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967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涉及环保设备行业领域,包括高压电极、氧气输入管、绝缘密封上盖、冷却液输出管、冷却缸体外壁、冷却缸体内壁、接地电极、冷却缠绕外管、冷却内管、绝缘密封下盖、接地线、臭氧输出管、内管冷却液输出管、内管冷却液输入管、外管冷却液输出管、冷却液输入管、外管冷却液输入管、臭氧生成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方案适用于臭氧发生器的臭氧生成单元,通过多层次散热结构的设计保证了臭氧生成室的温度稳定,大幅度降低臭氧的分解,提升了臭氧生成率。

Cooling and cooling structure of ozone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行业领域,尤其是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现阶段,臭氧发生器作为环保设备应用广泛,但目前臭氧发生器普遍存在冷却性能较差的现象,导致臭氧生成后快速分解,臭氧生成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包括高压电极、氧气输入管、绝缘密封上盖、冷却液输出管、冷却缸体外壁、冷却缸体内壁、接地电极、冷却缠绕外管、冷却内管、绝缘密封下盖、接地线、臭氧输出管、内管冷却液输出管、内管冷却液输入管、外管冷却液输出管、冷却液输入管、外管冷却液输入管、臭氧生成室,所述高压电极通过刚性安装于绝缘密封上盖中心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上盖两侧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与臭氧生成室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上端,所述冷却缸体外壁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内壁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外壁、冷却缸体内壁、绝缘密封上盖绝缘密封下盖共同构成筒形冷却缸体,所述接地电极连接安装于冷却缸体内壁内侧面,所述冷却缠绕外管缠绕式安装于臭氧生成室,所述冷却内管安装于高压电极内部中空处内侧面,所述绝缘密封下盖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外壁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绝缘密封下盖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内壁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接地线连接于接地电极,所述臭氧输出管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下盖两侧位置,所述臭氧输出管与臭氧生成室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出管与冷却内管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入管与冷却内管首端连接相通,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出管与冷却缠绕外管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入管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下端,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入管与冷却缠绕外管首端连接相通,所述高压电极、绝缘密封上盖、接地电极、绝缘密封下盖共同组成臭氧生成室。上述的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所述冷却缸体外壁、冷却缸体内壁、冷却缠绕外管、冷却内管、由绝缘材料制成。上述的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所述冷却内管分30-50组纵向紧密排布于高压电极内部中空处内侧面上述的一种新型自动冷热风隔绝门,所述浸油块由硬质蜂窝橡胶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方案适用于臭氧发生器的臭氧生成单元,通过多层次散热结构的设计保证了臭氧生成室的温度稳定,大幅度降低臭氧的分解,提升了臭氧生成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高压电极,2.氧气输入管,3.绝缘密封上盖,4.冷却液输出管,5.冷却缸体外壁,6.冷却缸体内壁,7.接地电极,8.冷却缠绕外管,9.冷却内管,10.绝缘密封下盖,11.接地线,12.臭氧输出管,13.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4.内管冷却液输入,15.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6.冷却液输入管,17.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8.臭氧生成室。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根据此附图和实施例获得其他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包括高压电极1、氧气输入管2、绝缘密封上盖3、冷却液输出管4、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接地电极7、冷却缠绕外管8、冷却内管9、绝缘密封下盖10、接地线11、臭氧输出管12、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3、内管冷却液输入管14、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5、冷却液输入管16、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7、臭氧生成室18,所述高压电极1通过刚性安装于绝缘密封上盖3中心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上盖3两侧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与臭氧生成室18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4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内壁6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绝缘密封上盖3绝缘密封下盖10共同构成筒形冷却缸体,所述接地电极7连接安装于冷却缸体内壁6内侧面,所述冷却缠绕外管8缠绕式安装于臭氧生成室18,所述冷却内管9安装于高压电极1内部中空处内侧面,所述绝缘密封下盖10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外壁5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绝缘密封下盖10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内壁6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接地线11连接于接地电极7,所述臭氧输出管12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下盖10两侧位置,所述臭氧输出管12与臭氧生成室18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3与冷却内管9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入管14与冷却内管9首端连接相通,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5与冷却缠绕外管8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入管16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5下端,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7与冷却缠绕外管8首端连接相通,所述高压电极1、绝缘密封上盖3、接地电极7、绝缘密封下盖10共同组成臭氧生成室18。详细的,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冷却缠绕外管8、冷却内管9、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冷却内管9分35组纵向紧密排布于高压电极1内部中空处内侧面。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包括高压电极(1)、氧气输入管(2)、绝缘密封上盖(3)、冷却液输出管(4)、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接地电极(7)、冷却缠绕外管(8)、冷却内管(9)、绝缘密封下盖(10)、接地线(11)、臭氧输出管(12)、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3)、内管冷却液输入管(14)、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5)、冷却液输入管(16)、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7)、臭氧生成室(18),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通过刚性安装于绝缘密封上盖(3)中心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上盖(3)两侧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与臭氧生成室(18)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4)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内壁(6)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绝缘密封上盖(3)绝缘密封下盖(10)共同构成筒形冷却缸体,所述接地电极(7)连接安装于冷却缸体内壁(6)内侧面,所述冷却缠绕外管(8)缠绕式安装于臭氧生成室(18),所述冷却内管(9)安装于高压电极(1)内部中空处内侧面,所述绝缘密封下盖(10)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外壁(5)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绝缘密封下盖(10)上端面与冷却缸体内壁(6)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接地线(11)连接于接地电极(7),所述臭氧输出管(12)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下盖(10)两侧位置,所述臭氧输出管(12)与臭氧生成室(18)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3)与冷却内管(9)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内管冷却液输入管(14)与冷却内管(9)首端连接相通,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5)与冷却缠绕外管(8)末端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入管(16)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5)下端,所述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7)与冷却缠绕外管(8)首端连接相通,所述高压电极(1)、绝缘密封上盖(3)、接地电极(7)、绝缘密封下盖(10)共同组成臭氧生成室(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臭氧发生器的冷却散热结构,包括高压电极(1)、氧气输入管(2)、绝缘密封上盖(3)、冷却液输出管(4)、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接地电极(7)、冷却缠绕外管(8)、冷却内管(9)、绝缘密封下盖(10)、接地线(11)、臭氧输出管(12)、内管冷却液输出管(13)、内管冷却液输入管(14)、外管冷却液输出管(15)、冷却液输入管(16)、外管冷却液输入管(17)、臭氧生成室(18),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1)通过刚性安装于绝缘密封上盖(3)中心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刚性连接于绝缘密封上盖(3)两侧位置,所述氧气输入管(2)与臭氧生成室(18)连接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4)设置于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内壁(6)上端面与绝缘密封上盖(3)下端面刚性密封连接,所述冷却缸体外壁(5)、冷却缸体内壁(6)、绝缘密封上盖(3)绝缘密封下盖(10)共同构成筒形冷却缸体,所述接地电极(7)连接安装于冷却缸体内壁(6)内侧面,所述冷却缠绕外管(8)缠绕式安装于臭氧生成室(18),所述冷却内管(9)安装于高压电极(1)内部中空处内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春花陈洪庆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朗逸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