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12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枕头,包括弹性枕芯、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并排设置于所述弹性枕芯内,所述弹性枕芯的上表面和所述弹性枕芯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与头部相适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枕头,在实现颈椎牵引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用户睡眠的舒适性。

A kind of compound pil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枕头
本技术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枕头。
技术介绍
卧式颈椎物理牵引的牵引合力与颈椎弧度一致,理论上讲是一种理想的颈椎辅助修复方案。从实际力学分析来看,是一个典型的“挑扁担”模式,通过对颈椎部位的合理承托,胸椎和头部分别作为重物形成物理下坠,从而使颈椎呈现自然的脊椎力线,让颈椎周围的肌肉在自然曲度下得到均匀的拉伸,不再需要参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得到彻底的放松休息。以该原理作为基础设计颈椎牵引枕来有效的保护用户的颈椎,目前市场上的颈椎牵引枕大体可分为四类:1、固定形状的:如木枕、塑料枕或者颗粒紧密填充的圆枕,这种类型的牵引枕可以将颈椎支撑起来(8cm左右高度),但每个人的脖子长短重量不宜,很难支撑出最自然的脊椎力线,生理曲线要么被过度撑展,要么就是中间太硬两侧悬空。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作用于脖子处的支撑点不确定的情况下,还会因为无法支撑出自然的脊椎力线,导致颈椎疼痛加剧。2、弹性的:如记忆棉、乳胶棉或者丝绵等单一材质制成的牵引枕,这类产品为了保证适用于睡眠,填充物弹力会被设计成较小,因此从外形上看正好可以支撑起颈椎正常的弧度,但是枕上去后发现颈椎承托部位会轻易被压下去,实现不了“挑扁担”式的牵引,颈椎中段支撑不足处于半悬空状态,仍需要颈椎周围肌肉配合来维持姿势,得不到彻底的放松休息。3、颗粒填充式的,传统常见的是荞麦颗粒,以及新型的树脂软管,可以通过将填充物尽量向脖子的区域集中,从而起到承托牵引的效果,但颗粒本身的流动性会导致体动时,颗粒会出现位移,导致支撑效果减弱。<br>4、高度可调式的,如塑料托,通过高度可调改进了固定式牵引枕的缺点,从而实现“挑扁担”式受力模型,颈椎中段给予足够支撑,实现了相对理想的牵引模式。但由于受力面太小,只能顶起2、3个椎关节,其他椎关节得不到支撑,导致脊椎力线没有均匀拉伸;但如果椎托做大了则又变成了固定式牵引的模式,难以适配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差异。然而,现有的颈椎牵引枕无法同时满足颈椎物理牵引与睡眠舒适性的需求,用户在使用颈椎牵引枕,由于头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受力压迫而导致皮下血液循环不通畅,引起局部肢体麻木、疼痛,从而影响持续睡眠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枕头,在实现颈椎牵引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用户睡眠的舒适性。基于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枕芯、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并排设置于所述弹性枕芯内,所述弹性枕芯的上表面和所述弹性枕芯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与头部相适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弹性模量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弹性模量均大于所述弹性枕芯的弹性模量。可选的,所述弹性枕芯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层枕芯和下层枕芯,所述上层枕芯的表面和所述下层枕芯的表面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上层枕芯、所述下层枕芯、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材质均为聚氨酯海绵。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第一支撑棒,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第二支撑棒,所述第一支撑棒设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支撑棒设有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和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相对设置。可选的,所述上层枕芯和所述下层枕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支撑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可选的,所述上层枕芯和所述下层枕芯之间设置有若干配套的卡接凸起和若干卡接凹槽,所述上层枕芯和所述下层枕芯之间通过所述卡接凸起和所述卡接凹槽相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均设有与其相连通的用于与耳部相适应的第二凹槽。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在其前后两侧均设有弧形部,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连接处呈圆滑过渡。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第一升降气囊,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第二升降气囊,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均设有充放气口。可选的,所述弹性枕芯内还设有睡眠监测装置。可选的,所述弹性枕芯内设有容纳槽,所述睡眠监测装置固定于所述容纳槽内。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弹性枕芯两面设置的第一凹槽使得该复合枕头能够两面使用,用户使用该枕头时,头部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支撑件支撑颈椎,而头部与第二支撑件相接触使得头部得到一定的弹性支撑,而第一凹槽所在区域弹性模量小容易发生变形,此时头部和胸椎下坠则使得用户的颈椎得到牵引,同时由于弹性枕芯对于颈椎部位已经具有一个弹性缓冲过程,由此在第一支撑件支撑颈椎时不会因局部挤压而引起不适,从而使得该复合枕头能够保证用户睡眠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复合枕头其中一个角度的爆炸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复合枕头另一角度的爆炸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复合枕头的俯视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复合枕头的剖面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弹性枕芯;1、上层枕芯;2、下层枕芯;3、第一支撑件;4、第二支撑件;5、第一凹槽;5a、弧形部;6、第二凹槽;7、第一安装槽;8、第二安装槽;9、容纳槽;10、卡接凸起;11、卡接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枕头,包括弹性枕芯100、第一支撑件3和第二支撑件4,所述第一支撑件3和所述第二支撑件4并排设置于所述弹性枕芯100内,所述弹性枕芯100的上表面和所述弹性枕芯100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与头部相适应的第一凹槽5,则该枕头的上下两面均可以使用,所述第一凹槽5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和所述第二支撑件4之间,用户使用该枕头时,头部位于第一凹槽5内,第一支撑件3支撑颈椎,而头部与第二支撑件4相接触使得头部得到一定的支撑,第一支撑件3、第一凹槽5和第二支撑件4形成的支撑结构使得胸椎和头部分别作为重物形成物理下坠,从而使颈椎呈现自然的脊椎力线,让颈椎周围的肌肉在自然曲度下得到均匀的拉伸,即此时用户的头部和胸椎下坠则使得颈椎得到牵引,同时由于弹性枕芯100对于颈椎部位已经具有一个弹性缓冲过程,由此在第一支撑件3支撑颈椎时不会因局部挤压而引起不适,从而使得该复合枕头能够保证用户睡眠的舒适性。基于以上技术方案,该弹性枕芯100两面设置的第一凹槽5使得该复合枕头能够两面使用,用户使用该枕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枕芯、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并排设置于所述弹性枕芯内,所述弹性枕芯的上表面和所述弹性枕芯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与头部相适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枕芯、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并排设置于所述弹性枕芯内,所述弹性枕芯的上表面和所述弹性枕芯的下表面分别设有与头部相适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枕芯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层枕芯和下层枕芯,所述上层枕芯的表面和所述下层枕芯的表面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上层枕芯、所述下层枕芯、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材质均为聚氨酯海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第一支撑棒,所述第二支撑件为第二支撑棒,所述第一支撑棒设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二支撑棒设有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和所述第二弧形凸起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枕芯和所述下层枕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支撑件安装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施力普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