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43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进气组件时,由于所述第一气缸、第四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七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八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以第一进气管对应的气缸在进气过程中不会产生进气干扰,第二进气管对应的气缸在进气过程中不会产生进气干扰,从而能够提高进气均匀性,进气连续不会产生喘振。

An intake assembly and V-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并且降低成本,目前大多数V型8缸发动机都采用两增压器并联的方案,此时如果进气总管是8缸一体的,当有一缸或几缸出现故障不工作或停缸时,对应的增压器转速降低而导致喘振,进气管联通时两台增压器的压比一致但转速低的增压器流量减小而诱发喘振,此外,由于目前所有的V8发动机的发火顺序均存在同一侧两缸同时发火的问题,这也导致各缸进气均匀性较差。因此,如何提高进气均匀性的同时减少喘振现象的发生,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进气均匀性的同时减少喘振现象的发生,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气组件,应用于V型发动机,所述V型发动机包括位于第一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以及位于第二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五气缸、第六气缸、第七气缸和第八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第四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七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八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气缸连通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六气缸连通的第三接口和与所述第七气缸连通的第四接口;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三气缸连通的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气缸连通的第七接口和与所述第八气缸连通的第八接口。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压气机;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二压气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总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一歧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四气缸的第二歧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六气缸的第三歧管和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七气缸的第四歧管,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形成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歧管形成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歧管形成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歧管形成所述第四接口。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总管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一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六气缸方向倾斜布置的第二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二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七气缸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三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四气缸方向倾斜布置的第四进气主体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管包括第二进气总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五歧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三气缸的第六歧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五气缸的第七歧管和连通所述第二进气总管与所述第八气缸的第八歧管,其中,所述第五歧管形成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六歧管形成所述第六接口,所述第七歧管形成所述第七接口,所述第八歧管形成所述第八接口。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气总管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五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五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二气缸方向倾斜布置的第六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六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三气缸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七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七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八气缸方向倾斜布置的第八进气主体部。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歧管、所述第二歧管、所述第三歧管和所述第四歧管的进气方向与所述第一进气总管的进气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歧管、所述第六歧管、所述第七歧管和所述第八歧管的进气方向与所述第二进气总管的进气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V型发动机,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组件。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V型发动机的夹角是90°。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组件时,由于所述第一气缸、第四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七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八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以第一进气管对应的气缸在进气过程中不会产生进气干扰,第二进气管对应的气缸在进气过程中不会产生进气干扰,从而能够提高进气均匀性,进气连续不会产生喘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进气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进气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进气组件与现有技术效果对比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进气组件前视三维管路布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进气组件仰视三维管路布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01为第一气缸、102为第二气缸、103为第三气缸、104为第四气缸、105为第五气缸、106为第六气缸、107为第七气缸、108为第八气缸、200为第一进气管、201为第一进气总管、202为第一歧管、203为第二歧管、204为第三歧管、205为第四歧管、300为第二进气管、301为第二进气总管、302为第五歧管、303为第六歧管、304为第七歧管、305为第八歧管、2011为第一进气主体部、2012为第二进气主体部、2013为第三进气主体部、2014为第四进气主体部、3011为第五进气主体部、3012为第六进气主体部、3013为第七进气主体部、3014为第八进气主体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V型发动机的进气组件两侧完全分开,其中,该进气组件包括位于第一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一气缸101、第二气缸102、第三气缸103和第四气缸104以及位于第二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五气缸105、第六气缸106、第七气缸107和第八气缸108,第一气缸101、第二气缸102、第三气缸103和第四气缸104与第一进气管200连通,第五气缸105、第六气缸106、第七气缸107和第八气缸108与第二进气管300连通。该V型发动机的发火顺序如表1所示,同一侧总有两个缸连续发火,导致另一侧出现进气断续,所以进气都是不连续的,容易导致增压器喘振,而且各缸均匀性较差,特别是对于现有的进气管的布置形式。表1V型8缸机发火顺序V型8缸发动机发火顺序1-5-4-2-6-3-7-81-5-4-8-6-3-7-21-8-4-2-7-3-6-51-8-4-2-7-3-6-51-5-4-8-7-2-6-31-2-7-3-4-5-6-81-8-4-3-6-2-7-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进气组件以及V型发动机,以提高进气均匀性的同时减少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组件,应用于V型发动机,所述V型发动机包括位于第一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以及位于第二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五气缸、第六气缸、第七气缸和第八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第四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七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八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进气组件包括:/n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气缸连通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六气缸连通的第三接口和与所述第七气缸连通的第四接口;/n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三气缸连通的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气缸连通的第七接口和与所述第八气缸连通的第八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组件,应用于V型发动机,所述V型发动机包括位于第一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以及位于第二侧并依次排布的第五气缸、第六气缸、第七气缸和第八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第四气缸、第六气缸和第七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第二气缸、第三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第八气缸的发火间隔为180°CA,所述进气组件包括:
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接口,与所述第四气缸连通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六气缸连通的第三接口和与所述第七气缸连通的第四接口;
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五接口,与所述第三气缸连通的第六接口,与所述第五气缸连通的第七接口和与所述第八气缸连通的第八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压气机;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二压气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一进气总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一歧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四气缸的第二歧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六气缸的第三歧管和连通所述第一进气总管与所述第七气缸的第四歧管,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形成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歧管形成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歧管形成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歧管形成所述第四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总管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进气主体部,自所述第一进气主体部向所述第六气缸方向倾斜布置的第二进气主体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龙庞斌董卫涛郑茂勇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