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喜令专利>正文

内强混合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381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然燃烧系统与内强混合燃烧系统总成和公共部分:远红外燃烧板、外壳、炉盘组成的内强混合燃气灶。由于增设了一强化射流嘴、循环混合调速风机、内混合气室及内混合管,使该燃气灶较国内外任何先进灶具火焰温度高出250—300度,速度快1.5倍,节气率超过30%以上,热效率可达71.9%,热负荷可在2500—5500大卡之间,不仅可供家庭厨房使用,更可取代灶事行业、机关、学校、军队团体食堂之燃煤炉具,以减少环境污染。(*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运用火焰空气动力内强混合新的燃烧理论研制的内强混合燃气灶。它广泛适用液化气、天然气、煤气和天然气混合气灶具。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燃气炉具,大凡采用自然燃烧系统和火焰空气外混合方式,致使燃料得不到充分燃烧而造成炉温底(560-650℃),热效率也低(55-65%),热负荷仅在2000-2500大卡之间,因此仅限于家庭厨房使用,而炊事行业及集体食堂仍延用燃煤炉灶,即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由红外燃烧系统与内强混合系统总成和公共部分,红外燃烧板、外壳、开关、炉盘组成的内强混合燃气灶。由于燃烧充分、升温快、炉温高,不仅节能省时,热效率高,而且减少环境污染。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按如下方式完成的,在原有燃气射流咀的旁边增设一强化射流咀,使原有的射流腔成为组合射流腔,在其侧壁上靠近强化射流咀一旁联通有一内混合循环导管,管的另一端接在循环混合调速风机上,风机吹风咀插入炉盘底部的内混合气室,内混合气室与自然储气室由内混合管固定座隔开,内混合管均布在固定座上,下端与内混合气室相通,上端顶在红外燃烧板上。使用时,如取自然燃烧状态,压下开关逆时针转动四分之一相角度,燃气由射流咀喷入射流腔进入自然储气室。此间燃气被点燃,呈红外燃烧,热负荷可通过开关钮部分调整。如急用热,将开关钮调到水平角度,开启电源开关,强化射流咀燃气同射流咀燃气合并喷入射流腔,于此同时循环混合调速风机开始工作。混合燃气由内混合导管吸入后压入内混合气室,并由内混合管送入红外线燃烧板,通过红外线盘火毡引燃后除补偿了红外线盘燃烧内乏氧外,并使火焰直接触烧受热容器。使CH烷基化合物及时获氧发生断链和重组反应,促进全燃烧。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强化射流管、循环混合速调风机加压燃烧,不仅促进全燃烧,也因火焰直冲受热容器,加快了热交换,减少了热损失。风机功率仅6-8W,正常工作4W,约工作250小时,耗电1KW,有电无电皆可正常运行,绝无黄焰、无味、无脱火和气爆发生。测试表明,该灶较国内外任何先进炉具,火焰温度高出250-300度。速度快1.5倍,节气率超过30%以上,热效率达71.9%。热负荷可在2500-5500大卡之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纵向局部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横向阶梯剖视图。参照图1、2在原有燃气射流咀的旁边增设一强化射流咀在射流腔的侧壁上靠近强化射流咀一边联通一内混合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接在循环混合调速风机上,风机吹风咀插入炉盘底部的内混合气室,内混合气室与自然贮气室用内混合管固定座隔开,内混合管70-90根均布在固定座上,其内径在0.6-2.0mm之间,管的下端与内混合气室相通,上端顶在红外燃烧板上。使用时,如取自然燃烧状态,压下开关,逆时针转动四分之一相角度,燃气由射流咀喷入射流腔,进入自然贮气室。此间燃气被点燃呈红外燃烧,热负荷可通过开关钮部分调整。如急用热,将开关钮调到水平角度,开启电源开关,强化射流咀喷出的燃气同射流咀合并喷入射流腔,于此同时,循环混合调速风机开始工作。混合燃气由内混合导管吸入后压入内混合气室,并由内混合管送入外线燃烧板,实现高温燃烧。权利要求1.一种由外壳、开关、点火器管、压电点火器、射流咀、射流腔、自然储气室、红外燃烧板、炉盘构成的内强混合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射流咀的旁边增设一强化射流咀,射流腔的侧壁上靠近强化射流咀处联通一内混合循环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接在循环混合调速风机上,风机吹风咀插入炉盘底部的内混合气室,内混合气室与自然储气室由内混合管固定座隔开。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强混合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内混合管70-90根均布在固定座上,其内径在0.6-2.0mm之间,管的下端与内混合气室相通,上端顶在红外燃烧板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然燃烧系统与内强混合燃烧系统总成和公共部分远红外燃烧板、外壳、炉盘组成的内强混合燃气灶。由于增设了一强化射流嘴、循环混合调速风机、内混合气室及内混合管,使该燃气灶较国内外任何先进灶具火焰温度高出250—300度,速度快1.5倍,节气率超过30%以上,热效率可达71.9%,热负荷可在2500—5500大卡之间,不仅可供家庭厨房使用,更可取代灶事行业、机关、学校、军队团体食堂之燃煤炉具,以减少环境污染。文档编号F24C3/08GK1057517SQ91104828公开日1992年1月1日 申请日期1991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1年7月16日专利技术者胡喜令, 吕德成 申请人:胡喜令, 吕德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外壳[1]、开关[2]、点火器管[3]、压电点火器[4]、射流咀[5]、射流腔[6]、自然储气室[7]、红外燃烧板[8]、炉盘[9]构成的内强混合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射流咀[5]的旁边增设一强化射流咀[10],射流腔[6]的侧壁上靠近强化射流咀[10]处联通一内混合循环导管[11],导管的另一端接在循环混合调速风机[12]上,风机[12]吹风咀插入炉盘[9]底部的内混合气室[13],内混合气室[13]与自然储气室[7]由内混合管[15]固定座[14]隔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喜令吕德成
申请(专利权)人:胡喜令吕德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2[中国|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