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037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机(1),其具有布线部件(20a、20b)、在定子(11)的内周侧配置的环状的内壳(10)及在布线部件(20a、20b)的周围形成的布线固定部件(2)。在内壳(10)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一端面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纵孔(凹部)(10a、10d),在纵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层差(卡定部)(12)。在布线部件(20a、20b)分别穿插在纵孔(10a、10d)中时,布线固定部件(2)卡定于层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特别涉及与电动机的线圈连接的引线等布线的安装构造的改良。本申请基于2017年9月19日提出的日本特愿2017-178756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在本申请中。
技术介绍
关于电动机例如提出了以下构造:如图7所示,将固定布线32的布线固定部件33按压插入对中空圆环状的内壳30的外周面进行切缺而形成的凹部31中,并利用螺栓34固定该布线固定部件33(参见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40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这样的现有技术需要用于固定金属件的螺栓或螺孔以及用于配置金属件及螺栓等部件的空间且部件数量也增多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部件数量较少且能够提高布线等安装作业的效率的电动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电动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布线部件;环状的内壳,其配置在定子的内周侧;以及布线固定部件,其形成在所述布线部件的周围,在所述内壳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一端面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纵孔,在所述纵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层差,在所述布线部件穿插在所述纵孔中时,所述布线固定部件卡定于所述层差,以防止所述布线部件从所述内壳脱出。本专利技术另一方案的电动机包括:外壳;布线部件,其与收容在所述外壳中的电气部件连接;以及布线固定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布线部件的外表面,所述外壳具有:凹陷,其沿所述布线部件的轴向延伸设置,具有包围所述布线部件的一部分及所述布线固定部件的壁面;以及止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壁面,限制所述布线固定部件的所述轴向的移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能够提供部件数量较少且布线等安装作业效率高的电动机。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电动机的要部立体图,(a)示出在内壳的解析器侧收纳布线前的状态,(b)示出在内壳的解析器侧收纳布线后的状态。图3是图2中示出的要部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a)及(b)示出在内壳的解析器侧收纳布线前的状态,(c)及(d)示出在内壳的解析器侧收纳布线后的状态。图4是示出在内壳的马达侧收纳布线前的状态的电动机的要部立体图。图5是示出在内壳的马达侧收纳布线后的状态的电动机的要部立体图。图6是图5中示出的要部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以假想线示出收纳前的布线。图7是示出在现有技术的电动机中利用布线固定部件将布线固定于内壳时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一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并非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变更。电动机1为直接驱动式,如图1所示具有外壳8。电动机1在外壳8内部具备:马达(电气部件的一例)42;轴承43,其用于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该马达42;以及解析器(旋转检测器、电气部件的一例)44,其检测该马达42的旋转状态。外壳8具有内壳10和外壳9。电动机1为其整体轮廓呈大致圆环状的构造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动机1能够应用非直接驱动式。此外,电动机1如图2所示具备形成为圆环状的定子11。内壳10(外壳8的一部分)配置在定子11的内周侧,形成为圆环状。另外,为了保护卷绕在定子11上的线圈(电气部件的一例)41,电动机1在定子11的上部具有由圆环状的圆板部件构成的马达罩40(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使本申请的特征构成的理解容易,关于马达罩40及线圈41省略图示。后述的图4及图5也相同。在内壳10的马达安装面(轴端面)10b设有多个安装孔(螺孔孔)10c。另一方面,在供电动机1固定的马达安装基座(未图示)以与各安装孔10c对应的方式设有螺栓插入孔。电动机1利用这些安装孔10c及螺栓插入孔通过螺栓固定于马达安装基座。在内壳10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设有凹部(凹陷(hollow)、切缺、布线收容部、布线收容空间)10a、10d。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内壳10的外周面的点对称位置的两个部位设有凹部10a、10d。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能够代替和/或追加地在外壳8的其他部位设置凹部(凹陷)。另外,凹部的数量为1、2、3、4或5个以上。凹部10a、10d是从内壳10的(作为上端面的)马达安装面10b沿轴向(朝向纸面下方)切缺的纵孔,其截面(横截面)具有外周侧开放的U字状。凹部(第1凹部)10a作为与旋转位置检测用的解析器44连接的布线部件20a(也称为解析器线。)的收纳部使用(参照图2)。凹部(第2凹部)10d作为与电力供电用的定子11的线圈41连接的布线部件20b(也称为马达线。)的收纳部使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外壳8中收容的另一电气部件连接的布线部件的收纳部能够设置另一凹部。通过像这样在凹部10a、10d中收纳布线部件20a、20b,从而布线部件20a、20b不从内壳10的外周面伸出,与定子11接触的可能被消除。以下依次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解析器线侧的内壳的形态、布线固定部件、马达线侧的内壳的形态。[解析器线侧的内壳]凹部10a是从内壳10的上端面(马达安装面10b)沿轴向切缺的纵孔。凹部10a的下端部与贯通孔13相连。贯通孔13是从内壳10的下端面沿着轴向(朝向纸面上方)形成的管路。能够将引线14穿插到贯通孔13的内部(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凹部10a(凹陷、U字孔)的详细形状,在后述的布线固定部件2(被卡定部)与凹部10a(卡定部)的关系的说明中一并进行。在此,特别是说明与马达线侧的内壳不同的部分。在马达1中,解析器44设置在轴承43的下方侧(内壳10的外周底面)。引线(线缆)14穿插在设置于内壳10内部的一个圆筒状的贯通孔(管路)13中,解析器44与外部的传感器装置借助引线14电连接。贯通孔(管路)13以引线14的线束能够穿插的方式具有与引线14的线束的直径相同或比其大的直径。贯通孔(管路)13的一端(起始端)与纵孔(凹部10a)的下端部相连,中途沿轴向贯通内壳10内。贯通孔(管路)13的另一端(末端)形成在内壳10的下端面,成为能够将引线14从贯通孔13拉出的开口16。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解析器44的位置位于内壳10的底面侧的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在使解析器44位于内壳10的上表面侧的方式的情况下,不需要沿轴向设置整体范围内的贯通孔13。例如,也可以如图2的(b)所示,采用将引线14引入在凹部10a形成的间隙(从布线固定部件2到凹部10a底面的空间10h)而进行布线的方式。引线14构成为为了免受外部环境影响,对于将向外部的传感器装置拉出的部分,使用例如聚氯乙烯(PVC)等挠性的管覆盖多条引线14的一部分外周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引线14能够应用使用另一材料的挠性管的形态或与使用挠性的管的形态不同的形态。[布线部件]布线部件20a、20b具有在布线部件20a、20b的外表面设置的布线固定部件2。布线固定部件2为具有沿着布线部件20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n布线部件;/n环状的内壳,其配置在定子的内周侧;以及/n布线固定部件,其形成在所述布线部件的周围,/n在所述内壳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一端面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纵孔,/n在所述纵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层差,/n在所述布线部件穿插在所述纵孔中时,所述布线固定部件卡定于所述层差,以防止所述布线部件从所述内壳脱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19 JP 2017-178756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布线部件;
环状的内壳,其配置在定子的内周侧;以及
布线固定部件,其形成在所述布线部件的周围,
在所述内壳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在一端面开口且沿轴向延伸的纵孔,
在所述纵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层差,
在所述布线部件穿插在所述纵孔中时,所述布线固定部件卡定于所述层差,以防止所述布线部件从所述内壳脱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孔形成为截面U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固定部件为从所述布线部件的外周突出设置的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固定部件具有挠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壳的侧面形成有沿着周向切缺而成的横孔,所述纵孔与所述横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正幸福山健一樋口英也小泉和则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