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新阳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48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包括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双簧减震结构,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串联有减震气囊一,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与减震气囊一的串联体并联所述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串联有减震气囊二,所述减震气囊二的气压小于所述减震气囊一的气压,减震气囊二连通有储气室,储气室与减震气囊二之间设置有常开的通气阀。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使轻型车辆无论是轻载还是满载时,都能在不平路面行驶时,有效防止车身的颠簸和颤动。

A double air bag double spring shock absorber for light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减震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
技术介绍
在本申请中,频繁用到两个词语“减震”和“减振”,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涉及的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也不同。车辆行驶中遇到障碍,需要减震结构吸收车轮的撞击能量,一般为弹簧,从而减少车身震动。当弹簧吸收了能量之后,这个能量转移到弹簧,会导致弹簧不停振动,会造成车辆不断颠簸,此时需要消能减振结构,一般为液压减振器,从而迅速使弹簧中蓄有的势能化为热能,减少车身振动。作为现有技术,双簧减震结构,在一定负载范围里,弹性系数较小的减震簧处于拉伸状态,弹性系数较大的减震簧处于压缩状态,比弹性系数为两个减震簧弹性系数之和的单根弹簧的蓄能效果好,从而能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作为现有技术,液压减振器的作用是消解弹簧势能,防止弹簧反弹,从而防止车身颠簸。如果没有液压减振器,碰撞后的弹簧被压缩,吸收了震动能,会迅速向上反弹,会超出原本的长度,又因为伸张过多,会迅速收缩,反复振动。从而会导致车身反弹到超过原本的高度,而后又下降到很低的高度,如此往复颠簸,振幅比没有弹簧减震的振幅还大,还往复作用。现有技术的液压减振器在外力作用下能快速缩短,但拉长会较缓慢,也就是说在遇到障碍物时,不妨碍减震弹簧迅速收缩吸能,但在弹簧要反弹伸长时,能阻碍弹簧快速伸展从而消除弹簧的反弹能。所以现有的液压减振器,会放任弹簧迅速缓冲车轮遇到的震动;但不允许弹簧迅速伸展,从而阻止车身颠簸。在现有技术中,双簧减震结构和液压减振器一起采用,形成能迅速消振的减震装置。目前,包括电动车在内的一些轻型车辆,主要靠减震簧支撑车身,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候,靠减震簧来缓冲震动的能量。但是,这类车当载人载货时,人和货相对车本身而言重量比例很大,减震簧很容易被压到难以发挥减震效果。如空载800公斤的车,上三五个人,减震簧被压缩到一定程度,路上碰到减速带等凸起,减震簧就很难再被压缩了,于是车身和车桥之间相当于刚性连接,减震效果就难以发挥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使轻型车辆无论是轻载还是满载时,都能在不平路面行驶时,有效防止车身的颠簸和颤动的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包括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双簧减震结构,所述双簧减震包括环绕所述液压减振器设置的减震簧一,所述减震簧一外侧环绕设置有减震簧二,所述减震簧一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减震簧二;当车辆载重较轻时,所述减震簧一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减震簧二处于压缩状态;当车辆载重较多时,减震簧一和减震簧二都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串联有减震气囊一,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与减震气囊一的串联体并联所述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串联有减震气囊二,所述减震气囊二的气压小于所述减震气囊一的气压,所述减震气囊二连通有储气室,所述储气室与所述减震气囊二之间设置有常开的通气阀;所述液压减振器下端与车桥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二上端与车架或车身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壳的顶端设置有圆盘一,所述圆盘一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一,所述减震气囊一位于所述圆盘一的下方;所述外壳套接有滑动法兰,所述滑动法兰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一,所述减震气囊一位于所述滑动法兰的上方;所述减震气囊一为环状,所述减震气囊一环绕所述外壳;所述滑动法兰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减震簧一和减震簧二。进一步的,所述圆盘一上表面中心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滑动连接有导套,所述导套下端设置有圆盘二,所述减震气囊二设置于所述圆盘一和所述圆盘二之间;所述减震气囊二为环状,所述减震气囊二环绕所述导杆;所述减震气囊二气压为所述减震气囊一气压的80-95%。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气囊一为自成封闭内腔的轮胎状;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圆盘一、外壳和滑动法兰接触面设置有防磨套,所述防磨套面向所述外壳部分加厚;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滑动法兰的接触面的外侧部设置有环形带一;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圆盘一接触面的外侧部设置有环形带二;配合所述环形带一设置有压板一,所述压板一与所述滑动法兰夹持环形带一和防磨套;配合所述环形带二设置有压板二,所述压板二与所述圆盘一夹持所述环形带二和防磨套;所述压板一、环形带一、防磨套和滑动法兰由沉头螺栓连接;所述压板二、环形带二、防磨套和圆盘一由沉头螺栓连接;所述压板一和压板二的板边的截面均为弧形;所述滑动法兰设置有通孔一,所述通孔一靠近所述减震气囊一的外侧部,所述减震气囊一设置有常闭的进气阀,所述进气阀通过所述通孔一;所述进气阀连通有空气压缩机。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设定距离一,从而使减震气囊一遇到震动被压缩时,所述圆盘一、外壳和滑动法兰之间有足够空间使所述减震气囊一伸展。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气囊二为自成封闭内腔的轮胎状;所述减震气囊二的顶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凸起,所述圆盘二对应所述凸起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朝上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中心均设置有通孔二,所述减震气囊二对应所述通孔一设置有设定数量一的常开的所述通气阀;所述储气室由常闭的阀门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所述减震气囊二对应所述通孔二设置有设定数量二的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气囊二底部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固定带,所述圆盘一上表面配合所述固定带设置有凸台;配合所述固定带还设置有压板三,所述压板三的板边的截面均为弧形,所述压板三与凸台夹持所述固定带,沉头螺钉穿过所述压板三与固定带与所述凸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圆盘一上表面还设置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高度大于所述压板一、固定带和凸台的高度之和。进一步的,所述减震气囊二的内环与所述导杆之间设置有设定距离二,所述橡胶块与所述导杆之间设置有设定距离三,所述设定距离二大于所述设定距离三,从而使所述减震气囊二被完全压瘪时,所述减震气囊二的内环能够位于所述橡胶块和导杆之间形成鼓起的气包且所述气包不与所述导杆发生接触。如
技术介绍
所言,轻型车辆有时候负载较少,双簧减震结构起到的作用不错;当车辆负载较大时,弹簧减震结构的作用就不好了。但是遇到载荷较大的时候,弹簧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压缩,再继续压缩,同样的压缩长度需要外界提供的能量变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样的碰撞能量,弹簧的压缩长度越来越少,从而很可能会在遇到减速带等障碍时,弹簧的缓冲效果不明显,依然会把较大的震动传到车身上去。此时,设置减震气囊一的效果就凸显了。减震气囊一在车辆打火以后,车还未行驶时,进行充气,使车身到适合的高度,此时车辆已经负载。由于减震气囊一和减震弹簧串联,所以受力相同。在车辆负载较重之后,遇到轻微震动,如人行横道的减速带,离地面只有3-5mm,弹簧继续压缩的长度虽很小,但由于减震气囊一有近似恒定的气压,减震气囊一的响应幅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包括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双簧减震结构,所述双簧减震包括环绕所述液压减振器设置的减震簧一,所述减震簧一外侧环绕设置有减震簧二,所述减震簧一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减震簧二;当车辆载重较轻时,所述减震簧一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减震簧二处于压缩状态;当车辆载重较多时,减震簧一和减震簧二都处于压缩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串联有减震气囊一,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与减震气囊一的串联体并联所述液压减振器;/n所述液压减振器串联有减震气囊二,所述减震气囊二的气压小于所述减震气囊一的气压,所述减震气囊二连通有储气室,所述储气室与所述减震气囊二之间设置有常开的通气阀;/n所述液压减振器下端与车桥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二上端与车架或车身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包括液压减振器,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双簧减震结构,所述双簧减震包括环绕所述液压减振器设置的减震簧一,所述减震簧一外侧环绕设置有减震簧二,所述减震簧一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减震簧二;当车辆载重较轻时,所述减震簧一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减震簧二处于压缩状态;当车辆载重较多时,减震簧一和减震簧二都处于压缩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串联有减震气囊一,所述双簧减震结构与减震气囊一的串联体并联所述液压减振器;
所述液压减振器串联有减震气囊二,所述减震气囊二的气压小于所述减震气囊一的气压,所述减震气囊二连通有储气室,所述储气室与所述减震气囊二之间设置有常开的通气阀;
所述液压减振器下端与车桥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二上端与车架或车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减振器的外壳的顶端设置有圆盘一,所述圆盘一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一,所述减震气囊一位于所述圆盘一的下方;
所述外壳套接有滑动法兰,所述滑动法兰连接所述减震气囊一,所述减震气囊一位于所述滑动法兰的上方;
所述减震气囊一为环状,所述减震气囊一环绕所述外壳;
所述滑动法兰的下表面连接所述减震簧一和减震簧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一上表面中心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滑动连接有导套,所述导套下端设置有圆盘二,所述减震气囊二设置于所述圆盘一和所述圆盘二之间;
所述减震气囊二为环状,所述减震气囊二环绕所述导杆;
所述减震气囊二气压为所述减震气囊一气压的80-9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轻型车辆的双气囊双簧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气囊一为自成封闭内腔的轮胎状;
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圆盘一、外壳和滑动法兰接触面设置有防磨套,所述防磨套面向所述外壳部分加厚;
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滑动法兰的接触面的外侧部设置有环形带一;
所述减震气囊一与所述圆盘一接触面的外侧部设置有环形带二;
配合所述环形带一设置有压板一,所述压板一与所述滑动法兰夹持环形带一和防磨套;
配合所述环形带二设置有压板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新阳
申请(专利权)人:崔新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