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推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6468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伸缩工具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推杆,包括外管、内管、螺杆、螺母以及驱动件,外管两端分别设有底座以及端盖,螺杆设置于外管内,且两端分别与底座和螺母转动连接,内管与螺杆同轴设置,内管一端自端盖穿入外管中且套设于螺杆外,螺母设置于内管上,内管与外管在转动方向上卡接,驱动件与螺杆连接,螺母包括主螺母和副螺母,副螺母朝向主螺母的端面开设有插孔,主螺母朝向副螺母的端部插入插孔中且端面与插孔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储油腔,副螺母背对主螺母的端面设有连通孔,连通孔内壁设有内牙,螺杆插入连通孔中且与主螺母螺纹连接,螺杆与内牙螺纹连接且紧密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润滑冷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An electric push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推杆
本技术属于电动伸缩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推杆。
技术介绍
电动推杆,又称推杆电机、电动缸及线性致动器。电动推杆是一种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推杆的直线往复运动的电力驱动装置。可用于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工艺流程中做为执行机械使用,以实现远距离控制、集中控制或自动控制。现有的电动推杆包括底座、外管、内管、螺杆、螺母以及驱动件,螺杆转动连接于底座上,外管一端固定于底座上且套设于螺杆外,内管穿设于外管中且套设于螺杆外,螺母设置于内管朝向底座的一端且与螺杆螺纹连接,内管与外管沿轴线在转动方向上卡接,驱动件设置于底座上且与螺杆连接,以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时,内管与螺母沿螺杆轴向靠近或远离底座,从而实现推出与拉回的功能。螺杆与螺母之间相对作用产生热量,需要使用润滑油进行润滑以及冷却。现有的润滑方式是在安装时在螺杆上刷一遍润滑油,然后通过转动螺杆使得润滑油在螺杆与螺母分布均匀,实现润滑效果。但是这种润滑方式,在长期使用后,螺杆与螺母螺纹表面的润滑油会因润滑油下流或变质而减少,甚至消失,从而失去润滑和冷却效果,使得电动推杆的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推杆,利用储油腔储存润滑油,弥补润滑过程中的损耗,从而保证长期使用的润滑和冷却效果,保证了电动推杆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动推杆,包括外管、内管、螺杆、螺母以及驱动件,外管两端分别设置有底座以及端盖,所述螺杆设置于外管内,且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螺母转动连接,内管与螺杆同轴设置,内管一端自端盖穿入外管中且套设于螺杆外,所述螺母设置于内管上,内管与外管在转动方向上卡接,驱动件设置于底座上且与螺杆连接,以带动螺杆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包括主螺母和副螺母,所述副螺母朝向主螺母的端面开设有插孔,所述主螺母朝向副螺母的端部插入插孔中且端面与插孔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储油腔,所述副螺母背对主螺母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内壁设有内牙,所述螺杆插入连通孔中且与主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螺杆与内牙螺纹连接且紧密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将润滑油注入储油腔中,当驱动件带动螺杆转动从而使得螺母滑移时,储油腔同样沿螺杆轴向移动,使得润滑油随着滑移与螺杆表面接触,从而将润滑油涂在螺杆表面,保持螺杆的轮滑,同时,由于螺母与螺杆螺纹配合,存在螺纹间隙,润滑油能够随着螺纹配合的间隙移动,实现螺母与螺杆螺纹之间的润滑及冷却作用;储油腔中存有一定的润滑油,能够对润滑过程进行补充,不易消耗完,保证了电动推杆的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螺母朝向副螺母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导油孔,所述主螺母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导油孔,所述主螺母背对副螺母的端面开设有第三导油孔,主螺母内开设有连通第一导油孔和第三导油孔的竖直油道以及连通第二导油孔和竖直油道的水平油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能沿第一导油孔进入竖直油道,又能沿竖直油道、水平油道通向第三导油孔、第二导油孔,增加了润滑油的通道;从第二导油孔流出的润滑油对螺母和螺杆配合处进行润滑,第三导油孔流出的油对螺母顶端与螺杆进行润滑,润滑效果更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油孔、第二导油孔、第三导油孔、水平油道、竖直油道均设置有多个且沿主螺母周向分布,所述第一导油孔、第二导油孔、第三导油孔、水平油道、竖直油道一一对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导油孔以及对应的油道,导油效果更好,从而使得润滑及冷却效果更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螺母朝向副螺母的端面与主螺母内壁之间设置有倾斜面,所述第一导油孔开设于倾斜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面起到导流的作用,使得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在受到压力以后能够更好地进入第一导油孔中,进行油循环。进一步设置为:其中一个竖直油道沿主螺母径向延伸并穿透主螺母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导油孔流到螺母顶端的润滑油可以沿回油通道回流。使得油路更加通畅。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远离底座的端部设置有密封头,所述密封头上设置有与内管外壁贴合的密封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头、密封圈实现密封,使得润滑油在螺母、密封头之间的内管内部,避免润滑油外泄及大量消耗,保证使用寿命和润滑效果,减少注油量。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朝向螺母的端面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内壁设置有耐磨套,所述耐磨套套设于内管外且与内管外壁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向套对内管进行导向,使得内管伸缩时能够沿螺杆轴向移动,而不会便宜、歪斜;通过导向套的设置还增加了端盖与内管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内管与端盖的结构强度,避免内管折断;耐磨套有良好的耐磨性,在内管多次伸缩时,不易磨损,增加了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远离螺母的一端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双向推力球轴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包括依次连接的异形管座、上盖以及下盖,所述上盖与异形管座之间设有轴承座,所述双向推力球轴承设置于轴承座中且双向推力球轴承均设置有分别与下盖以及螺杆抵触的轴承垫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效果好,可缩短安装长度,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边缘开设有穿透下盖、上盖、异形管座的第一固定孔组,所述下盖上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同一第一固定孔组且穿出异形管座,所述异形管座上设置有螺帽卡接部,所述第一固定螺柱穿出异形管座的部分上螺纹连接有固定螺丝帽,所述固定螺丝帽设置于螺帽卡接部中;所述上盖朝向下盖的端面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所述异形管座朝向上盖的表面开设有与第二固定孔同轴的第二固定螺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中穿设有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与第二固定螺孔螺纹连接;所述异形管座朝上盖得到端面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外管朝向异形管座的端部开设有安装螺孔,所述上盖内设有第三固定螺栓,所述第三固定螺栓穿过安装孔并螺纹连接于安装螺孔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螺栓穿过第一固定孔以后实现下盖、上盖、异形管座的安装导向,通过固定螺丝帽锁紧以后实现下盖、上盖、异形管座的固定,通过第二固定螺栓穿过上盖与异形管座,并通过第二螺帽锁紧,实现上盖与异形管座的导向以及固定;拆除时先卸下固定螺丝帽,拔出第一固定螺栓即可将下盖拆下,再卸下第二螺帽,拔出第二固定螺栓即可将上盖从异形管座上拆下,拆卸与安装精确方便;第三固定螺栓固定外管与上盖,结构简单,方便拆装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安装时,将润滑油注入储油腔中,当驱动件带动螺杆转动从而使得螺母滑移时,储油腔同样沿螺杆轴向移动,使得润滑油随着滑移与螺杆表面接触,从而将润滑油涂在螺杆表面,保持螺杆的轮滑,同时,由于螺母与螺杆螺纹配合,存在螺纹间隙,润滑油能够随着螺纹配合的间隙移动,实现螺母与螺杆螺纹之间的润滑及冷却作用;储油腔中存有一定的润滑油,能够对润滑过程进行补充,不易消耗完,保证了电动推杆的使用寿命;2、倾斜面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推杆,包括外管(1)、内管(2)、螺杆(3)、螺母(4)以及驱动件(5),外管(1)两端分别设置有底座(6)以及端盖(11),所述螺杆(3)设置于外管(1)内,且一端与底座(6)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螺母(4)转动连接,内管(2)与螺杆(3)同轴设置,内管(2)一端自端盖(11)穿入外管(1)中且套设于螺杆(3)外,所述螺母(4)设置于内管(2)上,内管(2)与外管(1)在转动方向上卡接,驱动件(5)设置于底座(6)上且与螺杆(3)连接,以带动螺杆(3)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4)包括主螺母(7)和副螺母(8),所述副螺母(8)朝向主螺母(7)的端面开设有插孔(81),所述主螺母(7)朝向副螺母(8)的端部插入插孔(81)中且端面与插孔(81)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储油腔(82),所述副螺母(8)背对主螺母(7)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孔(83),所述连通孔(83)内壁设有内牙(84),所述螺杆(3)插入连通孔(83)中且与主螺母(7)螺纹连接,所述螺杆(3)与内牙(84)螺纹连接且紧密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推杆,包括外管(1)、内管(2)、螺杆(3)、螺母(4)以及驱动件(5),外管(1)两端分别设置有底座(6)以及端盖(11),所述螺杆(3)设置于外管(1)内,且一端与底座(6)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螺母(4)转动连接,内管(2)与螺杆(3)同轴设置,内管(2)一端自端盖(11)穿入外管(1)中且套设于螺杆(3)外,所述螺母(4)设置于内管(2)上,内管(2)与外管(1)在转动方向上卡接,驱动件(5)设置于底座(6)上且与螺杆(3)连接,以带动螺杆(3)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4)包括主螺母(7)和副螺母(8),所述副螺母(8)朝向主螺母(7)的端面开设有插孔(81),所述主螺母(7)朝向副螺母(8)的端部插入插孔(81)中且端面与插孔(81)底面之间留有空隙,形成储油腔(82),所述副螺母(8)背对主螺母(7)的端面开设有连通孔(83),所述连通孔(83)内壁设有内牙(84),所述螺杆(3)插入连通孔(83)中且与主螺母(7)螺纹连接,所述螺杆(3)与内牙(84)螺纹连接且紧密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螺母(7)朝向副螺母(8)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导油孔(71),所述主螺母(7)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导油孔(72),所述主螺母(7)背对副螺母(8)的端面开设有第三导油孔(73),主螺母(7)内开设有连通第一导油孔(71)和第三导油孔(73)的竖直油道(74)以及连通第二导油孔(72)和竖直油道(74)的水平油道(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孔(71)、第二导油孔(72)、第三导油孔(73)、水平油道(75)、竖直油道(74)均设置有多个且沿主螺母(7)周向分布,所述第一导油孔(71)、第二导油孔(72)、第三导油孔(73)、水平油道(75)、竖直油道(74)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螺母(7)朝向副螺母(8)的端面与主螺母(7)内壁之间设置有倾斜面(76),所述第一导油孔(71)开设于倾斜面(76)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动推杆,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竖直油道(74)沿主螺母(7)径向延伸并穿透主螺母(7)外壁,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伟青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上虞荣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