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1032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包括工装件本体,所述工装件本体呈板状,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输入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绕纤部,所述工装件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所述绕纤部之间的固定夹。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三根光纤均可在绕纤部卷绕数圈,以达到调整光纤自由长度的目的。光纤经卷绕后,基本全部位于工装件本体的内部,从而避免了测试过程中受到意外拉扯的情形发生,确保测试可以稳定的进行。

A tool for testing optical fiber coup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
本技术涉及光纤加工测试
,特别涉及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
技术介绍
光纤耦合器又称分歧器,主要是将光迅信号从一条光纤中分至到多条光纤中的元件,实现光信号功率在不同光纤件的分配或组合的光器件,并利用不同光纤面紧邻光纤芯区中导波能量的相互交换作用构成。在对光纤耦合器进行性能测试时,一般采用工装件对光纤耦合器进行定位装夹。光纤耦合器本体部分固定安装在工装件内的固定夹上,光纤耦合器两端的光纤分别插入至输入端光纤夹以及输出端光纤夹内实现夹紧。由于光纤较长,位于固定夹与光纤夹之间的部分光纤处于自由状态,该部分的光纤容易跑出至工装件本体的外部,在测试过程中,位于工装件本体外部的部分光纤容易受到意外的拉扯,进而导致光纤耦合器受损,最后测试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包括工装件本体,所述工装件本体呈板状,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输入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绕纤部,所述工装件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所述绕纤部之间的固定夹。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纤部包括绕纤立柱和挡圈,所述绕纤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工装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圈设置在所述绕纤立柱的顶部,所述挡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绕纤立柱的直径,所述挡圈的底部、绕纤立柱的外周以及工装件本体的上表面共同形成卷绕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纤立柱和/或所述挡圈为磁性件。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夹包括朝上设置的开口,所述开口的端部指向所述工装件本体端部。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开口为弧形开口,所述弧形开口的底部设有形变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两个光纤挡板,所述光纤挡板分别设置在工装件本体的两侧。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光纤挡板的上端部向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中间部分弯折后形成L形的限位顶板,所述限位顶板与所述工装件本体之间形成光纤挡槽。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输入端光纤夹位于所述工装件本体一端的中间,两个所述输出端光纤夹对称设置在所述工装件本体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绕纤部设置在所述工装件本体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有益效果:该工装件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绕纤部,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一根输入光纤经其中一个绕纤部卷绕后,再伸入至输入端光纤夹实现夹紧;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两根输出光纤经另外一个绕纤部卷绕后,再分别伸入至输出端光纤夹实现夹紧。三根光纤均可在绕纤部卷绕数圈,以达到调整光纤自由长度的目的。光纤经卷绕后,基本全部位于工装件本体的内部,从而避免了测试过程中受到意外拉扯的情形发生,确保测试可以稳定的进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工装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绕纤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固定夹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光纤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该工装件由工装件本体10、输入端光纤夹50、输出端光纤夹60、绕纤部30、固定夹20以及光纤挡板等组成。其中,工装件本体10呈板状,本实施例中,工装件本体10为长方形,输入端光纤夹50固定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的左端中间部分,输出端光纤夹6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的右端。绕纤部3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绕纤部30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的左端中间部分,另外一个绕纤部30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的右端中间部分,两个绕纤部30设置在工装件本体10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固定夹20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的中间部分,本实施例中,固定夹20位于两个绕纤部30之间且偏向设置在两个绕纤部30的上方。整个输入端光纤夹50、输出端光纤夹60、绕纤部30以及固定夹20在工装件本体10上的相对位置固定,方便实现光纤的卷绕以及光纤较好的插入至光纤夹内。光纤耦合器放置在固定夹20时,确保光纤耦合器的输入端指向输出端光纤夹60,光纤耦合器的输出端指向输入端光纤夹50。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一根输入光纤先在靠近输出端光纤夹60的绕纤部30上进行卷绕,然后再反向插入至输入端光纤夹50;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两根输出光纤先在靠近输入端光纤夹50的绕纤部30上进行卷绕,然后再反向插入至输出端光纤夹60。如此一来,光纤在插入至相应的光纤夹中时,过渡的长度较长,避免了光纤弯曲过大,方便实现光纤的夹紧固定。优选地,绕纤部30包括绕纤立柱31和挡圈32,绕纤立柱31的底部与工装件本体10固定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方便拆卸。挡圈32固定安装在绕纤立柱31的顶部,挡圈32的直径大于绕纤立柱31的直径,挡圈32的底部、绕纤立柱31的外周以及工装件本体10的上表面共同形成卷绕槽。光纤卷绕在卷绕槽内,避免测试过程中意外跑出。进一步优选,绕纤立柱31和挡圈32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磁性件可以是磁铁。通过磁力相吸作用,可带动整个工装件,以便完成工装件在各个工位上的移动。同时,绕纤立柱31和挡圈32也可制作成一体,并且均由磁性材料制成。作为优选,固定夹20具体可设置成包括一个朝上的开口,该开口的端部指向工装件本体10端部。开口为弧形开口21,弧形开口21的尺寸和形状与光纤耦合器本体的尺寸和形状相适配,弧形开口21的开口宽度应略小于光纤耦合器本体的尺寸,以便弧形开口21发生形变,并提供夹紧力夹紧光纤耦合器本体。为了增强该弧形开口21的变形能力,在弧形开口21的底部设有形变槽22。光纤耦合器本体嵌入至弧形开口21后,光纤耦合器本体的摆放朝向与工装件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一致。同时,光纤挡板分别设置在工装件本体10的两侧,光纤挡板呈竖向安装在工装件本体10上,用于限制光纤跑出工装件本体10。为进一步增强限制效果,光纤挡板的上端部向工装件本体10的中间部分弯折后形成L形的限位顶板40,L形的限位顶板40与工装件本体10之间形成光纤挡槽,光纤可被限制在光纤挡槽。采用本工装件实现光纤耦合器的安装,其光纤耦合器本体固定夹20紧在固定夹20内,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一根输入光纤经其中一个绕纤部30卷绕后,再伸入至输入端光纤夹50实现夹紧;经光纤耦合器本体伸出的两根输出光纤经另外一个绕纤部30卷绕后,再分别伸入至输出端光纤夹60实现夹紧。三根光纤均可在绕纤部30卷绕数圈,以达到调整光纤自由长度的目的。光纤经卷绕后,基本全部位于工装件本体10的内部,从而避免了测试过程中受到意外拉扯的情形发生,确保测试可以稳定的进行。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
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件本体,所述工装件本体呈板状,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输入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绕纤部,所述工装件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所述绕纤部之间的固定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件本体,所述工装件本体呈板状,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一个输入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输出端光纤夹,所述工装件本体的中间部分设置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绕纤部,所述工装件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两个所述绕纤部之间的固定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纤部包括绕纤立柱和挡圈,所述绕纤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工装件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挡圈设置在所述绕纤立柱的顶部,所述挡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绕纤立柱的直径,所述挡圈的底部、绕纤立柱的外周以及工装件本体的上表面共同形成卷绕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纤立柱和/或所述挡圈为磁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光纤耦合器测试用工装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征东姚建杜永建刘祖俊智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奥鑫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