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0278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焊接在支撑柱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顶部的升降柱,升降柱下端伸入支撑柱内,使支撑柱与升降柱动配合;升降柱上端设有顶托,顶托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在支撑柱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配适的升降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安拆简单、安全、方便、快捷,能多次重复利用,同时还能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进行调整,满足不同高度和不同宽度的建筑物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源和成本,能定型化加工。

A kind of lifting supporting device of hand-operated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用于建筑物的固定支撑,主要是适用于现浇钢筋砼结构支撑,也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支撑,属于建筑施工辅助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目前,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大量应用于工程施工中,传统的预制梁等构件临时固定支撑须采用大量的钢管、木方等辅材,不仅费料、费工,且支撑后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同时也不便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建筑预制构件在吊装时通常采用三角支撑架配合传统装置使用,在吊装预制梁仅对梁起支撑作用,无法对梁起定位作用;在吊装叠合板时需要单独使用三角支撑装置和木方配合对板进行支撑,这样会造成下部空间支撑架较多,操作不便,往往存在以下的一些弊端,一是采用现有工艺对预制梁进行吊装时无法准确定位梁的位置,进度无法准确控制,二是预制梁采用传统工艺支撑时,作用单一,在支撑工序上耗时较长,不利于节省工期,三是对预制梁和叠合板都设支撑时,对周转材料消耗和占用大,不利于节约成本;四是由于现有支撑工艺作用比较单一,会占用大量下部空间,影响美观,同时不便于操作,且现采用的预制梁等构件临时固定支撑须采用大量的钢管、木方等辅材,不仅费料、费工,且支撑后存在安全隐患较多,同时也不便于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目前,预制梁等构件吊装固定成为施工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研究一种经济适用、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梁底支撑固定装置是工程施工的发展需求和关键所在。因此,需研制一种实用性较强以及工作安全性较高的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与不足,本技术对此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现安拆简单、安全、方便、快捷,能多次重复利用,同时还能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进行调整,满足不同高度和不同宽度的建筑物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源和成本,能定型化加工。本技术另一个专利技术目的是能够实现最大限度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搬运移动方便,使用过程中单人就可实现搬运、安装以及使用后的拆除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以及节省劳动人员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上述的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是通过采用下列的设计结构以及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作为本技术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的改进,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所述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1)、焊接在支撑柱(1)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2)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1)顶部的升降柱(3),升降柱(3)下端伸入支撑柱(1)内,使支撑柱(1)与升降柱(3)动配合;升降柱(3)上端设有顶托(4),顶托(4)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5),支撑条(5)与顶托(4)平齐;在支撑柱(1)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3)配适的升降控制器(6),升降控制器(6)控制升降柱(3)在支撑柱(1)中上下升降运动。作为本技术上述的改进,所述支撑装置本体成排地设置;所述支撑柱(1)整体为一个内部呈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钢制圆柱体构件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作为本技术上述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构件,在该矩形构件与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板(7),加强板(7)一端与支撑柱(1)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连接。作为本技术上述的更进一步改进,在底座(2)的四角处均设有贯通其正反面的固定孔(21),固定孔(21)为螺栓孔,高强度螺栓穿过该螺栓孔后与地面连接。作为本技术上述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柱(3)为丝杆,在该丝杆的高度方向上还相对开设有数组锁紧孔(31),其中任一组相对的锁紧孔(31)之间通过连接卡件(8)将升降柱(3)与支撑柱(1)连接固定为一整体。作为本技术上述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托(4)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板状体构件,在该矩形板状体构件的底端任意相对两侧或是四周均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支撑条(5)的安装座(9),各安装座(9)均是由两个相对布置的U形条组合而成。作为本技术上述的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条(5)整体为钢制的“Z字形”构件,该“Z字形”构件的固定端卡合安装于安装座(9)内,该“Z字形”构件的自由端设有长形通孔(51),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与另一顶托(4)上的支撑条(5)连为一整体。作为本技术上述的又再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控制器(6)包括支撑箱(61)、转轴(62)和升降齿轮(63),其中,支撑箱(61)设于支撑柱(1)的开口上,升降齿轮(63)通过转轴(62)设置于支撑箱(61)内,转轴(62)连接操作把手(64),操作把手(64)自由端延伸出支撑箱(61)外;升降齿轮(63)与升降柱(3)啮合。作为本技术上述的又再更加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把手(64)为“L字形”或者是“Z字形”杆状结构;在该操作把手(64)的手持部位还套设有与之相吻配的防滑护垫,防滑护垫为橡胶垫,在该橡胶垫上设有数个连体结构的突起物。作为本技术上述的还更加进一步改进,在支撑柱(1)、底座(2)、升降柱(3)、顶托(4)和支撑条(5)以及升降控制器(6)的外表面上均从内至外依序喷涂有注塑层和防锈层以及警示层,警示层上涂有荧光粉。工作原理是:上述设计结构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将其预先已制作完成的该一种建筑物支撑装置加以安装作为备用。安装时,首先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其该多个支撑装置本体搬运至施工现场,并使其竖立摆放于指定施工位置处,再缓慢将支撑装置本体立起,对中校正,确保摆放位置精准无误后,操作人员在通过使用高强度螺栓穿过设置于底座(2)上的固定孔(21),使该支撑装置本体稳定牢固的固定于地面上,随后即可对该支撑装置本体加以使用。使用时,操作人员只需手握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上升至顶托(4)与建筑物相互顶紧为止,最后操作人员在采用连接卡件(8)穿过设置于升降柱(3)上的锁紧孔(31)后使其与支撑柱(1)牢固卡合为一整体,最后完成建筑物支撑固定安装使用工作。在上述的操作实施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根据需要使用情况的需要来选择性的来通过在顶托(4)的两侧或者是四周均安装支撑条(5)来加宽使其增加扩大支撑的面积,使其相邻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的支撑条之间通过连接件穿过该长形通孔(51)后使其相邻的两个支撑装置本体上部紧固连为一整体作为使用;操作把手(64)逆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上升,即顶托(4)也随之上升,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升高,操作把手(64)顺时针旋转为升降柱(3)下降,即顶托(4)也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整个支撑装置本体的高度也随之降低,且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若有松动情况发生,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旋紧更换,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使用完毕需要将支撑装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1)、焊接在支撑柱(1)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2)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1)顶部的升降柱(3),升降柱(3)下端伸入支撑柱(1)内,使支撑柱(1)与升降柱(3)动配合;升降柱(3)上端设有顶托(4),顶托(4)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5),支撑条(5)与顶托(4)平齐;在支撑柱(1)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3)配适的升降控制器(6),升降控制器(6)控制升降柱(3)在支撑柱(1)中上下升降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包括设置于梁或板底部的多个支撑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本体包括内部为中空的支撑柱(1)、焊接在支撑柱(1)底部用于固定的底座(2)以及旋紧安装在支撑柱(1)顶部的升降柱(3),升降柱(3)下端伸入支撑柱(1)内,使支撑柱(1)与升降柱(3)动配合;升降柱(3)上端设有顶托(4),顶托(4)任意相对的两侧或是四周均可拆卸地设有多个支撑条(5),支撑条(5)与顶托(4)平齐;在支撑柱(1)上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与升降柱(3)配适的升降控制器(6),升降控制器(6)控制升降柱(3)在支撑柱(1)中上下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本体成排地设置;所述支撑柱(1)整体为一个内部呈中空的钢制圆柱体构件,在该钢制圆柱体构件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整体为钢制的矩形构件,在该矩形构件与支撑柱(1)之间设有加强板(7),加强板(7)一端与支撑柱(1)外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座(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底座(2)的四角处均设有贯通其正反面的固定孔(21),固定孔(21)为螺栓孔,高强度螺栓穿过该螺栓孔后与地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升降的手摇式建筑物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柱(3)为丝杆,在该丝杆的高度方向上还相对开设有数组锁紧孔(31),其中任一组相对的锁紧孔(31)之间通过连接卡件(8)将升降柱(3)与支撑柱(1)连接固定为一整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龙兰世强王文洪马兵张定啟刘开文赵世斌孙小磊郑勇孙志坚杨红昌郭建云李富华马榕娟李青燕陶忠诚许林周锐叶紫浦弘
申请(专利权)人:十四冶建设集团云南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