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90120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包括城市道路,所述城市道路的两侧设置有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端设置有土壤基层,所述城市道路的底端设置有卵石层,所述卵石层的底端设置有防根系穿透层,所述防根系穿透层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设置有导流腔,所述支撑框的顶端设置有网格栅,所述支撑框的底端及两侧分别均设置有基体,所述基体的内部设置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与所述导流腔之间通过若干通道连接,所述基体的一侧设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与所述导水槽之间通过水管连接,所述蓄水池的顶端设置有抽水装置。有益效果:能够提高吸水排水效率,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储存备用。

A buried water absorption device based on sponge 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吸水装置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雨水主要通过排水设施排走,无法渗透到地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周围的吸水装置尤为关键,在现有的一些吸水装置中,吸水效果不好,使用不方便。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包括城市道路,所述城市道路的两侧设置有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端设置有土壤基层,所述城市道路的底端设置有卵石层,所述卵石层的底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道路(1),所述城市道路(1)的两侧设置有植被层(2),所述植被层(2)的底端设置有土壤基层(3),所述城市道路(1)的底端设置有卵石层(4),所述卵石层(4)的底端设置有防根系穿透层(5),所述防根系穿透层(5)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层(6),所述过滤层(6)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框(7),所述支撑框(7)的内部设置有导流腔(8),所述支撑框(7)的顶端设置有网格栅(9),所述支撑框(7)的底端及两侧分别均设置有基体(10),所述基体(10)的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支撑框(7)两侧底端的导水槽(11),所述导水槽(11)与所述导流腔(8)之间通过若干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城市道路(1),所述城市道路(1)的两侧设置有植被层(2),所述植被层(2)的底端设置有土壤基层(3),所述城市道路(1)的底端设置有卵石层(4),所述卵石层(4)的底端设置有防根系穿透层(5),所述防根系穿透层(5)的底端设置有过滤层(6),所述过滤层(6)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框(7),所述支撑框(7)的内部设置有导流腔(8),所述支撑框(7)的顶端设置有网格栅(9),所述支撑框(7)的底端及两侧分别均设置有基体(10),所述基体(10)的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支撑框(7)两侧底端的导水槽(11),所述导水槽(11)与所述导流腔(8)之间通过若干通道(12)连接,所述基体(10)的一侧设置有蓄水池(13),所述蓄水池(13)与所述导水槽(11)之间通过水管(14)连接,所述蓄水池(13)的顶端设置有抽水装置(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内埋吸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威峰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东方聚仁防水保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