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41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打磨机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水平旋转电机带动第五传动轴旋转,第五传动轴外部的第四滚动轴承的外圈与同步带轮轴的内壁连接,第五传动轴旋转带动第六齿轮转动,第六齿轮转动与第五齿轮啮合,以实现带动第四传动轴旋转,第四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四齿轮旋转,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带动第一传动轴旋转,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带动第三传动轴旋转,第三传动轴从而带动打磨片转动,对圆柱辊筒表面的打磨,起到清洁辊筒表面网穴的残渣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
本技术涉及打磨机构
,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
技术介绍
抛光打磨主要是针对产品毛刺、划痕等瑕疵处理,以使产品表面光亮、光滑,甚至达到某一精确的粗糙度值。传统的抛光工作一般采用人工手动操作,即操作者手持工件接近抛光机进行抛光,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操作者容易受粉尘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通过设置周向旋转电机,周向旋转电机通过第二传动轴带动主动轮旋转,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旋转,从动轮带动同步带轮轴旋转,同步带轮轴的一端与第二支座转动连接,同步带轮轴的另一端与第一法兰盘旋转,第一法兰盘带动第四竖向板旋转,从而实现带动第一底板做圆周运动,因此,可以实现打磨片做圆周运动;水平旋转电机带动第五传动轴旋转,第五传动轴外部的第四滚动轴承的外圈与同步带轮轴的内壁连接,第五传动轴旋转带动第六齿轮转动,第六齿轮转动与第五齿轮啮合,以实现带动第四传动轴旋转,第四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四齿轮旋转,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带动第一传动轴旋转,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带动第三传动轴旋转,第三传动轴从而带动打磨片转动,对圆柱辊筒表面的打磨,起到清洁辊筒表面网穴的残渣的作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包括:第二底板;周向旋转电机,所述周向旋转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上部;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周向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二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的中部;同步带轮轴,所述同步带轮轴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同步带轮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内圈连接;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的外部,所述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所述从动轮旋转;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的另一端;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设置于所述第一法兰盘的内部;第三滚动轴承,所述第三滚动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二法兰盘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第二法兰盘连接;水平旋转电机,所述水平旋转电机固定于所述第二支座的一侧;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贯穿于所述同步带轮轴的内部;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五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滚动轴承,所述第四滚动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五传动轴的上部,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与所述第四滚动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第四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同步带轮轴的内壁连接;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的一端;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的外圈上部,并且所述第一支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第一竖向板,所述第一竖向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二竖向板,所述第二竖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连接;第四竖向板,所述第四竖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板的一端,并且所述第四竖向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三竖向板,所述第三竖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三竖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竖向板连接;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所述第六齿轮啮合;第四传动轴,所述第四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齿轮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并延伸至所述第三竖向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竖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一竖向板与第四齿轮连接;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竖向板以及第四竖向板,并分别与所述第二竖向板以及第四竖向板转动连接;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上部,并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贯穿于所述第一竖向板,并且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打磨片,所述打磨片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轴的另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打磨片与所述第三传动轴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第二底板通过螺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通过螺栓连接。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者优点:1、通过设置周向旋转电机,周向旋转电机通过第二传动轴带动主动轮旋转,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旋转,从动轮带动同步带轮轴旋转,同步带轮轴的一端与第二支座转动连接,同步带轮轴的另一端与第一法兰盘旋转,第一法兰盘带动第四竖向板旋转,从而实现带动第一底板做圆周运动,因此,可以实现打磨片做圆周运动。2、水平旋转电机带动第五传动轴旋转,第五传动轴外部的第四滚动轴承的外圈与同步带轮轴的内壁连接,第五传动轴旋转带动第六齿轮转动,第六齿轮转动与第五齿轮啮合,以实现带动第四传动轴旋转,第四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四齿轮旋转,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带动第一传动轴旋转,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带动第三传动轴旋转,第三传动轴从而带动打磨片转动,对圆柱辊筒表面的打磨,起到清洁辊筒表面网穴的残渣的作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立体图;图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中标号:1、打磨片;2、第一竖向板;3、第一底板;4、第一齿轮;5、第二竖向板;6、第二齿轮;7、第一传动轴;8、第三齿轮;9、第三竖向板;10、第四竖向板;11、第一支座;12、从动轮;13、主动轮;14、周向旋转电机;15、第二传动轴;16、第二底板;17、水平旋转电机;18、第二支座;19、第三传动轴;20、第四齿轮;21、第五齿轮;22、第四传动轴;23、第六齿轮;24、同步带轮轴;25、第一法兰盘;26、第一滚动轴承;27、第二滚动轴承;28、第五传动轴;29、第二法兰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二底板(16);/n周向旋转电机(14),所述周向旋转电机(14)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16)的上部;/n第二传动轴(15),所述第二传动轴(15)的一端与所述周向旋转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n主动轮(13),所述主动轮(13)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动轴(15)的另一端连接;/n第二支座(18),所述第二支座(18)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16)的上表面连接;/n第二滚动轴承(27),所述第二滚动轴承(27)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18)的中部;/n同步带轮轴(24),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轴承(27)的内圈连接;/n从动轮(12),所述从动轮(12)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外部,所述主动轮(13)通过皮带带动所述从动轮(12)旋转;/n第一法兰盘(25),所述第一法兰盘(25)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另一端;/n第二法兰盘(29),所述第二法兰盘(29)设置于所述第一法兰盘(25)的内部;/n第三滚动轴承(30),所述第三滚动轴承(30)设置于所述第二法兰盘(29)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三滚动轴承(30)的外圈与所述第二法兰盘(29)连接;/n水平旋转电机(17),所述水平旋转电机(17)固定于所述第二支座(18)的一侧;/n第五传动轴(28),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旋转电机(17)的输出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28)贯穿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部;/n第六齿轮(23),所述第六齿轮(23)的一侧与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另一端连接;/n第四滚动轴承(31),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设置于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上部,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28)与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的内圈连接,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的外圈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壁连接;/n第一滚动轴承(26),所述第一滚动轴承(26)的内圈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一端;/n第一支座(11),所述第一支座(11)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26)的外圈上部,并且所述第一支座(1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16)连接;/n第一底板(3),所述第一底板(3)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16)的一侧;/n第一竖向板(2),所述第一竖向板(2)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3)的上表面连接;/n第二竖向板(5),所述第二竖向板(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向板(2)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板(5)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3)的上表面连接;/n第四竖向板(10),所述第四竖向板(10)设置于所述第一竖向板(2)的一端,并且所述第四竖向板(10)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底板(3)的上表面连接;/n第三竖向板(9),所述第三竖向板(9)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3)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三竖向板(9)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竖向板(10)连接;/n第五齿轮(21),所述第五齿轮(21)与所述第六齿轮(23)啮合;/n第四传动轴(22),所述第四传动轴(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五齿轮(21)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22)并延伸至所述第三竖向板(9)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竖向板(9)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轴(22)的另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一竖向板(2)与第四齿轮(20)连接;/n第一传动轴(7),所述第一传动轴(7)的一端贯穿于所述第二竖向板(5)以及第四竖向板(10),并分别与所述第二竖向板(5)以及第四竖向板(10)转动连接;/n第三齿轮(8),所述第三齿轮(8)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轴(7)的上部,并与所述第四齿轮(20)啮合;/n第二齿轮(6),所述第二齿轮(6)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轴(7)的一端;/n第三传动轴(19),所述第三传动轴(19)贯穿于所述第一竖向板(2),并且所述第三传动轴(19)的一端与第一齿轮(4)啮合,所述第一齿轮(4)与所述第二齿轮(6)啮合;/n打磨片(1),所述打磨片(1)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轴(19)的另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整万向打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底板(16);
周向旋转电机(14),所述周向旋转电机(14)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16)的上部;
第二传动轴(15),所述第二传动轴(15)的一端与所述周向旋转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
主动轮(13),所述主动轮(13)的一侧与所述第二传动轴(15)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支座(18),所述第二支座(18)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16)的上表面连接;
第二滚动轴承(27),所述第二滚动轴承(27)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18)的中部;
同步带轮轴(24),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轴承(27)的内圈连接;
从动轮(12),所述从动轮(12)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外部,所述主动轮(13)通过皮带带动所述从动轮(12)旋转;
第一法兰盘(25),所述第一法兰盘(25)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另一端;
第二法兰盘(29),所述第二法兰盘(29)设置于所述第一法兰盘(25)的内部;
第三滚动轴承(30),所述第三滚动轴承(30)设置于所述第二法兰盘(29)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三滚动轴承(30)的外圈与所述第二法兰盘(29)连接;
水平旋转电机(17),所述水平旋转电机(17)固定于所述第二支座(18)的一侧;
第五传动轴(28),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旋转电机(17)的输出端连接,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28)贯穿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部;
第六齿轮(23),所述第六齿轮(23)的一侧与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另一端连接;
第四滚动轴承(31),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设置于所述第五传动轴(28)的上部,并且所述第五传动轴(28)与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的内圈连接,所述第四滚动轴承(31)的外圈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内壁连接;
第一滚动轴承(26),所述第一滚动轴承(26)的内圈套设于所述同步带轮轴(24)的一端;
第一支座(11),所述第一支座(11)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26)的外圈上部,并且所述第一支座(11)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16)连接;
第一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月华李肖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东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