力感应点,通过仰躺和侧躺时身体和床的接触面积不同,来判断睡姿;也有通过红外线摄像头来拍摄睡眠,利用程序来识别睡姿;还有用气压感应器测试枕头内的气囊的气压大小,通过气压的变化来判断是仰躺还是侧躺。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缺陷,三轴加速度感应器需要佩戴在身上,使用感受度不好;用枕头内的压力感应点阵列,很难判断侧躺和趴着睡的区别,侧躺和趴着睡时头部和枕头的接触面积是类似的;在床上放压力感应点阵列,需要枕头外再加一个平铺在床上的感应器,增加了设备,限制了它的使用;用红外摄像头来拍摄会引起关于个人隐私的顾虑;在仰躺和侧躺时,头部对于气囊的压力变化小,气压感应器的识别准确率低。而且目前能自动升降的充气枕头往往只有一个气囊,且气囊只能针对头部进行充气升降。然而仰躺时颈部也需要得到有效支撑,才可以达到护颈的效果,如果没有颈部气囊,只有头部气囊,在仰躺时头部气囊放气降低,颈部区域无法给颈椎足够的支撑力,护颈的效果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使用者睡眠姿势,并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进行调整,在仰躺时颈部也可以得到有效支撑的枕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包括下层壳体和上层盖,所述下层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开口,开口上盖有上层盖,所述下层壳体的一侧连接有与其底面齐平的安装板,安装板与下层壳体的材料一致且共同注塑成形,下层壳体和上层盖构成的安装腔体中固定有用于承托头部的头部气囊,而头部气囊与靠近安装板一侧的壳壁之间设置有颈部气囊,头部气囊与壳壁的另一侧之间设置有充气控制装置,所述颈部气囊和头部气囊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充气控制装置的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安装板的上表面放有长条形睡姿感应片,感应片上排列着多个感应区域,睡姿感应片是薄膜压力传感器,睡姿感应片的信号输出线路均电性连接在充气控制装置内控制电路板的信号输入端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充气控制装置主要有设置在壳体内的充电电池、控制电路板、微型充气泵、降噪外壳、降低气流噪音器、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其中微型充气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降低气流噪音器的输入端,降低气流噪音器的输出端通过三通管分别连接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一个进气口,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进出气孔分别连接颈部气囊和头部气囊的输入输出端口,该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进出气孔即为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微型充气泵置于降噪外壳内,降噪外壳的表面开设有用于气管和导线进出的通孔,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的出气孔通过另一个三通管连接降噪外壳表面的一个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降低气流噪音器,降低气流噪音器主要由出气孔直径小于其进气孔直径的容器组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当容器为管道A的时候,管道A的一端为开放口并用于连接供气管道,而管道的另一端密封并开设直径小于管道A直径的出气孔,而出气孔可以连接管道B的一端,出气孔和管道B的另一端均可以直接连接出气管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当容器为罐体的时候,罐体的上开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其中进气孔用于直接连接供气管道,其中出气孔处可以连接管道B的一端,出气孔和管道B的另一端均可以直接连接出气管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睡姿感应片的感应区域可以是一排圆形的感应区域,也可以是一排方形的感应区域,也可以一个长条状的感应区域。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睡姿感应片8主要由上PET聚酯膜层801、上导电银浆层803、UV绝缘油层804、下导电银浆层805和下PET聚酯膜层802,上PET聚酯膜层801和下PET聚酯膜层802上下复合构成容纳感应区域的睡姿感应片8的外层保护层,而感应区域为上导电银浆层803、UV绝缘油层804和下导电银浆层805自上而下复合构成,其中上导电银浆层803之间通过导线串联后接入充气控制装置2内的控制电路板,下导电银浆层805之间也通过导线串联后接入充气控制装置2内的控制电路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睡姿感应片8主要由上PET聚酯膜层801、上高阻碳膜电阻层806、下高阻碳膜电阻层807和下PET聚酯膜层802,上PET聚酯膜层801和下PET聚酯膜层802上下复合构成容纳感应区域的睡姿感应片8的外层保护层,而感应区域由上高阻碳膜电阻层806和下高阻碳膜电阻层807上下复合构成,其中每个上高阻碳膜电阻层806均单独通过一根导线连接控制电路板,而下高阻碳膜电阻层807之间通过导线串联后接入充气控制装置2内的控制电路板态。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其控制方法如下:睡姿感应片8放在枕头颈部一侧向后背部延伸的5cm长度区域。当仰躺时,头和颈枕在枕头上,后背部躺在床面上,后背和颈部的连接处呈弧形向枕头延伸,有大概6cm长的一段区域是没有与枕头或者与床接触的。当睡姿感应片所在的区域受到的压力很小或者不受到身体的压力时,充气控制装置默认为仰躺,充气控制装置控制气泵,以及对应的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向颈部和头部气囊充气;同时颈部气囊充气时间有不充气、12秒、15秒、18秒四个控制模式,用于为颈部提供不同的支撑力,仰躺时头部气囊有不充气和5秒、10秒、15秒四个控制模式,用于调节头部高度。当侧躺时,由于肩膀一侧压在睡姿感应片上,充气控制装置接收到触发信号,并控制二位三通电磁阀A对颈部气囊进行放气,然后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B向头部气囊充气,充气时间有70秒、75秒、80秒、85秒和90秒五个个控制模式,用于实现侧躺时头部的支撑。所述充气控制装置能够将前一次使用者的调节模式记忆,在下一次开启使用时,根据睡姿感应片有无感应信号自动控制气泵、二位三通电磁阀A和二位三通电磁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包括下层壳体(1)和上层盖(9),所述下层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开口,开口上盖有上层盖(9),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壳体(1)的一侧连接有与其底面齐平的安装板(7),安装板(7)与下层壳体(1)的材料一致且共同注塑成形,下层壳体(1)和上层盖(9)构成的安装腔体中固定有用于承托头部的头部气囊(5),而头部气囊(5)与靠近安装板(7)一侧的壳壁之间设置有颈部气囊(6),头部气囊(5)与壳壁的另一侧之间设置有充气控制装置(2),所述颈部气囊(6)和头部气囊(5)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充气控制装置(2)的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所述安装板(7)的上表面安装有一个长条状的睡姿感应片(8),睡姿感应片(8)是薄膜压力传感器,睡姿感应片(8)上排列着多个感应区域;睡姿感应片(8)的信号输出线路均电性连接在充气控制装置(2)内控制电路板的信号输入端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包括下层壳体(1)和上层盖(9),所述下层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开口,开口上盖有上层盖(9),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壳体(1)的一侧连接有与其底面齐平的安装板(7),安装板(7)与下层壳体(1)的材料一致且共同注塑成形,下层壳体(1)和上层盖(9)构成的安装腔体中固定有用于承托头部的头部气囊(5),而头部气囊(5)与靠近安装板(7)一侧的壳壁之间设置有颈部气囊(6),头部气囊(5)与壳壁的另一侧之间设置有充气控制装置(2),所述颈部气囊(6)和头部气囊(5)的输入输出端口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充气控制装置(2)的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所述安装板(7)的上表面安装有一个长条状的睡姿感应片(8),睡姿感应片(8)是薄膜压力传感器,睡姿感应片(8)上排列着多个感应区域;睡姿感应片(8)的信号输出线路均电性连接在充气控制装置(2)内控制电路板的信号输入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控制装置(2)主要有设置在壳体内的充电电池、控制电路板、微型充气泵(11)、降噪外壳(12)、降低气流噪音器(13)、二位三通电磁阀A(14)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15),其中微型充气泵(11)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降低气流噪音器(13)的输入端,降低气流噪音器(13)的输出端通过三通管分别连接二位三通电磁阀A(14)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15)的一个进气口,二位三通电磁阀A(14)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15)的进出气孔分别连接颈部气囊(6)和头部气囊(5)的输入输出端口,该二位三通电磁阀A(14)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15)的进出气孔即为颈部气囊充放气口和头部气囊充放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充气泵(11)置于降噪外壳(12)内,降噪外壳(12)的表面开设有用于气管和导线进出的通孔,二位三通电磁阀A(14)和二位三通电磁阀B(15)的出气孔通过另一个三通管连接降噪外壳(12)表面的一个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以随着不同睡姿自动升降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降低气流噪音器(13),降低气流噪音器(13)主要由出气孔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泽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舒益宝床上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