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7241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包括下机壳,下机壳底部还开有出液口,出液口用于电解液流出,下机壳内部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下机壳的正上方还设置有上机壳,上机壳上开有进液口,上机壳上还设置有进给机构,进给机构通过连接柱与阴极块连接,阴极块上下表面上涂覆有绝缘层,进给机构、出液口以及待加工工件的内部开孔位于一条竖直线上,连接柱未连接阴极块的一端还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于连接待加工工件,连接柱、待加工工件、直流电源以及电解液构成电解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增材制造钛合金、高温合金内部孔结构零件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激光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加工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减材加工技术,可快速而精确地制造出任意形状、结构的零件,因而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成形的零件常常需要结合后续加工来保证其精度及表面质量,尤其是内部结构复杂零件的内部表面处理。激光增材制造结合电解铣削/电解铣磨加工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加工,能解决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大型整体复杂构件实现整体高效精密制造的难题,进而推动增材制造以及电解加工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增材制造钛合金、高温合金内部孔结构零件难度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包括下机壳,下机壳底部还开有出液口,出液口用于电解液流出,下机壳内部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下机壳的正上方还设置有上机壳,上机壳上开有进液口,上机壳上还设置有进给机构,进给机构通过连接柱与阴极块连接,阴极块上下表面上涂覆有绝缘层,进给机构、出液口以及待加工工件的内部开孔位于一条竖直线上,连接柱未连接阴极块的一端还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于连接待加工工件,连接柱、待加工工件、直流电源以及电解液构成电解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阴极块由两个扇形板状结构对接组成,保证电解液从加工区域排出。阴极块上下表面上的绝缘层为环氧树脂绝缘层。下机壳内设置有一对支撑垫块,一对支撑垫块用于支撑待加工工件,使待加工工件与下机壳之间形成空间,避免影响阴极块运动。下机壳四周设有挡板,避免电解液外漏。上机壳为壳体结构,上机壳的侧面及顶面围成内部中空的腔体。上机壳底部设有橡胶密封圈,以保证上机壳底部与待加工工件密封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阴极块的侧面与加工工件孔的内壁接触,刻蚀出腔体。传统电极加工方式中阴极的底面会发生电解作用,从而影响了腔体的精度,本专利技术所述阴极块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涂覆了环氧树脂作为绝缘层,不会与加工工件发生反应,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产生,从而保证了在零件中的各个部位在加工过程中的流场始终保持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部孔结构零件电解加工装置的整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部孔结构零件电解加工装置阴极块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内部孔结构零件电解加工装置工作状态图。图中,1.进液口,2.上机壳,3.进给机构,4.连接柱,5.阴极块,6.待加工工件,7.支撑垫块,8.出液口,9.下机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结构如图1~图3所示,包括下机壳9,下机壳9底部还开有出液口8,出液口8用于电解液流出,下机壳9内部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6,下机壳9的正上方还设置有上机壳2,上机壳2上开有进液口1,上机壳2上还设置有进给机构3,进给机构3通过连接柱4与阴极块5连接,阴极块5上下表面上涂覆有绝缘层,进给机构3、出液口8以及待加工工件6的内部开孔位于一条竖直线上,连接柱4未连接阴极块5的一端还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于连接待加工工件6,连接柱4、待加工工件6、直流电源以及电解液构成电解系统。如图2所示,阴极块5由两个扇形板状结构对接组成,保证电解液从加工区域排出。阴极块5上下表面上的绝缘层为环氧树脂绝缘层。下机壳9内设置有一对支撑垫块7,一对支撑垫块7用于支撑待加工工件6,使待加工工件6与下机壳9之间形成空间,避免影响阴极块5运动。下机壳9四周设有挡板,避免电解液外漏。上机壳2为壳体结构,上机壳2的侧面及顶面围成内部中空的腔体。上机壳2底部设有橡胶密封圈,以保证上机壳2底部与待加工工件6密封连接。在电解加工时,加工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电解杂质,但由于加工间隙较小,导致加工区域处产生的电解杂质难以快速排除,这对电解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阴极块由两个扇形板状结构组成,可保证电解液顺利迅速地从加工区域排出,保证了电解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同时,可根据待加工的零件选择适宜的阴极块大小;阴极块的上、下表面均涂覆了环氧树脂作为绝缘层,不与加工工件发生反应,即加工工件仅与阴极块的侧面反应,因此无论阴极块加工到哪个位置,均能对零件内部孔结构进行精细化加工。本专利技术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工作原理如下:进给机构3带动连接柱4和阴极块5沿着待加工工件6上的加工孔轴向移动,连接柱4由导电材料制成,阴极块5通过连接柱4连接至直流电源的负极,待加工工件6连接至直流电源的正极。为了便于电解液顺利排出,在下机壳9的上表面设置用于支撑加工工件的支撑垫块7,支撑垫块7呈长条状,分别位于待加工零件的下表面两侧,将加工工件支起,使加工工件与下机壳9间形成一定的空间,避免影响阴极块5的运动。出液口8位于零件正下方,流下的液体可直接向下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机壳(9),下机壳(9)底部还开有出液口(8),出液口(8)用于电解液流出,下机壳(9)内部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6),下机壳(9)的正上方还设置有上机壳(2),上机壳(2)上开有进液口(1),上机壳(2)上还设置有进给机构(3),进给机构(3)通过连接柱(4)与阴极块(5)连接,阴极块(5)上下表面上涂覆有绝缘层,所述进给机构(3)、出液口(8)以及待加工工件(6)的内部开孔位于一条竖直线上,所述连接柱(4)未连接阴极块(5)的一端还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于连接待加工工件(6),所述连接柱(4)、待加工工件(6)、直流电源以及电解液构成电解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机壳(9),下机壳(9)底部还开有出液口(8),出液口(8)用于电解液流出,下机壳(9)内部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6),下机壳(9)的正上方还设置有上机壳(2),上机壳(2)上开有进液口(1),上机壳(2)上还设置有进给机构(3),进给机构(3)通过连接柱(4)与阴极块(5)连接,阴极块(5)上下表面上涂覆有绝缘层,所述进给机构(3)、出液口(8)以及待加工工件(6)的内部开孔位于一条竖直线上,所述连接柱(4)未连接阴极块(5)的一端还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于连接待加工工件(6),所述连接柱(4)、待加工工件(6)、直流电源以及电解液构成电解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部孔结构零件的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块(5)由两个扇形板状结构对接组成,保证电解液从加工区域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媛谭江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