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94124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包括脱气混料装置、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和双反锥中心富集分料装置;所述脱气混料装置包括混料腔,混料腔连接矿浆输入管道和絮凝剂输入管道,所述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混料腔通过混合料输出管道与进料管的中部相连通,进料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在螺旋腔室的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双反锥中心富集分料装置设置在双螺旋式进料装置的下方,包括内盘与外盘,内盘置于外盘的中心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双螺旋式进料装置,既保证了絮凝剂和固体颗粒的作用时间,同时在离心力作用下实现了固体颗粒的预富集,提高了浓缩效率。

A kind of feeding device of double helix high efficiency thicke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浓密机
,尤其涉及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
技术介绍
浓密机作为一种固体料浆的浓缩脱水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环保和化工等行业固体颗粒浓缩和水的回收利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固体颗粒自身的重力沉降作用,实现固体颗粒与水的分离,低浓度固体颗粒料浆经浓密机浓缩后,上层澄清液通过浓密机顶部溢流堰流出回收利用,浓缩后的高浓度底流液由浓密机底部底流口排出,以进行后续处理。在固体颗粒料浆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分子絮凝剂,使细颗粒物料絮凝团聚,是实现固体颗粒高效浓缩沉降的有效方式。长期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表明,絮凝剂种类和用量虽是影响固体颗粒沉降的主要因素,但絮凝剂溶液与固体颗粒料浆(尤其是与微细粒颗粒料浆)的有效作用也是影响料浆浓缩效率的关键。浓密机给料装置是实现絮凝剂与固体颗粒有效混合以及混合物料均匀布料的关键部位,该装置中固体颗粒与絮凝剂混合效率以及混合物料分散均匀性的高低决定着固体颗粒沉降速度、底流浓度稳定性以及絮凝剂的用量,显著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稳定性。通常,传统的浓密机给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气混料装置、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和双反锥中心富集分料装置;/n所述脱气混料装置包括混料腔,混料腔的一端连接矿浆输入管道和絮凝剂输入管道,混料腔的另一端连接混合料输出管道;/n所述双螺旋式进料装置竖向置于浓密机中心位置,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呈竖向交叉布置,进料管横向布置在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旋腔室的顶端通过第一进料支管与进料管的一端连通,第二螺旋腔室的顶端通过第二进料支管与进料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混合料输出管道与进料管的中部相连通,在第一螺旋腔室的底端设置有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螺旋式高效浓密机给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气混料装置、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和双反锥中心富集分料装置;
所述脱气混料装置包括混料腔,混料腔的一端连接矿浆输入管道和絮凝剂输入管道,混料腔的另一端连接混合料输出管道;
所述双螺旋式进料装置竖向置于浓密机中心位置,双螺旋式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管、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呈竖向交叉布置,进料管横向布置在第一螺旋腔室和第二螺旋腔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旋腔室的顶端通过第一进料支管与进料管的一端连通,第二螺旋腔室的顶端通过第二进料支管与进料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混合料输出管道与进料管的中部相连通,在第一螺旋腔室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出料口,在第二螺旋腔室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出料口;
所述双反锥中心富集分料装置设置在双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祥吕宪俊李琳曹晓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