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用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775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使用该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该系统包括预处理集水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膜池、消毒池;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设置自池底向上延伸的隔板;所述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所述预处理集水池通过泵与缺氧池进水口连接;所述好氧膜池通过膜抽吸泵与消毒池连接;所述好氧膜池底部设置气提回流管,通过所述气提回流管连接至缺氧池进水口;所述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还包括空气供应装置,所述空气供应装置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MBR膜组件,以及气提回流管相连。该系统处理污水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效果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用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使用该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硝酸盐、污泥、漂浮物等杂质,大量污水的产生和排放,不仅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带来健康隐患,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城镇污水再生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减轻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现有技术中,对于城镇污水的处理,需依次设置预处理集水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过滤池、消毒池等,存在构筑物多、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回收效率低等缺点。同时,厌氧池设置在缺氧池之前,会导致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回流液对厌氧过程造成冲击等问题,脱氮除磷效率不高。此外,硝态液和污泥分别回流至缺氧池和厌氧池,回流系统多、设备复杂、能耗高,还需设置二沉池以使污泥浓度达到回流要求,操作复杂,成本高。为贯彻国家关于水污染防治和开发利用的方针,实现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新型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效率低、能耗高、设备复杂、流程繁琐等缺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使用该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该系统处理污水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便、效果稳定。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预处理集水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膜池、消毒池;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设置自池底向上延伸的隔板;所述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所述预处理集水池通过泵与缺氧池进水口连接;所述好氧膜池通过膜抽吸泵与消毒池连接;所述好氧膜池底部设置气提回流管,通过所述气提回流管连接至缺氧池进水口;所述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还包括空气供应装置,所述空气供应装置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MBR膜组件以及气提回流管相连。本专利技术将缺氧池置于厌氧池之前,改善了传统A2/O(即:厌氧-缺氧-好氧)污水处理工艺中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回流硝态液对厌氧过程的冲击;同时,也使得回流至缺氧池的混合液中的污泥经历完整的厌氧聚磷过程,从而改善脱氮除磷工艺条件,提高脱氮除磷效率,减少后续除磷药剂投加量。本专利技术中,在厌氧池和缺氧池中均设置隔板,采用上下流空间布水的方式,优化了水利条件,使系统中水流呈现推流与完全混合流相结合的复合型流态,进而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生物固体截留能力,大大延长了水流在系统中的流径,提高了处理效果。同时,通过隔板的折流,产生动能,使经过预处理进入缺氧池的污水和回流的含污泥的硝态液充分混合、搅拌,有利于微生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行脱氮除磷及其他污染物的去除,也省去了搅拌设备的设置,节省了动力消耗。本专利技术中,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利用膜冲刷的曝气进行好氧反应,省去了专门为好氧过程设置的曝气设备,也节约了气量。由于好氧膜池中设置了MBR膜组件,使得好氧膜池中的污泥浓度保持在10000mg/L左右,达到了回流污泥的浓度要求,因此不需另设污泥池蓄积污泥。同时,还可将污泥回流与硝态液回流合二为一,使用同一回流系统,采用空气气提方式,回流至缺氧池,既保证了缺氧过程对溶解氧的浓度要求,同时也省去了回流泵及管阀管线等的设置,节省了动力消耗,节约了成本。MBR膜组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A2/O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二次沉淀池、过滤池等,节省了占地空间,缩短了工艺流程,同时也减少了系统中的控制点,提高了系统的可控性。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预处理集水池可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污水预处理方式进行预处理,如在其中设置格栅,以隔除污水中的悬浮物,以免对后续设备,特别是MBR膜组件造成损害。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空气供应装置用于为MBR膜组件中的膜进行冲刷曝气,并为气提回流提供空气。所述空气供应装置可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空气供应装置,如鼓风机。作为优选,所述缺氧池及厌氧池的上流区与下流区的水平宽度比均为2~4:1,较佳的为3.5:1。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多点进水,自动化控制,设备泵阀自动遵循设定程序启停,实现自动间歇运行,形成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操作更为方便。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使用上述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将待处理污水依次通过所述预处理集水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膜池、消毒池进行处理,即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污水首先重力流进入预处理集水池,预处理后的污水经提升泵动力提升至缺氧池中的配水渠。(2)污水经配水渠均匀布水后依次进入缺氧池和厌氧池,分别进行系统的脱氮过程和厌氧释磷过程。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设置自池底向上延伸的隔板。缺氧池中上流区污泥浓度约为3500mg/L,厌氧池中上流区污泥浓度3300mg/L。(3)污水流经缺氧池和厌氧池后进入好氧膜池中,聚磷菌主要依靠分解体内储存的PHB来获得能量供自身生长繁殖,同时超量吸收水中的溶解性磷以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完成好氧吸磷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含碳有机物。(4)所述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将含磷高的污泥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泥水分离除磷的效果。空气供应装置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MBR膜组件以及气提回流管相连,用于为MBR膜组件中的膜进行冲刷曝气,并为好氧膜池回流至缺氧池的气提回流提供空气动力。好氧膜池中的污泥浓度保持在10000mg/L左右。(5)生化处理后出水经通过膜抽吸泵出水至后续消毒池中消毒后达标排放。作为优选,在所述污水处理的方法中,所述缺氧池及厌氧池中污水上流流速均为0.40~0.80mm/s;较佳的为0.50mm/s。所述缺氧池及厌氧池中污水下流流速均为1.10~2.10mm/s;较佳的为1.70mm/s。本专利技术出水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满足回用水指标要求,且处理效果稳定。有益效果:相对于传统工艺,本专利技术工艺参数设置合理,缩短了污水在各环节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处理效率;流程短,构筑物少、可控性强、管控简便,节省占地面积,降低了工程造价;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高、处理效果稳定。具体如下:(1)本专利技术将缺氧池置于厌氧池之前,改善了脱氮除磷工艺条件,提高了脱氮除磷效率,减少了后续除磷药剂投加量。(2)在厌氧池和缺氧池中设置隔板,优化了水利条件,增强了生物固体截留能力,提高了处理效果;隔板的折流使预处理后的污水和回流的含污泥的硝态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微生物更好地发挥作用,省去了搅拌设备,减少了动力消耗。(3)在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利用膜的冲刷曝气进行好氧反应,省去了曝气设备,节约了气量,降低了能耗;MBR膜组件的设置使好氧膜池中的污泥浓度达到回流要求,避免了污泥池的设置,使污泥回流与硝态液回流可使用同一回流系统,解决了由颗粒沉降性决定处理结果的技术难题。(4)采用气提方式,使含污泥的硝态液回流至缺氧池,省去了回流泵及管阀管线等的设置,节省了动力消耗,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污水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预处理集水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膜池、消毒池;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设置自池底向上延伸的隔板;所述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所述预处理集水池通过泵与缺氧池进水口连接;所述好氧膜池通过膜抽吸泵与消毒池连接;所述好氧膜池底部设置气提回流管,通过所述气提回流管连接至缺氧池进水口;所述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还包括空气供应装置,所述空气供应装置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MBR膜组件以及气提回流管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预处理集水池、缺氧池、厌氧池、好氧膜池、消毒池;所述缺氧池和厌氧池中均设置自池底向上延伸的隔板;所述好氧膜池中设置MBR膜组件;所述预处理集水池通过泵与缺氧池进水口连接;所述好氧膜池通过膜抽吸泵与消毒池连接;所述好氧膜池底部设置气提回流管,通过所述气提回流管连接至缺氧池进水口;所述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还包括空气供应装置,所述空气供应装置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MBR膜组件以及气提回流管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集水池中设置格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及厌氧池的上流区与下流区的水平宽度比均为2~4: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及厌氧池的上流区与下流区的水平宽度比均为3.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供应装置为鼓风机。


6.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污水首先重力流进入预处理集水池,预处理后的污水经提升泵动力提升至缺氧池中的配水渠;
(2)污水经配水渠均匀布水后依次进入缺氧池和厌氧池,分别进行系统的脱氮过程和厌氧释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广矜殷琴赵治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苏设建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