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材料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0100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10:55
薄片材料容器(C)具有容纳内容物(96)的容纳部(10a),并且由层叠薄片(120)构成。层叠薄片(120)包括内侧薄片(123);覆盖内侧薄片(123)的外侧的中间薄片(122);以及覆盖中间薄片(122)的外侧的外侧薄片(121),并且被配设于夹持容纳部(10a)的两侧。在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的各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能够透过可见光的透光部(34a、34b、34c)。内侧薄片(123)或内容物(96)被构成为能够通过透光部(34a、34b、34c)从薄片材料容器(C)的外侧视觉辨认。

Sheet material contai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薄片材料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片材料容器以及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
技术介绍
作为由薄片材料构成的软包装容器,近年来,以提高保形性等为目的,提出了在薄片材料的层间部分性地设置非接合部,并且在该非接合部封入空气等填充材料而构成填充部的类型的容器(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25609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是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纳部,并且由层叠薄片构成的薄片材料容器,所述层叠薄片包含:内侧薄片;覆盖该内侧薄片的外侧的中间薄片;以及覆盖该中间薄片的外侧的外侧薄片,所述层叠薄片被配设于夹持所述容纳部的两侧,通过所述内侧薄片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彼此被接合,所述内侧薄片形成内袋,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具有彼此部分性地被接合的接合部、和被设为非接合的非接合部,在该非接合部中的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之间形成有封入了填充材料的填充部,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能够透过可见光的透光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所述透光部具有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观察重叠的部分,所述内侧薄片或者所述内容物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透光部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视觉辨认。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的正面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的侧面图。图3是关于容纳了内容物的状态的薄片材料容器的图1的III-III截面图,(a)表示在容纳部内填满了内容物的状态,(b)是表示从(a)的状态内容物减少了的状态的图。图4(a)是构成薄片材料容器的内袋的内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b)是外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c)是中间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通过接合外侧薄片的一部分和中间薄片的一部分而形成填充部的状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上侧立体图。图7是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截面图,并且是表示图6的VII-VII截面的图。图8(a)是构成薄片材料容器的内袋的内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外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外表面侧)的图,(c)是表示中间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外表面侧)的图。图9是表示通过接合外侧薄片的一部分和中间薄片的一部分而形成填充部的状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内表面侧)的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正面图。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侧面图。图12是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截面图,并且是表示图10的XII-XII截面的图。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的正面图。图14(a)是构成薄片材料容器的内袋的内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外侧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外表面侧)的图,(c)是表示中间薄片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外表面侧)的图。图15是表示通过接合外侧薄片的一部分和中间薄片的一部分而形成填充部的状态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内表面侧)的图。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的正面图。图17是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的截面图,并且是表示图16的XVII-XVII截面的图。图18是表示加饰部露出的状态的薄片材料容器的正面图。图19是表示带逆止阀的带泵的盖的示意性的部分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具有填充部的容器中,存在于与填充部相邻的部位、即填充物封入部和其以外的部分的边界的凹陷(高低差)中,容易残留容纳物。于是,为了抑制存在于填充物封入部和其以外的部分的边界的凹陷中的容纳物的残留,考虑在具有填充部的包覆体的内侧,设置容纳容纳物的内袋。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片材料容器以及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具有封入了填充材料的填充部,并且形成内袋的内侧薄片或者内容物能够从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视觉辨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填充部提高刚性并给予薄片材料容器以在仅加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表面的通常的膜装饰中无法表现的立体感。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还有,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专利技术。即,以下说明的构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修改、改进,本专利技术中当然包括其等同物。此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概要)首先,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C(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CA)的概要,参照图1~图3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C的正面图,图2是侧面图。图3是关于容纳了内容物96的状态的薄片材料容器C(内容物填装薄片材料容器CA)的图1的III-III截面图,并且图3(a)示出在容纳部10a中填满了内容物96的状态,图3(b)是示出内容物96从图3(a)的状态减小的状态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材料容器C具有容纳内容物96的容纳部10a,并且由层叠薄片120构成。层叠薄片120包括内侧薄片123、覆盖内侧薄片123的外侧的中间薄片122、以及覆盖中间薄片122的外侧的外侧薄片121,并且被配设于夹持容纳部10a的两侧。内侧薄片123通过内侧薄片123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彼此被接合而形成内袋10,在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具有彼此部分性地被接合的接合部25、和被设为非接合的非接合部61、62。利用该接合部25的接合例如通过热封来进行。在非接合部61、62中的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之间形成有封入了填充材料的填充部41、42。在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的各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能够透过可见光的图3所示的透光部34a、34b以及图2所示的透光部34c。在外侧薄片121设有透光部34a,在中间薄片122设有透光部34b,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的各个的透光部34a、34b具有从薄片材料容器C的外侧观察彼此重叠的部分。这里,对于“透光部”而言,如图2所示且下述的开口26那样,包含通过在空间没有构件而具有透光性的构件。通过具备外侧薄片121中没有构件的部分(透光部)和中间薄片122中没有构件的部分(透光部)互相重叠的部分来形成开口2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侧薄片121中没有构件的部分和中间薄片122中没有构件的部分统一表示为透光部34c。外侧薄片121和中间薄片122的各个的透光部34a、34b可以具有从薄片材料容器C的外侧观察彼此重叠的部分,不需要在透光部34a及透光部34b的所有区域上彼此重叠。内侧薄片123或者内容物96被构成为能够通过透光部34a、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n是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纳部,并且由层叠薄片构成的薄片材料容器,/n所述层叠薄片包含:/n内侧薄片;/n覆盖该内侧薄片的外侧的中间薄片;以及/n覆盖该中间薄片的外侧的外侧薄片,/n所述层叠薄片被配设于夹持所述容纳部的两侧,/n通过所述内侧薄片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彼此被接合,从而所述内侧薄片形成内袋,/n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具有彼此部分性地被接合的接合部、和被设为非接合的非接合部,/n在该非接合部中的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之间,形成有封入了填充材料的填充部,/n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能够透过可见光的透光部,/n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所述透光部具有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观察彼此重叠的部分,/n所述内侧薄片或者所述内容物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透光部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视觉辨认。/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是具有容纳内容物的容纳部,并且由层叠薄片构成的薄片材料容器,
所述层叠薄片包含:
内侧薄片;
覆盖该内侧薄片的外侧的中间薄片;以及
覆盖该中间薄片的外侧的外侧薄片,
所述层叠薄片被配设于夹持所述容纳部的两侧,
通过所述内侧薄片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彼此被接合,从而所述内侧薄片形成内袋,
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具有彼此部分性地被接合的接合部、和被设为非接合的非接合部,
在该非接合部中的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之间,形成有封入了填充材料的填充部,
在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能够透过可见光的透光部,
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的所述透光部具有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观察彼此重叠的部分,
所述内侧薄片或者所述内容物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透光部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视觉辨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薄片的一部分能够与所述中间薄片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薄片的一部分能够与所述中间薄片分离,
所述内袋的容积能够根据所述内容物的容纳量而增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是设置于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是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中的被折回而相对的周缘部间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被设置于所述外侧薄片和所述中间薄片的各个中的形成所述填充部的所述非接合部,
在所述内侧薄片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实施了加饰的加饰部,
该加饰部形成于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观察与所述透光部重叠的位置,并且处于通过所述透光部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透过可见光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部被设置于所述外侧薄片中的形成所述填充部的所述非接合部,
在所述中间薄片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实施了加饰的中间加饰部,
该中间加饰部形成于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观察与设置于所述外侧薄片的所述透光部重叠的位置,并且处于通过所述透光部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外侧透过可见光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薄片中形成所述填充部的所述非接合部,设置有实施了加饰的外侧加饰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外侧加饰部被形成为包含所述凹凸形状的部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被配设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中的两侧部分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内侧薄片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实施了加饰的加饰部,
该加饰部在所述内侧薄片中的所述两侧部分之间由三维的形状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中的所述两侧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于所述内袋并且能够将所述内容物吐出到外部的取出部,
所述中间薄片和所述外侧薄片遍及所述取出部和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底部而设置,
所述填充部在与连结所述取出部和所述底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所述两侧部分上从所述底部立起而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薄片具有:
处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所述两侧部分且在所述容纳部和所述填充部之间与所述填充部相对的相对面;以及
位于处于所述薄片材料容器的所述两侧部分的所述相对面之间且与所述相对面交叉的交叉面,
所述加饰部至少设置于所述相对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薄片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饰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儿玉大辅稻川义则
申请(专利权)人:花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