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高层建筑与日俱增。电梯保有量也与日俱增,电梯在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可靠性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观察近年来发生的电梯故障,可以看出电梯发生故障后,轿厢内的乘客收到惊吓。往往会发生过激的行为,比如轿厢发生故障后急停在非平层区域。乘客由于紧急状态的举动或者未留意电梯发生故障是安全操作的说明。导致乘客强行扒门,急于从轿厢这个密闭的空间逃生,而此时,如果轿厢距离平层区域不远,那么乘客就会选择手动打开层门从间隙处钻出,这种做法有危险的后果:1、是因为轿厢不在平层区域。轿门地坎在层门的中间位置。那么如果从轿厢里逃离出去,乘客后方没有依靠。重心不稳。则会跌落到井道,造成更大的人生伤害。2、是强行扒开门后,电梯的突然启动,致使乘客加在轿厢与井道壁之间。也会造成更大的伤亡。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r>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机本体(1),所述门机本体(1)上固定设有轿门(2),所述轿门(2)内设有防震卡接机构(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机本体(1),所述门机本体(1)上固定设有轿门(2),所述轿门(2)内设有防震卡接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卡接机构(3)包括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开设于所述轿门(2)上,所述第一凹槽(4)内固定设有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弹簧(5)内套设有卡杆(6),所述卡杆(6)上固定设有第一限位板(7),所述第一限位板(7)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壁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限位板(7)下固定设有所述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凹槽(4)上设有第一限位块(8),所述第一限位块(8)之间形成第一通孔,所述卡杆(6)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卡杆(6)上设有第一滚轮(9);所述门机本体(1)内对称设有数量为两个的放置筒(10),所述放置筒(10)外壁与所述第一滚轮(9)相接触,并且,所述第一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放置筒(10)内设有限位机构(11),所述限位机构(11)包括卡槽(12),所述卡槽(12)内设有挡板(13),所述挡板(13)的形状与所述卡槽(12)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所述挡板(13)与所述卡槽(12)的开口相齐平,所述挡板(13)上设有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轴承(14)内固定设有螺杆(15),所述卡槽(12)的内壁底端固定设有螺母(16),所述螺母(16)与所述螺杆(15)螺纹连接,所述螺母(16)外壁固定设有第一齿轮(17),所述第一齿轮(17)一侧啮合设有第二齿轮(18),所述第二齿轮(18)位于电机(19)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机(19)的一侧固定设有断电感应开关(20),所述电机(19)通过所述断电感应开关(20)与所述应急充电电源(21)电性连接,所述应急充电电源(21)固定在所述门机本体(1)上,所述螺母(16)上设有限位机构,所述电机(19)包括正反电机;所述限位机构(11)包括限位筒(22),所述限位筒(22)的内径与所述螺杆(15)相适配,所述限位筒(22)一端固定在所述放置筒(10)的内壁,所述限位筒(22)的另一端通过若干第二滚轮(23)与所述螺母(16)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5)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槽(24),所述限位筒(22)的内壁固定设有限位滑柱(25),所述限位槽(24)与所述限位滑柱(25)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门(2)上设有减震机构(26),所述减震机构(26)包括第二凹槽(27),所述第二凹槽(27)开设于远离所述第一凹槽(4)的所述轿门(2)上,所述第二凹槽(27)内固定设有第二弹簧(28),所述第二弹簧(28)远离所述第二凹槽(27)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板(29)下端,所述第二限位板(29)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凹槽(27)的横截面形状一致,所述第二限位板(29)上固定设有顶杆(30),所述顶杆(30)上固定设有第三滚轮(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梯的智能防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筒(10)的内壁固定设有滚轮板(32),所述放置筒(10)的一侧开设有通道(33),所述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闽,杜树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升华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