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0123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包括设置有雨篦子的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带弯头且上部设有进水孔的溢流排水管,溢流排水管下端与排水管路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独立结构,溢流排水管外周与集水井内壁之间形成集水环隙,集水环隙底部为封闭结构,集水环隙上部与集水井上设置的出水口连通,集水环隙通过进水孔与溢流排水管连通,溢流排水管上进水孔设置位置高于集水井上出水口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雨水排水口进行结构改造,利用集水井内增置的溢流排水管,使雨水优先排至城市蓄水海绵体内,以实现城市海绵功能的利用,当城市蓄水海绵体达到最大蓄水能力后,雨水会通过溢流排水管排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以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

A structure of rainwater outfall i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
本技术属于市政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排水口结构。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现有海绵城市的道路排水系统中,通过人行道透水结构将雨水由管道引入自海绵滞蓄系统内,而机动车道的雨水则直接通过雨水篦子经雨水口排入至市政雨水管网,这样,机动车道的雨水并未进入到海绵滞蓄系统内,造成海绵滞蓄系统并未达到最大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能够使城市海绵效果达到最大利用率的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包括设置有雨篦子的集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内设置带弯头且上部设有进水孔的溢流排水管,所述溢流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所述集水井内的溢流排水管呈竖向设置,所述溢流排水管下端与排水管路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独立结构,所述溢流排水管外周与集水井内壁之间形成集水环隙,所述集水环隙底部为封闭结构,所述集水环隙上部与集水井上设置的出水口连通,在所述溢流排水管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水孔,所述集水环隙通过进水孔与溢流排水管连通,所述溢流排水管上进水孔设置的位置高于集水井上出水口的位置,所述集水环隙内的雨水先由集水井上设置的出水口排至城市蓄水海绵体,当蓄水海绵体无法蓄水,使集水环隙内聚集的雨水液面高度达到溢流排水管上进水孔处时,雨水便由设有进水孔的溢流排水管排入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本技术所述的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其所述出水口沿集水井径向设置,所述集水井上的出水口通过排水管与城市蓄水海绵体连接。本技术所述的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其所述若干进水孔均匀设置在溢流排水管的上端外周面,所述进水孔呈长条孔且沿溢流排水管的轴向布置,所述进水孔开口的最低端位置高于集水井上径向设置的出水口的最低端位置。本技术所述的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其所述溢流排水管的上端面为封闭结构,由雨篦子进入的雨水直接聚集在集水环隙内,所述集水环隙内聚集的雨水液面优先达到集水井的出水口处排出,若聚集的水量过大,蓄水海绵体无法吸纳,导致集水环隙内雨水液面继续上升聚集达到溢流排水管的进水孔时,雨水由溢流排水管排出。本技术通过对现有雨水排水口进行结构改造,利用在集水井内增加设置的溢流排水管,使流入集水井内的雨水优先排入至城市蓄水海绵体内,以实现城市海绵功能的利用,当城市蓄水海绵体达到最大蓄水能力后,雨水会通过溢流排水管排入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以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海绵城市道路表层排水设施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即图1中A-A剖视图。图中标记:1为集水井,2为雨篦子,3为排水管路,4为市政雨水排水系统,5为溢流排水管,6为集水环隙,7为出水口,8为进水孔,9为排水管,10为城市蓄水海绵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和2所示,一种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包括设置有雨篦子2的集水井1,所述集水井1内设置带弯头且上部设有进水孔8的溢流排水管5,所述溢流排水管5与市政排水系统4连接,所述集水井1内的溢流排水管5呈竖向设置,所述溢流排水管5下端与排水管路3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独立结构,即在现有集水井结构的基础上,直接在集水井内增加溢流排水管并与排水管路连接即可,所述溢流排水管5外周与集水井1内壁之间形成集水环隙6,所述集水环隙6底部为封闭结构,所述集水环隙6上部与集水井1上设置有的出水口7连通,所述出水口7沿集水井1径向设置,所述集水井1上的出水口7通过排水管9与城市蓄水海绵体10连接,所述集水井内聚集的雨水通过排水管排入至城市蓄水海绵体内,在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水孔8,所述若干进水孔8均匀设置在溢流排水管5的上端外周面,所述进水孔8呈长条孔且沿溢流排水管5的轴向布置,所述集水环隙6通过进水孔8与溢流排水管5连通,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设置的位置高于集水井1上出水口7的位置,具体地所述进水孔8开口的最低端位置高于集水井1上径向设置的出水口7的最低端位置,所述集水环隙6内的雨水先由集水井1上设置的出水口7排出至城市蓄水海绵体10,当集水环隙6内聚集的雨水液面达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处时,所述集水环隙6内的雨水同时由溢流排水管5排入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集水井内集水环隙雨水的汇集效果,避免雨水直接由溢流排水管排入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所述溢流排水管5的上端面为封闭结构,由雨篦子2进入的雨水直接聚集在集水环隙6内,所述集水环隙6内聚集的雨水优先达到集水井1的出水口7处排出,并经由出水口通过排水管排入至城市蓄水海绵体内,若降雨量较大使得聚集的雨水液面继续上升时,当聚集雨水液面达到溢流排水管5的进水孔8时,雨水由溢流排水管5排出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内,以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包括设置有雨篦子(2)的集水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内设置带弯头且上部设有进水孔(8)的溢流排水管(5),所述溢流排水管(5)与市政雨水排水系统(4)连接,所述集水井(1)内的溢流排水管(5)呈竖向设置,所述溢流排水管(5)下端与排水管路(3)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独立结构,所述溢流排水管(5)外周与集水井(1)内壁之间形成集水环隙(6),所述集水环隙(6)底部为封闭结构,所述集水环隙(6)上部与集水井(1)上设置的出水口(7)连通,在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水孔(8),所述集水环隙(6)通过进水孔(8)与溢流排水管(5)连通,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设置的位置高于集水井(1)上出水口(7)的位置,所述集水环隙(6)内的雨水先由集水井(1)上设置的出水口(7)排至城市蓄水海绵体(10),当蓄水海绵体无法蓄水,使集水环隙(6)内聚集的雨水液面高度达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处时,雨水便由设有进水孔(8)的溢流排水管(5)排入至市政雨水排水系统(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排水口结构,包括设置有雨篦子(2)的集水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内设置带弯头且上部设有进水孔(8)的溢流排水管(5),所述溢流排水管(5)与市政雨水排水系统(4)连接,所述集水井(1)内的溢流排水管(5)呈竖向设置,所述溢流排水管(5)下端与排水管路(3)连成一体,形成整体的独立结构,所述溢流排水管(5)外周与集水井(1)内壁之间形成集水环隙(6),所述集水环隙(6)底部为封闭结构,所述集水环隙(6)上部与集水井(1)上设置的出水口(7)连通,在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水孔(8),所述集水环隙(6)通过进水孔(8)与溢流排水管(5)连通,所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设置的位置高于集水井(1)上出水口(7)的位置,所述集水环隙(6)内的雨水先由集水井(1)上设置的出水口(7)排至城市蓄水海绵体(10),当蓄水海绵体无法蓄水,使集水环隙(6)内聚集的雨水液面高度达到溢流排水管(5)上进水孔(8)处时,雨水便由设有进水孔(8)的溢流排水管(5)排入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江云邓明长刘江伟向刚屈光洪宾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